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销量400万台到月卖1台,“国民神车”桑塔纳,彻底被抛弃了

李砍柴 2024-03-04 19:30:10

电车时代,又一“神车”要倒了?

据报道,曾风靡全国的轿车桑塔纳去年11月的销量仅为1台,21款桑塔纳早在去年3月份便已停产。

很多一路见证这款“神车”成长的网友不禁为此感叹:“这次或许真的是再见了。”

桑塔纳是中国的第一辆合资汽车,也是中国汽车行业的时代标签。

作为大众旗下最经典的一款车型,桑塔纳绝对能算得上中国车市的一个传奇。

它在我国汽车市场“打拼”的38年时间里,曾经连续22年获得了国内汽车销冠的头衔。

不仅见证了国产汽车工业的崛起,更是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过如今的桑塔纳已经远没有了当年的实力与地位,甚至迎来了属于它的谢幕时刻。

而这一次,它可能很难像2012年那次一样,在一声声“安可”中再度返场。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潮流的推进,国家开始越发重视汽车工业的发展。

但当时的中国既缺乏相应技术,又没有成熟的流水线,汽车生产基本依赖进口。

1978年,中国决定引进自己的汽车装配线。

而在“时代东风”的支持下,上海市成功争取到了这个发展汽车工业、建立现代化轿车制造企业的机会。

此后不久,上海汽车项目组便开始广邀各大知名车企前来谈判,这些想与中国合作的汽车厂商包括日本丰田、美国通用、福特、德国奔驰、大众、法国雪铁龙等。

最终,上海代表团选择了在资金、技术方面都能提供支持的德国大众作为合作目标。

当时中方对于合作对象提出了三点要求:

首先,合作对象需要针对我国市场,选择先进车型引进;

其次,需要在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方面提供完整支持;

最后,合作对象同样需要对零部件相关企业提供技术帮助,推动实现国产化。

在众多海外汽车厂商中,也就只有德国大众同意了这三个要求。

1978年底,上海汽车项目组派遣代表团前往德国进行考察。

在德国考察期间,代表团的成员很快发现当时很多车辆都带有“VW”的标志。

当地汽车商对此介绍说,这都是源自沃尔夫斯堡的德国大众汽车。

之后,代表团便前往沃尔夫斯堡进行进一步考察,并与当时德国大众的董事长斯密特进行了合作洽谈。

自此,中德两国之间的汽车合作便拉开了序幕,双方的交流合作也诞生了国内首家中德合资企业。

合作伙伴敲定后,接下来就要考虑引进哪款车型的问题。

此时中方代表提出了两点要求:

一是,中级轿车且要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

二是,适用性要广,既能商务用,也能充当出租车用。

综合考虑后,大众一方决定采用当时正在研发的新款中级轿车——桑塔纳(SANTANA)。

桑塔纳的车型最初源自后来人们所熟悉的帕萨特(PASSAT),只不过那时还只是二代车型,现在国内售卖的帕萨特都已经是六、七代车型了。

而桑塔纳名字的来源也有一番说法,它原是美国一座山谷的名字。

因为这座山谷常年伴随有强力的旋风,所以当地人就给它起了一个名字,称之为“SANTANA”。

大众公司以此为新车命名,也是希望它能像强有力的“SANTANA”一样,迅速席卷全球。

而“桑塔纳”则是引入国内后的音译名,一直延续至今。

最初,中德双方按照国际厂商的生产规则,约定15万辆作为年产量的起点。

但到了1980年准备投产时,大众一方又以中国汽车市场不景气为由想要裁撤项目。

迫不得已之下,中方决定将15万辆的规模缩减到2万辆,投资额度也可以相应收缩,这才得到德方的妥协。

但德方也提出了另一要求,即以CKD的方式组装第一批桑塔纳,为了表达诚意,中方同意了要求。

1983年4月,在经过众多工人的艰苦奋战后,国内第一辆桑塔纳轿车试制成功。

据最初组装车间的工人回忆,当时只有7个工人负责,车间设备也十分简陋,用的是十多米长的手推导轨,没有机械手只好用葫芦吊代替,螺丝拧不紧那就用榔头敲、锉刀锉。

但由于没有经验,原先计划2天组装好,最后却用了一周才完成。

车间的师傅们也不禁对此调侃道:“那时候的车都是敲出来的,但德国车是造出来的。”

这次事件也让车间工人认识到,只有不断引进先进的制造技术才能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现状,缩小国内外之间的差距。

而德方同样也被中国工人的精神所打动,决定加快合作进程。

1984年10月,上海汽车小组与德国大众的合作协议在大会堂正式签署,最初的合作期限约定为25年。

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此后,上海桑塔纳轿车迎来了它的传奇生涯。

据悉,上海大众成功推出桑塔纳后,第一个目标就是推进桑塔纳零部件的国产化。

实际上,早在桑塔纳引进之初,中方大众代表便曾表示:

要尽快制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国产车,CDK组装并不是引进的目的,我们要有完全属于自己的轿车制造体系。

当时由于缺乏基础设施,首批下线的桑塔纳车型基本都是由进口零件组装而成,国产部件基本没有,可以说完全算的上是一辆进口车。

推进零部件国产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愁坏了许多车间师傅。

1985年,上海大众开始成批生产桑塔纳。

但当时的上海大众只实现了四个零部件的国产化,还是最基础的轮胎、收音机、标牌、天线,国产化率低的可以忽略。

这种状况直到1987年才有所改善。

这一年国家正式开启桑塔纳国产化项目,并相继创立了“汽车横向配套领导小组”“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

当时国家定下了7年国产率达到80%以上的指标,时间紧、任务重,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里完成指标,企业随时都有关门的可能。

好在上海大众并非孤军奋战,上有国家领导部门的支持,下有众多高校、科研院以及全国上百家零部件配套企业的鼎力援助。

经过艰难攻关后,1991年,桑塔纳的国产化率终于达到了70%,而到了1996年,这个数字增长到了90%。

“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经典广告语也随着“神车”的崛起传遍了千家万户。

1992年1月,随着10万辆普桑车型的下线以及桑塔纳旅行车的陆续推出,新型桑塔纳2000也纳入了双方的研发日常,而这次正是久违的联合开发。

1995年,桑塔纳2000正式下线,进入市场。

与前代相比,桑塔纳2000优化了空间结构,能让乘客拥有更好的乘坐体验在投入市场后广受好评,深受一些政务人士和商务人士的青睐。

在此后的8年里,上海大众又相继推出了“时代超人”“自由沸点”“俊杰”“时代骄子”“时代阳光”等系列改进车型。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中德双方的联合开发,不仅增加了上海大众的技术积累和生产经验,为后续的市场开拓打下了基础,同样也为德国赢得了中国市场,这也正是后来所谓的“市场换技术”合作模式。

桑塔纳2000的风光持续了九年,截止到2004年1月停产,桑塔纳2000型总共售出了777211辆。

紧随其后的,是2004年2月由上海大众独立开发的“桑塔纳3000”型,作为上海大众独立开发的一款本土车型,这也标志着这家合资车企正式走进了自主开发阶段。

2007年,仅过了3年多的时间,桑塔纳3000型便迎来了谢幕,截止到停产日,桑塔纳3000累计销售了328155辆。

2008年,上海大众推出了桑塔纳3000的改进车型——桑塔纳Vista,新款车型在外观和尺寸上面做了更多优化,其销量也是因此超越了前代产品。

截止到2013年停产,桑塔纳Vista总共售出了498433辆。

2012年是桑塔纳转折的一年。

2012年10月,随着上海大众宣布桑塔纳87的正式停产,旧款桑塔纳也算是正式退出了中国汽车的历史舞台。

而至此,桑塔纳已经在中国卖出了近400万辆,“一代车神”可谓是名副其实。

同年12月,全新一代桑塔纳在德国沃尔夫斯堡首发亮相,上海大众也算是将其再次引进到了国内。

只不过在这次“返场”中,桑塔纳也是从走中高端路线的中型家轿,变成了主打经济的紧凑型轿车。

市场定位的转变对桑塔纳的影响有优有劣。

一方面,下调订价改变车型,为桑塔纳向大基数人群下沉做足了准备。另一方面,紧凑型车型也将让这款车面临更多的强烈竞争对手,比如上汽大众旗下的朗逸车型。

但靠着情怀的新款桑塔纳还是慢慢延续着老款桑塔纳的销量,然而可惜的是,这份情怀也并没有持续多久。

2021年,红星新闻曾报道,在上汽大众2022~2023年的投产计划里,新桑塔纳、桑塔纳-浩纳、昕锐、昕动、途岳等5款车型疑似将要停产。

上汽大众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目前的计划是,从明年开始暂停桑塔纳车型生产,停产并不代表被放弃,而是进行升级换代的需要。”

不过事到如今看来,停产显然是早有计划的。

根据“双积分政策”来算,2020年,桑塔纳的百公里油耗为5.6L,而上汽大众的燃料消耗达标值为5.18L,也就是说每生产一辆桑塔纳都需要再消耗0.42个积分来抵消未达标的惩罚。

双积分的价格大概是6000元/分,而当时桑塔纳2021型的售价为8.69-11.19万元左右,按照上汽11.48%的销售毛利率,5.3%的净利率来算,每卖出一辆桑塔纳的净利润为0.46万-0.59万元。

因此也得出一个结论,继续生产桑塔纳甚至可能会卖一辆亏一辆。

而与桑塔纳不断“跳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汽整体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却是节节高升。

2023年12月,上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4.1万辆,同比增长25%;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4万辆,同比增长39%。2023年全年上汽集团销售新能源车112.3万辆,销量位居中国车企第二。

燃油车时代,桑塔纳异军突起,但如今到了新能源的时代,它的生命力已然是出现了严重衰退。

事实上,对于大众汽车来说,桑塔纳在海外市场的存活能力也十分有限。

在美国,桑塔纳在1988年停止销售;在日本,桑塔纳也只坚持到了1990年。而在欧洲市场,桑塔纳自诞生起就地位普通,如今更是难觅踪迹。

未来是电车的时代,各大汽车品牌也都在全面迈向电气化的过程中,如若不能紧随时代潮流,退出历史舞台显然是必然的结果。

桑塔纳不是第一个,同样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随着市场的变化、技术的更迭,像桑塔纳这样的“现象级”轿车会很难再次出现。

正如手机领域的发展一样,在经历了快速演变期之后,如今是小米、华为、苹果等巨头品牌的博弈竞争。

—End—

参考资料:

上游新闻:“神车”桑塔纳40年兴衰史:从销冠到停产,全国月销量跌至1台

腾讯新闻:月卖1台!一代神车桑塔纳,被谁逼下神坛?

界面新闻:再见,桑塔纳

作者:西小琳

编辑:柳叶叨叨

0 阅读:2

李砍柴

简介:一边写作养家,一边浪迹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