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都忍不住吐槽,国剧“干啥啥不行,谈恋爱第一名”,那根源在哪?

喵喵小咪很厉害 2023-10-24 09:27:16

央视网批评甜宠剧将糖色当作离谱剧情的保护色,说到点子上了。

近年来,内娱拍戏,一直有两大槽点,一是穷人不接地气,一是所有剧最后都拍成恋爱剧,正所谓“干啥啥不行,谈恋爱第一名”。

但吐槽归吐槽,这两样情节不仅不少,很多时候还合二为一。

古装剧男主女主必然就是公主太子,最尊贵的女人男人,现代剧就是总裁富豪、千金大小姐,出入豪宅豪车,往来无白丁,即使有个出身一般的主角,最后也必然要和富贵人家扯上关系。

偶尔没有家世,个人能力也必然卓越,即使窘迫也必然很快能摆脱低阶生活。

这些配置,说到底是为了男女主的甜宠做准备,很多剧里男女主的职业,处境,只是推动他们恋情的工具。

《我的人间烟火》中男女主一个消防员一个医生,但通篇没有看到他们对职业的尊敬,对他们职业的展现更像是摆拍。

地下室玩灭火器,救援现场全体呆坐,浪费时间等着男女主感情升华,救援现场医学错误百出,引得正牌医生都忍不住出来吐槽。

女主许沁谈论医学,不谈科学,不谈治疗指南,一句:“就凭我这只手,他就不会死。”为了一碗粥,就没了三观,置父母不顾,完全恋爱脑。

《精英律师》被演成了霸道总裁爱上傻白甜,男主仅仅在咖啡店和女主说过几次话,就认定了她的职业能力,破格录取了没有毕业证书的女主成为助理。

后续对案情的解读漏洞百出,完全聚焦于两人的感情交流。

《欢乐颂》演完,没人记得几个职业女性是如何从事自己职业和挣扎的,只记得她们的感情生活,就连安迪所谓女强人的设定,也是为了配合她后续人设的工具“工作”而已,情节浮夸又做作。

张雨绮和高伟光的《繁花似锦》说的是不信王子与灰姑娘,到依旧是职场新人碰到霸道总裁,携手恋爱的故事,而且直接在酒店房间偶遇,离了大谱。

秦岚王阳《闪耀的她》号称是双强模式,结果桥段还是少不了男主在背后默默支持女主的隐形霸总模式。

这些剧内容说起来丰富多彩,内容却都大同小异,女主要么是职场小白,单纯热情正直善良,要么是有能力却总遇到困难的小天使,每逢大事男主必须出现,一切都在男主的推动下完美解决。

男女主无论是什么职业,身份如何,总有着数不完的偶遇,《闪耀的她》男女主多年未见,能在马路追尾遇见,能在公司开会遇见,《我的人间烟火》《你好,火焰蓝》《他从火光中走来》,男女主能在火灾现场遇见,能在消防队遇见,能在医院遇见。

《你是我的城池营垒》两人能在飞机上遇见,能在任何人质被劫持的场所遇见,黄晓明蔡文静的《紧急公关》男女主能在飞机上遇见,男主女二能在谈判桌偶遇。

总之,就是不停偶遇、身体接触,动心的路子,“旋转”“搂腰”“对视”三件套屡试不爽。

职业剧、生活剧都如此甜宠了,甜宠剧就更要进一步了,甚至还拉上了小演员与成人演员一起“甜宠”。

《偷偷藏不住》的小演员才10岁,一脸稚气的参与到这样的作品中,与成年的男主暧昧不已,看得人生理不适。

对话和内容更一言难尽,业内编剧也出来实名批评,真是为了甜,公诉良俗都无所谓了。

13岁女主与成年男主相见,拍的和一见钟情一般,每个镜头里都透着“爱”,弹幕都忍不住说“犯罪啊。”

虽然因为种种原因,该剧的表达手法很隐晦,但台词里处处透着诡异,男主的词库里缺乏一个“我”字,和女主长篇累牍的对话中,充满“哥哥”二字,暗示满满。

“是哥哥胡说八道”“哥哥还能真要你的钱吗?”“来,哥哥帮你夹菜”“你知道对哥哥好了。”

看完之后,不少小学生纷纷入坑,甚至打出了小学生纯爱战神的旗帜。

如此种种,似乎离开了甜宠二字,剧就没有办法拍了,这些套路不仅制作方熟,观众更熟悉,吐槽声从未断过,但制作方依旧大行其道,原因到底在哪呢?

无非是内外两个原因,从外是好接受,从内是好制作。

01、观众好接受:普通观众生活调剂,狂热粉丝的精神寄托

影视文学作品,有雅俗共赏的,但也有需要观赏门槛的。

看正统职业剧、历史剧、谍战剧、刑侦剧等等,多少需要一些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储备,但甜宠剧不需要。

观众可能看不懂福尔摩斯的推理过程,但绝大多数人都有正常的感情经历,恋爱,失恋,两性互动等是影视剧中,最容易表达,也最容易引起共鸣的部分。

甜宠+职业、谍战、历史、神话等,就能将所有剧种简化为“恋爱”二个字,只要处理好男女情感进度,有几个经典的撩拨场面,就能用“谁爱谁”将剧迷们的热情点燃。

甜宠内核的面对不同观众的形式

虽然都是甜宠内核,但细分还是有所不同,粗略地说,可以分两类。

一类针对普通观众的剧情甜宠。

对普通观众来说,看电视大多是为了娱乐,这种不费脑子,浅显易懂的电视能充分达到修闲或者“换换脑子”的作用。

这类戏范围较广,职业剧、生活剧都有,《紧急公关》《玫瑰之战》《相风而行》《平凡的荣耀》《谢谢你,医生》以及上文所说的各类消防剧。

还有《我的前半生》《玫瑰之战》《闪耀的她》《好事成双》等这样看上去是生活剧,但其本质也是大男主拯救世界的剧集。

这些剧,虽然甜宠,但不够硬核,还是会强行嫁接一些现实世界的事件,用一种假装真实的包装,迎合轻熟的观众,期待引起共鸣。

但即使如此难免也会落入俗套,其中《我的前半生》《玫瑰之战》《好事成双》等作品中,家庭妇女离异带孩,必有黄金单身汉追求的剧情已经被诟病缺乏新意了。

这类剧,主要剧情的甜宠吸引目标客户,演员对剧的加成有,但是不大。

一类是针对粉丝的偶像甜宠。

这类甜宠剧来的更直接,出演的演员必定是有大基数粉丝的流量,内容也更为直接,就是白马王子与灰姑娘,爱情拯救世界。

从2016年的《微微一笑很倾城》开始,《你是我的城池营垒》《双世宠妃》《传闻中的陈芊芊》《长歌行》《司藤》《长风渡》等等,观众的乐趣要么是沉醉于自己偶像的盛世美颜,要么就是嗑“CP”,找“撒糖”情节。

当下嗑“CP”已经成甜宠剧的杀手锏了,为了满足粉丝,剧中的男女演员在剧集播出时,在剧外也要保持“恋人”的状态,满足粉丝的精神需求。

很多剧集的男女主在剧集播出期间,为了促进播放,都有真假难辨的绯闻传出,但如果演员出现自己的拆“CP”的情况,粉丝的反噬也会如期而至。

《你是我的城池营垒》播放期间,马思纯前半段与白敬亭CP炒的如火如荼,后半段直接爆了恋情,导致嗑真人的剧粉直接熄火,对该剧的影响不小。

窦骁在《良辰好景知几何》播出期间,刻意与女主陈都灵避嫌,主动拉自己的女友何超莲入局,被粉丝diss良久。

这类剧主要是靠演员之间的互动,演员与粉丝之间的互动,主动强力撒糖,固化精神依赖,来吸引粉丝。

这类剧的粉丝基数大,剧集播出期在粉丝中热度大,但相比第一种的全面覆盖,这种戏更多的是局部爆,也就是“演技和热度都粉丝可见。”

观众为什么喜欢甜宠剧?

不管哪一类甜宠剧,都有巨大的观众基础,从《苍兰诀》到《长相思》《偷偷藏不住》,哪怕是口碑崩了的《我的人间烟火》,都是不折不扣的爆款剧,那么甜宠剧到底有什么魔力,让观众如此痴迷?

首先是通过剧情和角色隔离显示焦虑

虽然一直被嘲模式化,但甜宠+确实能受众提供充足的“精神巧克力”,剧中的高糖剧情能有效缓解人群的焦虑和因对现实不如意带来的挫败感。

尤其是很多女性观众,能充分代入角色,通过女主角来完成自我情感的投射。

这也是甜宠剧中,特别强调男主角人设鲜明和力量感的原因,男主拯救了女主,也就间接拯救了电视机前女性观众的不如意,哪怕只是暂时的。

其次是“她”时代下,“她”凝经济的崛起。

另外,随着“她”时代的来临,女性经济崛起,对“男色”经济需求也越来越大,“她”凝逐渐成为主流,女性视角下的男性美也成为主流需求。

这也是近年来偶像剧中男顶流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单就今年暑假,《莲花楼》《长相思》《云之羽》就让檀健次、邓为等新人脱颖而出,也是每年暑假都有限定“老公”的原因之一。

根据数据显示,该类剧受众中女性观众占比达到88%,男性仅占12%,而个别剧集如《萌医甜妻》观众中女性观众的比例更高达93%。

能提供情绪价值,满足审美需求,观赏门槛低,甜宠剧能在市场大行其道就不难理解了。

02、资方好制作:成熟IP多,制作成本低

虽然观众喜欢,但观众喜欢的很多,制作方并不会全都满足,制作方聚焦甜宠剧是因为投资少,收益大。

甜宠剧最早与“青春偶像剧”基本是重合的,内娱偶像剧较早的如《将爱情进行到底》就捧红了徐静蕾、李亚鹏等第一批初代偶像。

从2016年《微微一笑很倾城》开始,内娱的偶像剧开始崛起,而后甜宠+的形式开始流行,恋爱逐渐成为各类剧集的核心内核。

而甜宠剧之所以能稳步发展离不开两个条件,一是偶像流量的盛行,二是小众对大众的引导。

偶像流量的盛行

2009年韩庚与韩国公司解约归国,拉开了内娱偶像流量时代的序幕,2014年以鹿晗为首的“归国四子”轰动一时,将流量艺人的造星模式推向了巅峰。

“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团体掀起了选秀热潮,无数唱跳偶像脱颖而出,这些被票选出来的少男少女都拥有巨量的粉丝。

为了价值最大化,偶像们往往会从唱跳偶像转向唱跳演全面发展,但偶像卖的是人设和外貌,不是演技,所以给他们的剧集往往只有量身定做,突出男的帅,女的美。

不需要剧情,不太需要演技,只需要为粉丝提供赏颜的途径就好,这些需求与甜宠+不谋而合,从数据也可以看出,甜宠剧中叠加偶像、青春、校园类型的最受欢迎。

需求明确,制作简单,流量艺人参与度高,受众基础大,在此情况下,甜宠剧受制作方青睐也就顺理成章了。

小众引导了大众

甜宠+虽然受众广,但并没有人要求剧本千篇一律,无脑撒糖。

只是为了避免风险,制作方往往会采用用一个比较“稳妥”的参与方式—购买IP。

与正剧多购买名家如莫言、梁晓声、金庸、古龙等的作品不同,甜宠+的作品IP大都来自文学网站,尤其是以晋江和起点为主。

仅2018到2021年,IP改编的甜宠类型剧就高达45部,其中晋江22部,起点6部,爱奇艺文学7部,其余则来自传统媒体与其他文学网站。

制作方选择IP的标准大都只有一个,就是阅读多,俗称“爆文”,晋江的爆文影响不仅仅在于输出IP,还在于它成了这类剧的模版,即使自创剧,也基本依照着晋江爆文的模式。

即使在网文的后起之秀“知乎”里,号称虐文三巨头的《洗铅华》《宫墙柳》《行止晚》也不难看出其中浓重晋江的模式。

豆瓣的《双喜》改编的《好事成双》与《玫瑰之战》《我的前半生》等都有诸多类似,而《傲骨贤妻》原本是改编自经典美剧《傲骨贤妻》,但最后,还是成了晋江的玛丽苏。

除了晋江的影响力之外,IP最容易产生的两大问题是网站低龄化作者与电视成熟受众的天然矛盾,其次是时间带来的观念变革。

低龄化作者与成熟受众的天然矛盾

理论上,爆文的书粉多,自带流量,再加上演员的流量,就能保证基本的播放量。

早期《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成功让制作方对网站爆文充满信心,开始不停的购买爆文,并据此不断推出甜宠+类型剧。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各大平台改编自晋江的作品就有18部,仙侠的《长月烬明》、权谋的《长风渡》、还有青春的《偷偷藏不住》等大剧。

待播剧也中来自晋江的剧也不少《爱情有烟火》《陷入我们的热恋》《竹马天降都是你》《恋恋红尘》《永夜星河》《柳舟记》《锦绣安宁》《榜下贵婿》《永安梦》等大量项目的原著都出自晋江。

但除了一开始因为新鲜产生的爆款之外,近年来晋江IP影响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了负反馈。

《我的人间烟火》是根据晋江作品《一座城,在等你》改编的,剧中沿用“富家女爱上穷小子”传统言情模版,强调反抗家庭,追求爱情,但作者的笔力和观念都过于单薄,完全撑不起女主“叛逆”追求爱情的动机。

观众看到女主的“出走”是向下而不是追求更好,以至完全找不到共情点,而男主的行为只有“霸道”而看不到对女性的尊重,最终这对男女主角成了这个夏季被吐槽最多的荧幕角色。

而 《一座城,在等你》曾是晋江不折不扣的爆款。

同样引起巨大争议的《偷偷藏不住》,原著中很多台词也充满了擦边的色彩,虽然不少读者爱看,但这些情节和台词,放到电视上,面对基数更大的观众时,就让人难以接受了。

有晋江的读者说过,2017年前,晋江文学的品类还算丰富,但2017年《她的小梨涡》爆火,诞生了一批简单粗暴的“掐腰红眼给命文学”,导致”软妹x酷哥”的校园文成为主流,“追妻火葬场”等成为了晋江的热点梗。

之后,每一年晋江的榜单前列都是此类文学,由此也彻底改变了晋江用户的结构。

根据《晋江文学城用户画像研究》的数据,目前晋江文学的读者主流年纪是18-29岁,其次是17岁以下,他们收入偏低,年龄偏低,更喜欢门槛低,情节简单充满幻想,除了“甜、苏、爽”什么都不要的低龄网文。

被他们推上爆文位置的文章,大都情节单薄,人物行为随机,缺乏必要的逻辑性甚至在伦理方面也有着先天的缺陷。

低龄化的读者又催生了一批低龄化的作者,阅文2022年注册的作者,00后占据了百分之六十,晋江的情况也类似他们更多的关注是文章的噱头而非内容。

加之近些年来网文圈也有所谓的“饭圈”和“粉丝”,很多作者都有自己的群和狂热粉丝,甚至不少作品的“火”更多的是依靠粉丝圈地自萌,并没有接受过真正大范围的检验,他们对网文的要求也只是能消磨业余时间。

很多粉丝多的作者,只要挂个书名就能卖版权、与网站签约,这样情况下诞生的“爆文”到底有多少含金量,很难说。

从数据上来说,网站所谓的爆文,大都也就是每章几万到十几万阅读,追文的人也大都只有几千几万,在网站这个数据可以称之为爆,但这个数据放在电视剧市场,不值一提。

换句话来说,这些网站的读者,撑不起这些IP的收视,但他们的选择却决定了制作方的选择。

从受众来说,爱腾优肯为独播付费的观众平均年龄在29.8-31.3岁之间,即使同为女性观众,她们的生活阅历、学历、对故事内容内在逻辑的要求,也和低龄读者和作者不同。

低龄作者的网文未必不好,但他们与电视受众之间的观念和审美上,确实存在巨大的差异。

时间带来的观念变革

除了IP本身的质量,文字作品与影视作品的时间差也是改编作品最大的问题。

一部作品从在网络爆红到成为影视作品,快则一两年,长则十年八年,在这个过程中,大众的观念变化是不以作者意志为转移的。

以《我的人间烟火》为例,原著中有着明显“娇妻”文学的影子,在2016、17年,这种人设是主流,在“男人好,我就好”的大宗旨下,内容很容易引起共鸣,但在当下,女性意识觉醒的前提下,这种故事被批判就是可以预见的。

而相对来说成绩比较好的《莲花楼》《长相思》等作品,编剧都对原著进行了比较大的改编。

《长相思》原本是古早言情的一女四男的故事,但桐华在改编中强化了女主人格的独立性来迎合当下的女性觉醒,虽然在原有框架上改编并没有完全脱离虐恋的模式,但也最大程度的避免了作品“过时”。

其实通过原创剧本和好的改编可以解决大部分时间差的问题,但问题是,很多制作方在尝过了跟随IP的甜头后,就不愿改变了,更有甚者即使是当下的原创剧本也要模仿古早的爆款网文,从而导致只能依赖甜宠补充内容。

网文作者并非全知全能,他们对笔下人物的生活和职业大多也来源于想象或偶尔的接触,在此基础上炮制的作品,看起来悬浮、缺乏专业知识甚至漏洞百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娱之所以有很多剧都依赖甜宠来填补空缺、补充内核的根源是缺乏好的剧本,制作方只依赖现有单一路径,不肯脚踏实地去深入生活、职业,挖掘真正的卖点和情节。

这种靠小众热点切入大众审美的方式不是不行,但能否与大众形成共鸣,运气或许比其他的更重要。

03、职业剧能谈恋爱吗?

那么生活剧、职业剧、行业剧真的就不能谈恋爱吗?当然不是,但恋爱不能大于职业属性,即剧情和角色首先要符合职业特征,在此基础上再谈感情,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这一点,美剧的《傲骨贤妻》《新闻编辑室》,日剧的《白色巨塔》都很经典,但相对来说港剧也许更符合内娱观众的审美习惯。

《法证先锋》《鉴证实录》《刑事侦缉档案》《谈判专家》《妙手仁心》《冲上云霄》《壹号皇庭》《烈火雄心》等港剧精品,都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剧。

虽然受制于演员数量,港剧的演员经常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但剧中人物演绎的职业规范和专业感是不折不扣能影响观众的。

好的职业剧看完,观众会立志成为医生、律师、记者等等。

而披着甜宠剧外衣的职业剧看完,只会让人嗑CP,只会让人想着“有这样一个男(女)朋友该多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鉴证实录》,陈慧珊可能是港剧里最适合扮演职业女性的演员,她在剧中扮演的女法医聂宝言,实实在在鼓励了很多女孩子。

上海只有两名从事一线工作的女法医,吴瑕是其中之一,她也是行业里获奖无数的顶级精英,荣获过两次一等功,她走上这条道路的初始动力,就是《鉴证实录》。

重庆市公安局铜梁分局,从事一线勘查工作的法医有5人,唯一的女法医杨发英,2004年入行,一直在一线,她入行同样也是因为看了《鉴证实录》。

法医刘明晖2009年入行,她入行的初始理由也是看了《鉴证实录》,不仅她,她的很多同学也是因为这部片子才入了行

《鉴证实录》有爱情,法医聂宝言与林保怡扮演的警察曾家原之间不仅有爱情,甚至还有第三人,但剧中的爱情是两个成年人在彼此独立基础上的感情交流。

全剧花了大量笔墨去描写介绍专业,也正是这份专业,才感染了那么多中学生。

反过来说,即使读者观众都是中学生,但审美趣味也是可以培养的。

相比这些批皮的甜宠剧,几十年都没有构建出一个独立的女性形象,20年前的《鉴证实录》更显得意义深远。

不贩卖身份焦虑,基于自身价值对事物做判断,通过专业性体现角色价值,不着力构建虚幻故事空间,不追求情感抽离的短暂满足感,真正深入一个职业,展现职业内核,才是配得上职业剧这三个字。

04、结语

戏份不够,甜宠来凑,就本质上,是创作者的一种投机行为。

剧本的匮乏,创作思路同质化,跟风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

实际上,在业内一些优秀的导演编剧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原创剧本的重要性,比起跟风购买一些只有甜宠内容单调的IP,还不如扎扎实实创作原创剧本。

2023年,影视剧中的脱颖而出的黑马几乎都是原创剧本,堪称神作的《漫长的季节》,播放天花板《狂飙》,即使备受好评的《莲花楼》,编剧也对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增加了很多时下受欢迎的因素。

电影《消失的她》《八角楼中》《孤注一掷》,艺术价值见仁见智,但从票房来说,确实都抓住了当下的热点,虽然这些剧都或多或少借鉴了现实的案例,但从剧本本身而言,原创度都够了。

当然《风吹半夏》《大江大河2》《人世间》等改编作品也很成功,但这些作品本身与流行的凡事皆甜宠的网文已经不在一个层面上了。

演员是否去流量化值得商榷,但作品的源头,尤其是剧本,应该摆脱不考虑受众单一用“爆文”筛选的机制,充分考虑受众特征,针对性创作(改编)才是正途,甜宠是点缀,当成正餐是吃不饱的。

要想突破,尤其是想突破玛丽苏对职业剧的同化,唯一的方式就是扎扎实实了解一个行业,认认真真了解从业者,让人物摆脱简单故事,扁平形象,而不是凭想象把所有的故事建立在恋爱的虚假繁荣上。

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做,不妨去看看《鉴证实录》吧。

2 阅读:1422
评论列表
  • 2023-10-24 13:39

    其实原因就一个!基本就是女的爱看!现在基本追剧的都是女的,拍出来是为了迎合她们的口味!不管有没有事实逻辑,反正有人买单就行了!

  • 2023-10-24 13:12

    基本不看电视剧,亮剑我看了[得瑟]

  • 2023-10-24 13:13

    因为观众是小仙女啊

喵喵小咪很厉害

简介:最厉害的90后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