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珍宝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后母戊鼎便是其中之一。很多人都对它充满好奇,这尊闻名遐迩的大鼎如今在哪个博物馆呢?答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后母戊鼎的世界,探寻它背后的传奇故事。
乱世惊现:河南安阳的神秘出土
1939年的河南安阳武官村,村民们像往常一样在田间劳作,谁也没想到,他们即将揭开一个震惊世界的秘密。随着挖掘的深入,一个巨大的青铜器轮廓逐渐显现。没错,这就是后母戊鼎,它重见天日,瞬间打破了小村庄的宁静。
当时正值战乱时期,日军得知后母戊鼎出土的消息后,垂涎三尺,妄图将它据为己有。村民们深知这件宝物的珍贵,也明白它一旦落入日军之手,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怀着对国宝的守护之心,村民们又将后母戊鼎重新埋入地下,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为它寻求一线生机。这一藏,就是数年,后母戊鼎仿佛在黑暗中默默等待着属于它的光明未来 。
辗转南北:从南京到北京的漫漫征途
1946年6月,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大地迎来了新的曙光,后母戊鼎也再次出土,被运送至南京,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在南京的日子里,后母戊鼎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向世人展示着古代中国的辉煌文明。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文物的保护和重视程度与日俱增。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后母戊鼎肩负着传承历史文化的使命,从南京调往北京,入驻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一路的迁徙,历经风雨,却也见证了国家对文物的珍视和保护。后母戊鼎从南方来到北方,在新的家园开启了它新的篇章。
国博安家:成为镇馆之宝的荣耀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安门广场东侧,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这里珍藏着无数珍贵文物,而后母戊鼎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它静静地陈列在《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每天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步入展厅,后母戊鼎那高大雄伟的身姿便映入眼帘。它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 ,重达832.84公斤,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鼎身的纹饰精美绝伦,以云雷纹为地,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 ,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整个鼎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精湛技艺。
文化瑰宝:后母戊鼎的深远价值
后母戊鼎不仅仅是一件青铜器,它更是商代青铜文化的杰出代表。从铸造工艺来看,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 。这在三千多年前,需要多么庞大的人力、物力和精湛的技术才能完成啊!它的存在,充分体现了商代后期青铜铸造规模的宏大,以及组织的严密和分工的细致,代表了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后母戊鼎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反映了当时的祭祀文化和社会制度。它为我们研究商代的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是当之无愧的“镇国之宝”。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也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后母戊鼎在经历了出土的惊险、迁徙的辗转后,最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找到了它的永久归宿。在这里,它向每一位参观者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如果你有机会来到北京,一定要去中国国家博物馆,亲眼看看这尊伟大的后母戊鼎,与历史来一场亲密的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