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四清”运动中,刘少奇在工作思路上的和毛主席还是存在着不小偏差的,但毛主席还是在1964年召开的北戴河会议上全力支持了刘少奇,赞成由刘少奇担任“四清”和“五反”指挥部的总指挥。
必须说明的是,刘少奇在北戴河会议前,为了更快更全面地推进“四清”运动,曾从山东、江苏、上海,一路考察到广东。
在广东,他召集了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第二书记王任重等人,提出了一个庞大的计划:“四清”不再逐村进行,而以县为单位派大工作团,集中优势兵力,开展大兵团式作战。
刘少奇的提议得到了陶铸和王任重的热烈响应。
此后,中南局、西南局和华东局的领导也纷纷表示赞成。
如此一来,刘少奇吩咐王任重起草一个电报,由自己牵头签名,踌躇满志地发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等一部分中央领导人正在北戴河办公,华北局的工作会议也正在北戴河召开。
毛主席看过电报之后,觉得“四清”也是华北局的中心工作,就让人通知华北局的第一书记兼北京军区党委第一书记李雪峰、第二书记乌兰夫、河北省委书记刘子厚、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到自己在北戴河的寓所开会。
毛主席出示刘少奇的电文,征询大家的看法。
陶鲁笳和毛主席的私交很好,晚年写过一本名叫《毛主席教我们当省委书记》回忆录,书中讲到了这次小范围会议里的内容。
他针对刘少奇的这种搞法,提出了自己的担忧——运动的突然升级,会导致“径流”现象出现。
所谓“径流”,指的是河水流量突然增加,河堤被淹,河水泛滥,灾难四溢。
陶鲁笳此语一出,华北局诸人均若有所思,低头不语。
毛主席沉吟良久,认为言之有理,于是吩咐秘书徐业夫起草电报,准备召开中央工作会议。
回头,他郑重其事地对李雪峰等人说:“你们来个南北开战吧!”
李雪峰当然知道“南北开战”所指,即华北局将就刘少奇的提议与中南局、西南局以及华东局展开论战。
如此一来,华北局先召开了书记处会议,统一了口径,充分准备好了在即将召开的中央会议上的发言。
刘少奇那边,接到会议通知后,匆匆赶回了北京。
刘少奇回京的第二日,就约见了李雪峰,了解了华北方面的意见。
即在中央会议上,刘少奇率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中南局的王任重、陶铸等人随后做了补充。
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也发言支持刘少奇,表明了立场。
华北局陷入被动,众人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可以说,这次南北开战,北方明显落在了下风。
毛主席心有不甘,在会议的第二天,亲自到场提出了“径流”问题,说:
“派一万多人的工作队下去,倾盆大雨,是不是径流太大?”
但终因刘少奇提出的“四清”运动部署得到的支持面太广,刘少奇的提议在第三天的会议上通过了。
古语云:大风起于青苹之末。
很多人都对两年之后爆发的那场大风暴、大运动感到突然。
但李雪峰等人,尤其是李雪峰——他是在中共八大上当选的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他每天都要处理大量日常工作,在毛主席的直接领导下工作。
他和书记处的其他成员一样,最早听到毛主席的声音,知道中央的决策,又在1961年担任了六个中央局中华北局的第一书记,跟随在毛主席左右,负责记录毛主席召开各大区书记会议、召开有各省省委书记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对各种事件比较敏感, 即在1964年关于“四清”运动部署的争议中,已经明显地感觉得了大风暴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