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间谍论”持续升级,官媒点名怒批,胡锡进要求对海归道歉

未央史默事 2025-04-26 05:58:56
前言

这两天,董明珠又火了!

但是这次不是因为她的眼光和管理方式,而是因为一句“我从不用海归”直接冲上了热搜。

这话一出,直接引起了不少的争议,毕竟这番言论,是在格力电器的临时股东大会上说出来的。

随着舆论的持续发酵,官媒更是坐不住了开始对董明珠的行为进行怒批,还有环球时报的记者胡锡进直接要求她公开道歉。

董明珠的“间谍”论

2025年4月22日,71岁的董明珠再次连任格力董事长,然而,谁也没想到,董明珠的一番言论,却在会后掀起了轩然大波。

她直言:“格力所有培养的人才,绝对不能是海归派,海归派里面有间谍,咱根本没法分辨谁好谁坏,格力掌握着空调核心专利,这些‘间谍’一旦混入,很可能会泄密。”

此话一出,全场哗然,现场瞬间响起一阵哄笑,起初,不少人以为董明珠是在开玩笑调节气氛,毕竟这话听起来实在太离谱。

但很快,大家发现董明珠一脸严肃,不像是在说笑,要知道,董明珠作为知名企业家,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她在如此重要的股东大会上说出这番话,无疑是将内心想法公之于众。

消息传出后,舆论瞬间炸开了锅,网友们纷纷在社交媒体上热议,不少人批评她“以偏概全”“缺乏理性”。

而作为权威媒体的新京报,更是第一时间站出来,直接点名批评董明珠的这一不当言论。

官媒下场批评

仅仅三小时后,新京报便迅速发声,以一篇言辞犀利的评论文章,将董明珠的这一观点批驳得体无完肤,直言其 “背离常识与理性”。

新京报的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董明珠身为知名企业的掌舵人,她的言论绝非仅仅代表个人观点,其在公众场合发表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对社会舆论产生深远影响。

从企业用人的角度而言,格力当然有自主选择人才的权利,可这种选择应该基于理性与公平,而非毫无根据的偏见。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才流动日益频繁,国安部门早已构建起一套完备且高效的安全防控体系,对于潜在的间谍风险有着严密的监测与防范。

董明珠仅凭主观臆断,就将整个海归群体与间谍划上等号,这种 “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的做法,无疑是对海归人才群体的极大伤害,也凸显出她用人观念的狭隘与落后。

紧接着,环球日报的记者胡锡进也加入了这场舆论讨论。

胡锡进强调,董明珠此番言论不仅构成了对海归群体的身份歧视,更是直接触犯了劳动法中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这一红线。

他犀利地反问:海归群体中或许存在个别间谍,但哪个群体又能保证绝对纯净呢?若因这种无端的担忧,就将海归人才一概拒之门外,那企业未来的发展之路岂不是越走越窄?

从国家层面来看,当下正积极倡导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的人才战略,董明珠的做法显然与这一战略背道而驰。

为了格力的品牌形象,更为了维护海归群体的尊严与国家人才政策的严肃性,胡锡进建议董明珠应尽快公开向海归群体道歉。

海归人才的重要性

在国内众多科创公司里,海归人才早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就拿华为来说,其5G技术研发团队中,海归人数占比高达30%。

这些海归凭借在海外所学的前沿知识与先进理念,与国内团队紧密协作,助力华为在5G领域一路领跑,突破重重技术封锁,在全球通信市场站稳脚跟。

小米、比亚迪等国内知名企业,同样不乏海归人才的身影,海归人才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企业带来新思路、新技术,推动产品不断升级,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往更宏观层面看,国家的诸多重要研究院所里,从国外学成归来的科研人员同样贡献卓越。

像“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早年赴美留学,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极高造诣,冲破重重阻力回国后,为我国导弹事业奠基,让中国在国防尖端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郑哲敏教授在国外深造后,毅然投身祖国建设,在爆炸力学等领域深耕,为我国国防安全、工程建设等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

这些前辈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海归人才的爱国情怀与报国之志,他们是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怎能被一句“海归派里有间谍”全盘否定?

结语

事实胜于雄辩,海归群体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都为国家建设、企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董明珠仅凭一己臆测,就将海归群体拒之门外,不仅与事实严重不符,更可能让格力错失吸纳多元人才、开拓国际视野的机会。

在全球经济深度融合、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如何重塑企业形象、化解这场舆论危机,成为摆在董明珠和格力面前的一道紧迫难题。

参考文献

大河报——2025-04-25《董明珠“海归间谍论”错误且危险》

金融界——2025-04-24《“海归派里有间谍”!董明珠称绝不用一个海归派,胡锡进:这是身份歧视,哪个群体里都可能有间谍》

0 阅读:120

未央史默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