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虚用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风起红尘 2024-04-04 11:59:30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多言数穷”这一观念深刻地剖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与人性软肋。在现实生活的大舞台上,人们往往热衷于借助繁复的语言载体,滔滔不绝地阐述自我观点、坚持己见或抒发情感,然而,话语的洪流却未必能铺就理解与共识的桥梁,反而有可能将问题情境编织得更加错综复杂。当我们置身于激烈的讨论、辩论乃至争执之中,不断地倾洒言辞,易于陷入逻辑的漩涡、道理的悖论,甚至因言辞过激而触发人际关系的紧绷,酿成无谓的冲突与纷扰,这便是“多言数穷”所寓含的警示。老子在此对“多言”的批判,实则是对人类过度依赖语言工具的一种深度反思,旨在凸显言辞的局限性及其过度运用可能导致的消极后果。

而“不如守中”则为我们的生活哲学与处世智慧开辟了另一片更高远的天地。所谓“守中”,其内核不仅涵盖了言语层面的中庸之道,倡导在适宜的时间发声,做到适可而止,既避免了夸夸其谈的浮躁,也远离了沉默寡言的冷漠,而是以恰到好处的话语去搭建沟通的桥梁,探寻共享的认知领域;同时,它还指向心境与行为上的中正平和,倡导我们应保持内心如水般的宁静与淡然,不被外界环境所左右,坚定守护内在的信念基石和道德规范,行事公正不阿,力求达到一种均衡和谐的状态。

总结上述观点,'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一哲理,精辟揭示了言语与行为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并着重推崇了节制表达和适时沉默的高超智慧。在日常生活的洪流中,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并践行这一观念,以之为引领,规范我们的言行举止,从而有效规避因言语失当所招致的矛盾与困境。同时,我们也应秉持一种均衡且适中的态度,实践’守中’的智慧,以此来应对生活中的种种繁复挑战,力求在个人与社会的交织网络中找寻最佳状态。可以从以下的小故事中看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智慧。

从前有一个叫做阿宽的年轻人,他在市场上经营一家布料店,生意十分红火。阿宽口才极佳,善于言辞,总能在顾客面前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家布料的优点,起初的确吸引了不少顾客。

然而时间久了,阿宽发现了一个问题,他虽然说得天花乱坠,却总有顾客反馈购买回去的布料并不如他所描述的那样完美。有些时候,他的过度承诺使得顾客对布料抱有过高的期待,最终导致了顾客的不满和退货。店铺的口碑也因此受到了损害,生意日渐下滑。

此时,阿宽的老友,一位学识渊博的道士听闻此事,便赠予他一句话——“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阿宽反复琢磨这句话,逐渐领悟到,自己在推销布料时过于夸大其词,未能做到如实陈述,这种“多言”反而让自己陷入了困境。

于是,阿宽改变了策略,不再用华丽的言辞堆砌,而是诚实地向顾客介绍每一块布料的真实特性,客观评价其适用场景,甚至主动指出某些布料的不足之处。这样一来,顾客们感受到了他的真诚与实在,对他推荐的产品有了更为准确的预期,满意度大幅提升。阿宽的布料店因此重获信任,生意再次兴隆起来。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