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00后抨击70后的水课,成为了舆论焦点,在文章中,00后对于大学校园里的水课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一、课程内容严重滞后
1. 课件"古董化":存在沿用十几年未更新的PPT,如天体物理课仍教木星61颗卫星(现为92颗),化工软件需调至2008年才能运行。

现在是92颗
2. 教材与技术脱节:文科仍在教报纸排版,工科使用工业界淘汰软件,市场营销课程还在定义"新媒体"。
3. 知识体系断层:用20世纪方案解决当代问题,如"70年代人用80年代教材教00后应对21世纪职场"。
二、教学模式形式主义
1. 教师敷衍教学:照本宣科、过度依赖小组汇报,专业课变成学生自学+汇报表演
2. 无效课程设计:就业指导课空谈理论,选修课沦为教师个人经历分享会
3. 师生共演"弄学":学生硬凑学术汇报,教师象征性点评,形成教学泡沫
确实,这些现象在我们国家的大学课堂上,或多或少都有点,笔者也经历过,不得不说有的课程和老师,确实有水分。但是,有水分是不是意味着要拿出大力气来治理?这个东西,笔者觉得,其实困难重重。
第一,上水课觉得没意思,是否不上水课了,就觉得值得了?过去那么多年,高校的扩招和就业的艰难形成鲜明反比,根本原因还是就业越来越差,学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就算大学课堂的质量一下子上去了,就意味着能解决就业问题?如果不是,如果解决不了,课上得好,上得认真是否满足了学生的根本利益?会不会反而让学生产生失落感,觉得自己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学了四年,结果最后还是失业告终,会不会更难以接受?
第二,如果水课的改善不能真正解决就业问题,那么真的有人会来出手治理它吗?如果它的收益不是短期的,而是可能10年后,20年后才能显现出来,那么真的有人会愿意来管管水课吗?
第三,总想在课上学些上班能用的,但是这种课程又在哪里呢?目前,知识付费从条件来说,是具备的,很多名人卖课卖讲义,都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就业课呢?就业技能课呢?有人在卖吗?似乎除了填报志愿,好像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声音,这一块到底是价值洼地,是一片蓝海有待开发,还是其实也是人们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