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上,曾经有那么一支特别的部队,那就是由美国飞行员组成的“志愿空军”,他们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帮助我国在天空中与日军的飞机作战,这支部队,就是著名的“飞虎队”,而在飞虎队的队员之中,除了陈纳德以外,还有一位叫做穆爱仁的美国飞行员,他数十年来,都是中国人最好的朋友。
穆爱仁在几十年前的中国,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他除了帮助我国抗日以外,他还特别喜欢中华文化,他的名字“穆爱仁”,就是自己给自己改的中国名字,他与他的妻子后来还在福建的福建协和大学教书,他们的儿子也在这个期间出生。
穆爱仁给自己的儿子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穆彼得,穆彼得收到父母所教育的中华文化熏陶也非常浓厚,因为思想中有着非常多的中华文化因素,穆彼得的人生与中国是分不开的,他后来也结婚生子,生下了两个女儿,一个叫做穆爱中,一个叫做穆爱华。
从穆爱仁到他的两个孙女儿“爱中”和“爱华”,可见这个美国家庭他们的三代人都跟中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其中穆爱华还曾经在中央电视台担任过外籍主持人,这样的一个美国家庭,可以说很多人为之惊叹。
那么穆爱仁为什么会如此热爱中国文化呢?
这跟他的童年经历有着很大关系。
穆爱仁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州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

但他从小便有着不一般的兴趣爱好。
在父母的熏陶下,他对东方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中国的向往,几乎成了他少年时期的梦想。
因为中国的文化传承是全世界国家之中最久的,所以,穆爱仁能够通过大量的渠道收集到有关于中华文化的资料。
他花费大量时间翻阅有关中国的书籍,无论是历史的悠久、文化的底蕴,还是古老的哲学与思想,都让他心驰神往。
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仿佛永远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吸引着他不断探索。
1939年,19岁的穆爱仁,作为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名学生,遇到了一个改变人生的机会。
加利福尼亚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赴日本的学术探访机会,穆爱仁毫不犹豫地参加了这个项目,希望能更进一步了解这片他憧憬已久的东方土地。

但那时候刚好处在二战期间,他到达日本后,了解到了一系列的事情,让他的人生悄然改变了方向。
在日本逗留期间,穆爱仁的心中产生了一个新的念头:为什么不直接去中国看看呢?
虽然当时的中国已经深陷抗日战争的泥潭,许多地方都被日军占领,但穆爱仁并没有因此而退缩。
虽然道路充满艰险,但穆爱仁依然决定,跨越所有的困难,来到这个他心中早已怀抱梦想的国度。
他通过多方关系,终于成功搭上了一艘秘密航船,开始了自己的中国之旅。
这艘船悄然出发,像是穿越在黑夜中的幽灵。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海上漂泊,穆爱仁终于在福建登陆。
当时的中国正遭受着日本侵略者的摧残,日军侵略中国的残暴行为让穆爱仁十分之愤怒,他对这个书中了解到的美丽国家感到惋惜,举目望去,到处是战争的痕迹和破败的景象。

就是因为这种曾经的美与现在的破败相结合,让穆爱仁对中华文化、人性有了更深的洞悉。
在留学期满之后,他没有立即选择回美国,而是通过朋友的介绍,成为了一所中学的英语教师。
在中国,穆爱仁的生活虽然并不富裕,条件也并不理想,但他依然感到无比满足和兴奋。
可惜的是,日本的侵略战争迅速扩展到中国的各个角落,战火四起,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摧残,更是精神上的压迫。
学校所在的城市很快遭到了日军的轰炸,许多人开始逃离,民众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在这种情况下,穆爱仁和同事们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带领全体师生撤离到远离战火的山野中,那是一段艰苦的日子,缺乏水源、食物短缺、没有电力供应,但大家依然相互扶持,顽强生存。
在那段时间里,穆爱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见识到了日军的暴行。每一天,空袭、轰炸、枪声都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穆爱仁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感到深深的无力。那些日子,带给了他难以磨灭的记忆。

1942年,21岁的穆爱仁回到了美国,带着沉重的心情与对中国深深的怀念。
穆爱仁或许还不知道,在不久之后,他将重返中国。
他回国不久之后,了解到陈纳德将军在美国招募飞虎队员前往中国战场支援,得到了消息后,穆爱仁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个伟大的团队,决心再次前往中国,为这片土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次到达了中国后,穆爱仁决定用自己的能力来帮助这个曾经伟大,而且神奇的国家,因为中国的空军实力非常薄弱,不仅空军装备落后,而且空军的训练也没有成为体系。
所以在中国,他不仅参与了空战,还承担了空中侦察与飞行训练的任务。
穆爱仁的飞行技巧和指挥能力,让他迅速在飞虎队中崭露头角。
因为他懂得非常多的中国文化,而且有一口地道的中国话,穆爱仁和中国的战士们打得异常默契,彼此间的配合无比流畅。
每天与日军的空中战斗,成了穆爱仁和他的队友们的日常。他们高飞于万米高空,穿越敌人密集的火网,尽全力保护中国的蓝天。

他与中国空军的战士们并肩作战,经历了数不清的生死瞬间。
飞虎队为了中国的抗日事业做了很大的贡献,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绝大多数的飞虎队员都回到了美国,穆爱仁却做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他回国带着自己的妻子,再次来到中国,并且在福建协和大学担任教师。
从飞行员到大学教师,穆爱仁可以说是当时中国的一个传奇人物。
穆爱仁的儿子穆彼得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语言与文化,穆彼得在长大之后回国选择学习中文,穆彼得在校园中也遇到了自己的挚爱艾伦,和艾伦组成家庭后,穆彼得生下了两个女儿,这一开始,他给两个女儿起名字,分别是穆爱江,穆爱苏。
之所以会起这两个名字,是因为在穆彼得的记忆里,江苏是中国对他记忆影响最深的省份。
穆彼得很长的时间都生活在中国,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迁与成长,对于江苏也有所了解,而穆彼得的也因为“家学渊源”热爱中国文化,在她们长大之后,她们自发地学习一切中国文化,并且了解中华民族,仿佛自己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中华文化从来都不缺乏外国人,从汉代到唐代,都有大量的外国人来过中国,所以他们并不觉得自己融入中国是突兀的。

穆爱江和穆爱苏长大了之后,在爷爷的穆爱仁的建议下,她们在北京、南京、重庆等地的跨国公司工作多年。
她们后来也改名为“穆爱中”,“穆爱华”。
而爱华则在中国的影视圈脱颖而出,成为了央视的主持人,展现了穆家子孙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
看着两个孙女能够融入中国,穆爱仁的心中无比欣喜,而且越发坚定自己热爱中国的这个信念。
随着这飞虎队的老队员开始老去,穆爱仁在八十五岁时决定回到福建,他回来这里没有别的想法,希望成为武夷学院的志愿者,继续他在中国的贡献。
而穆爱仁也在中国走完了他的人生,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他叮嘱亲人,要把他的所有东西撒进闽江,因为在他的记忆里,这是他第一次与中国有所接触的河流,他由这里而来,也希望能够通过这条河流,继续游历中国的寸寸山河。
穆爱仁离去后,穆彼得继承了父亲的愿望,决定留在中国继续生活,已经获得了中国的永久居住权。
穆爱仁的遗愿,是希望他和后代能够继续学习并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并扎根这片广袤的土地。穆爱仁用他的一生证明了什么是“心向中国”,这份情感,已经深深烙印在了他的后代心中。

作为曾经帮助过中国的美国英雄,穆爱仁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做的一切本就是家喻户晓的佳话,他后来让家人深度融入中国,更加证明了中国文化的魅力,穆爱仁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在国际上传播的巨大功臣,值得人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