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联计划经济的破产
哈耶克说“通往地狱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铺就的”。
计划经济乌托邦、产业政策、社会工程......几乎所有自上而下的政府调控行为,都只会以失败收场,这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常识了。
然而,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比知道政府注定失败更重要的,是知道政府为什么会失败。
自亚当·斯密以来,米塞斯、哈耶克、诺斯等思想巨擘,都试图回答过。但这些回答或者是基于经验的反思;或者停在了道德批判;或者过度理论化,抽象难以理解。
直到公共选择学派的出现。该学派站在组织行为学视角,对此给出了最全面、最系统且最言简意赅的解释。
特别是其中的代表作,兰迪·西蒙斯《政府为什么会失败》一书,用最通俗的语言讲出了三大原因。
原因一:凡是人,就会谋求私利

▲清朝贪官:庆亲王奕劻
第一个,也是最常见反对市场、鼓励国家管制的原因是,认为商人都是自私的,倾向于自我利益最大化,从而造成社会不公。所以,应该把很多关系国计民生的事情交给政府,比如教育、医疗、住房等等。
事实上,《政府为什么会失败》中发现,官员不是天使,也是人;不是圣人,也是理性经济人。总是在谋求自己的私利。
只不过有些自私行为的确是求财。比如政府官员利用手中的牌照发放权力、行政检查权力和监督权力,寻租、索贿、受贿。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有些自私行为,则是为了应付自己的工作职责。官员是行政系统的一环。上有命令,下就要执行;上有政策,下就要有对策。所谓令行禁止,即是如此。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至于是否真的到位,官员们根本不关心,只是应付检查罢了;
还有些自私行为,则是为了自己的选票。选民喜欢什么,他就承诺什么、宣传什么,至于是否真的利国利民,以及上任后是否真能兑现承诺,都是不确定的。
更为重要的是,政府是一个组织,这个组织的评价体系不是市场导向的,而是一套内部的自我定义的升迁评价体系。这就会导致政府的科层官僚化,远超过私人企业。遍地官僚,做事效率、质量之低,不可想象。
原因二:凡是组织,就有信息不对称

▲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孟加拉大饥荒”
抨击市场,号召政府管控的另一个常见理由是,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例如保险商和被保险人之间,二手车销售商和买家之间,常因为信息的隐瞒,导致交易不能完成或交易受损,所以政府必需出来调控。
事实上,《政府为什么会失败》中发现,公共部门的信息不对称比市场要严重多了。
首先,政客不是风险的真实承担者,不会花精力去调查和避免信息不对称,甚至还往往热衷于帮助那些和政治权力关系密切的人,而不是最需要帮助的人。
而市场由于买方卖方数量巨多,存在竞争,双方必然都在尽力减少信息不对称。这也就是为什么自发形成的交易,往往买卖双方都满意。
其次,正如哈耶克所言,社会的信息是分散、异质、具体、个别的,甚至是不可言说的。即便政府无意作恶,他们收集到的信息,也未必全面真实有用。
而市场是众多经营者不断试错的过程,信息的传递,必然快速。这就是为什么政府赈灾,往往比不上本地人自发赈灾来得高效。
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只有一家,不存在竞争。如果无人问责,不纠正错误也无所谓,承认错误反倒不划算,所以常常坚持错误。
而市场中,不能纠错的企业,很快就会被消费者抛弃、被同行淘汰。这也就是为什么企业每天都在变,而政府常常什么都不变。
原因三:凡是行为,就会有负外部性

▲“养懒汉政策”滋生的不劳而获
鼓励政府干预者,还有一个常见理由,即认为人人为己的个体行为,可能会导致搭便车效应,造成公地悲剧,引发负外部性。所以公共服务只能交给政府,政府必须干涉有负外部性的企业。
事实上,《政府为什么会失败》中发现,公共服务完全可以由市场自发解决。
放屁 很多国家级的大项目都成功了 又开始宣传这个市场的万能论了 1450
善意包容、多元倾听,理性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
国家大量毕业生、是否该成立资讯与咨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