新中国二代领导人华主席,得毛主席青睐,逝世后为何没葬在八宝山

山槐谈历史 2023-04-25 13:16:13

任何新政权的建立,都难免要经历一路坎坷,新中国的成立亦是如此。中华民族历经磨难、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华夏儿女从水深火热的日子中走出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够顺利建成,这些都是一辈又一辈革命先烈舍生忘死,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

为了纪念这些为中华民族伟大事业流血牺牲的革命先驱们,和对共产主义事业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领导人,党中央决定在北京八宝山设立革命公墓,便于人们寄托哀思与对他们的悼念。我们熟知的瞿秋白先生,朱德、陈毅将军等,逝世后都葬在此地。

但是,作为前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第二代领导人华国锋离世后,并没有被安葬在八宝山公墓,难道是华主席不够资格吗?还是另有其他原因呢?

华国锋原本姓苏,本名苏铸,祖籍河南范县苏家堡,后来他取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先锋之意,自己改名为华国锋。

1921年,华国锋出生于山西省交城县,他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商人,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以后可以做一个有知识的读书人。可他却万万没想到,华国锋能够成为新中国的第二任领导人。

我们都知道,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华国锋正是在这一年出生,冥冥之中便结下了与革命建设事业一生的缘分。

1928年,也就是在华国锋7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苏庆慧不幸去世,享年54岁。丈夫去世后,年仅35岁的苏母,靠着自己微薄的收入,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勉强维持生计。好在华国锋十分懂事,知道自己努力学习,从不惹家里人生气。

华国锋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的熏陶,在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前一段时间,华国锋已经基本完成了其在校所需学习的课程,他还广泛吸收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精华,这些都为他日后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1936年,在绥远百灵庙抗战爆发后,年仅15岁的华国锋,就积极投入到交城师生自愿发起的运动中。不仅如此,他还十分乐于参加学校组织的军事训练,满怀救国热忱,为自己日后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1937年学有所成的华国锋原本想出国继续深造,但这时国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他舍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投笔从戎,毅然决然地加入到抗日救亡的队伍中来。

虽说是知识分子出身,可华国锋身上的那股“拼劲儿”,一点也不比其他人差。他不惧生死,身先士卒,在枪林弹雨之间,他总是第一个冲锋陷阵。不仅如此,他还大力鼓动人民群众参与到抗日战争的大军中,他也因此得到了一个绰号——华政委。

华国锋主席虽然是我国第二代领导人,处于毛主席和邓主席之间的“过渡”阶段,提到他的名字,很少有人记得,但是他为我国建设事业所做的贡献,却一点也不少于其他领导人。

1940年,年龄还不到二十岁的华国锋,出任山西省交城县抗日武装协会政治委员,他带领当地群众投身抗日,为在前线奋勇杀敌的将士们清扫障碍,提供后勤保障。抗日战争胜利后,华国锋在阳曲县大力为共产党做政治宣传工作,意在吸引优秀青年入党,不断壮大我党规模。

1948年末,解放战争也接近尾声,党中央与毛主席,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华国锋的治国理政才能。因此,在中华民族即将迎来伟大胜利之际,为了进一步考察与培养华国锋的能力,党中央决定将他调到湖南省,担任湘潭县县委书记一职。

自己在山西老家任职,已有一番作为,忽然被调到湖南的华国锋却深知党中央的用意。

首先,山西是他从小到大生长的地方,已经和家乡的人民打成了一片,自己在山西开展工作,自然也就十分顺利。可湖南对自己来说,却是一个人生地不熟的省份,如果能将湘潭治理得井井有条,那才能够真正显示出自己的卓越才华。

其次,全国人民都知道,湖南湘潭是毛泽东主席的故乡,在二三十年代,当地的革命势力曾多次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虽然我们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湘潭百姓受尽压迫,心情很难恢复,一时间也提不起精神“建设祖国”,面对这样的情况,华国锋采取了“先分析,后治理”的解决方法,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带领湘潭人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华国锋重点对湘潭的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做了规划整改。他不断尝试种植多种粮食作物,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不仅如此,他还修筑了大型水利工程,引进大批量的工业器械,积极与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大省进行经验交流与学习,一步步带动湖南省发展壮大。

华国锋十分关注百姓的身体健康状况,他还努力推动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解放战争胜利初期,他便在湘阴领导建立了第一批乡镇农村卫生所,还培训了湘阴第一批村镇医生与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华国锋还曾深入到血吸虫病严重的疫情区,推广该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先进经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湖南省改革激起了如此大的浪花,引得全国各省纷纷效仿湖南的改革模式,掀起了一番改革浪潮。华国锋没有辜负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期望,他也因在湖南省改革的巨大成功,正式进入中央工作。

1971年,华国锋正式进入中央工作后,便开始统筹规划全国的农业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一穷二白,就连粮食供应也十分紧张。华国锋转变了农业发展模式,他不仅注重粮食的生产,还大力扶持棉花大豆等农作物的生产。在华国锋的一番“改造”下,中国的农产品生产逐渐步入正轨。

1976年,周恩来总理与毛泽东主席相继逝世,无数国人长期沉浸在极大的悲痛中。虽然说人固有一死,但主席与总理的逝世,对中国人民来说,简直比泰山还要重。

华国锋从基层到中央,一路的发展与作为毛主席都看在眼里。他在病重卧床的弥留之际,交给了华国锋一张早就写好的字条,上面只有简单的六个字:你办事,我放心。就这样,毛主席逝世后,华国锋担起了带领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重任。

他一路兢兢业业,不敢稍有懈怠,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他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华国锋喜欢安静的生活,他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种菜、养花、读书看报。忙碌了大半生,退休之后他,在一处四合院中隐居,终于可以安度晚年。

平日里,华国锋很少出门,除了必要的外出购买生活用品之外,他几乎整日待在家里,也不见来访者,因为他不喜欢被人打扰。这样一来,很多人都会觉得他是一位孤僻的老人,可实际上,华国锋十分平易近人,和旁人的关系非常好。

2008年8月20日,距离北京奥运会圆满结束还有4天,国家第二代领导人华国锋,却在这时与世长辞。

凡是对国家革命建设事业有功的人,在其逝世之后,都会被特许安葬在八宝山国家公墓。华国锋的一生,为中华民族革命建设事业所做的贡献,可以用“丰功伟绩”来形容。这样一个脚踏实地从基层“拼搏”到中央的领导人,为什么在去世后没有被葬在八宝山呢?说来,这也是华国锋主席的个人意愿。

在华国锋逝世前,他就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希望自己去世后,能被安葬在老家山西。早年便离家,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的他,一直都没有机会回去,因此,华国锋对故乡十分思念。在华老临终时,他拉着自己儿子的手说:“把我葬在山西卦山吧,那里树多,也清静。”

这就是华国锋,生前爱清静,离世后,也爱清静。在他的故居里,人们还能看到他身前精品书写的两个大字“清静”。华老一生节俭,因此,他也叮嘱自己的后人,在为自己选墓地时,不要破坏自然环境,不要占用国家耕地,他的此番做法,着实令世人钦佩敬重。

华老一生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所做的贡献数不胜数,虽然他理应被葬在八宝山国家公墓,但是人们理应保持对华老个人选择的尊重,将他葬在自己心心念念的老家山西卦山上,这也算是满足他最后的心愿。

0 阅读:5

山槐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