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一个作家叫二冬,他的文章里有一段话。讨论为什么现代人没有古人有智慧。先不说这是不是对的,但他说的一些观念我是认同的。他说,古人看待万物时,不是从“人”的层面出发,而是从万物,聚焦到人。比如一个人置身山野时,尤其是人迹罕至的山里,会感觉那些山水、动植物的总和才是主角,而人非常渺小,且只是客居者。之后人停下来,居住,慢慢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但此时,也只是环境接纳了你,你的房子和树上的鸟窝,并没有区别。但如果人生来就在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弱了。他的世界观,开始由天地,被限制在以人为主导的城市里。人的认知,不断影响、限制他的想象力,越文明,经验教化越系统。
我们与古人,格局不同了。我们的格局变小了。
我非常认同他的这段话。每每深入丛林,步入深山,就感叹自然的伟大和创造力,想要更加谦卑的活着。在城市中形成的浮躁、杂乱的念头,无法控制的情绪,源源不断的欲望就会减弱,被自然的威力击退。
自然是最初的创意源泉,人类所有的创新,不过是模仿自然罢了。比如世间的颜色,只不过是我们看了天空、海洋、树木、花草、彩虹,模仿出它们的颜色。这世间大概难有完全不取自自然的创造物。而自然却总能超乎我的想象。
比如,在阿拉斯加的森林里,我发现十几种蘑菇,有的像雪白的棉花糖,有的红艳艳,有的纯黑色。凭我的想象力,恐怕想不出这样多的蘑菇。
阿拉斯加至少应该来两次,一次夏秋季节,看了无人烟的大山、苔原、冰川。一次在冬季,在漫漫极夜里享受最深的静,观看极光。
最初到达anchorage,阿拉斯加最大的城市。下了飞机,外面和美国其他城市一模一样,一样的麦当劳,一样的沃尔玛,所有的设置都是复刻一般。除了人少,比较破,城市非常小,其他真没分别。
我问Uber司机,这里生活如何。他说,很多人夏秋在阿拉斯加做生意,冬天飞去美国其他州过冬。因为冬季,很多景点、道路都大雪覆盖,无法通车,也没有生意。为了鼓励居住,政府每年给每人发1600美金。
极昼和极夜怎么度过呢?他说,极昼就拉下窗帘,模拟黑夜。极夜就开启人工“太阳”灯光,模拟白天。但工作时间还是一样。
阿拉斯加的物价贵一些,一碗炒饭$30。我本以为离海近,海鲜会便宜些,没想到一只帝王蟹腿$60。Costco也就$30。听说anchorage是最便宜的,出了城市往国家公园里去,物资匮乏,且物价更高。
据统计数据,旧金山家庭收入中位数为$15万,阿拉斯加为$7万。旧金山室内apartment房租大概$3000-$4000,阿拉斯加约$1300。在幸福度排名中,加州第4,阿拉斯加第47。幸福度考虑了身体和精神健康、工作环境、社区和生态环境。
所以,阿拉斯加城市给我的总体印象是破破的。油价倒是很便宜。
离开城市,去山野里。阿拉斯加是美国所有州中国家公园最多的,有8个。地图上只有一条路,而且冬天这一条路也会封路。可以想象它的荒凉程度。开车2、3个小时,除了路边小小的加油站和便利店以外,什么都没有。没有饭店,没有小镇。全是山、原野、湖泊、森林。各种动物和野果子。因为一路没有转弯,也不用开GPS,一直开往尽头就好了。
路上车很少,适合思考。
首先,我想到电影《into the wild》里面那个被哈佛录取但辍学的青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被哈佛录取的富家子弟,扔掉了录取通知书、身份证,把所有的钱捐给慈善组织,从此消失在社会里。他沿途流浪,最终来到阿拉斯加。住在荒野里废弃的公共汽车上,每天以原始的状态活着。采摘、打猎为生,写日记、与自然对望。最后,因误食野果而死。
他想逃离什么?逃离社会体系,人为的约束、规则和控制。身份证扔掉,我就不是我了吗?没有社会的认同,那我又是谁呢?
他厌恶这个体系,想要全然的自由和自我。我不想评价他对或错,只是觉得。在某个时刻,或者时时刻刻,在我们的心里,都怀疑过这体制化的生活,都渴望过自由,寻找过自我。被城市的规则、欲望、工作支配的人生,它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时间,默默流逝了。多久没有仔细感受过一次呼吸,脚踏着泥土,体会风、阳光,这些看似寻常,却在失去的时候才明白多么难得的事物。
我曾遇到盲人,失去腿的人。也经历过生病时,无法顺畅呼吸,身体的无力感。仔细想,这些平常是多么珍贵。
还有一个人,Ted Kaczynski, 毕业于哈佛,是个天才少年。上学时解决了教授十几年无法解出的数学难题,写出了一篇世界上只有少于10个顶级专家才能看懂的论文,成为伯克利大学最年轻的助理教授。
他任职一年后从伯克利辞职,在蒙大拿州的森林里隐居。学习打猎,像原始人一样生活。最终隐居地因人类的发展而被施工,激怒了这个视科技、工业为毒药的天才。他写了一篇论文《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并要挟各大报纸一字不改的发表。
在他的论文里,他认为科技总是以提高生活便利的形象出现,最后却改变了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会格局,最终人依赖科技,被科技控制。最后的社会,将成为精英社会,大部分没有用的人会被机器取代,因为无用会被消灭。如果精英够仁慈,无用的人类会成为“宠物/牲畜“,而地球则成为控制机器的精英们的“牧场”。
他也剖析了人类的欲望。欲望轻易被完全满足的人,会得抑郁症。他们只有通过创建新的、难以实现,却可以实现的欲望,才能保持精神的永远向上。而长期沉浸于无法实现的欲望里,同样会精神受挫,患心理疾病。简而言之,只有设立不断追逐的目标,才可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对他的论文,我一半认同,一半怀疑。我同样觉得:过度的科技消耗了人的时间和精力,让人变成机械化的存在。而大自然的确是治愈的良药。让人平心静气,重新找回自己。
至于人类会不会因科技走向自我毁灭,我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盛衰。大的趋势不可阻挡。如果真的走向衰竭,那就衰竭。一代人类的衰亡,才有另一代人类的新生。
老子早说,无为而治。不进行干预,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但我能做到的,就是提醒自己,科技、欲望、文明对人心的吞噬。生命中最重要的,常见却珍贵的,令人愉悦的那些事物,不可忽视。时时刻刻告诫自己,慢下来、停下来,去观察、去感受,减少欲望、不计得失,无论经历什么,任他来去,认清本心。
诗云:
过去事已过去了,
未来不必预思量。
只今只道只今句,
梅子熟时栀子香。
浮生若梦,我也只是梦中浪荡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