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西头有位远近闻名的女人,若论起干活,那可是一把好手,就是普通的男人也顶不上她能干。
女人的本名本姓已经没人记得,但是她的绰号却十分好记,那就是最简单不过的两个字“老肚”!
这个绰号据说来源于村里某一年的割麦抢收,女人干起地里的活儿居然比男人还要强,当然中午吃饭的时候也不含糊,一口气吃了十六个碗大的包子。
整整十六个啊,顿时把聚在田间地头的人们给惊呆了!
村子里的人纷纷起哄,“这么能吃,简直比猪肚子装的还要多,干脆以后就叫你老肚得了。”
女人笑骂了几句,表示对‘老肚’这个名字的抗议,但是抗议无效,此后人们纷纷叫她老肚,时间长了,习惯了也就罢了。
女人的能干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自家男人身体不好,家里还拖着几个年幼的孩子,哪个也帮不上忙,指望不上,只能把自己当成男人使。
随着岁月的流逝,女人渐渐也上了年纪,年轻一辈的并不清楚老肚的真正意思,还当女人是姓杜,于是称呼她杜大娘,她也欣然接受了。
杜大娘还不到五十岁,常年病恹恹的男人就去世了,当时大儿子刚结婚没几年,底下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尚未结婚。
大儿媳妇嫌弃整个家里的负担重,怂恿着自家男人闹分家。
杜大娘看见懦弱的大儿子前来商量分家的事情,沉默良久之后,她猛然站起来,狠狠的扇了大儿子一个耳光。
“滚吧,”杜大娘冷冷的说道:“当我白养你了,你放心,你的弟弟妹妹不会拖你的后腿!”
大儿子羞愧的捂着脸,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家小院。
杜大娘又变成了无可依靠的女强人,二儿子眼看到了结婚的年龄,小儿子和小女儿还在念书,家里的负担重达千斤。
望着空荡荡的屋子和院子,小儿子小女儿说:“娘,我不念书了,跟着你一起干活挣钱去。”
杜大娘眼睛一瞪,“不念书,难道跟我一样做一辈子苦累活吗?我要你们将来干干净净,体体面面的过日子。”
杜大娘带着二儿子一起出去,盖过房子修过路,种过蔬菜养过猪,总之什么能赚钱就做什么。
做力气活的杜大娘仍然好饭量,五十多岁的人,一口气还能吃下整盆捞面条。呼噜呼噜,犹如风卷残云一般,吃的地动山摇!
就这样,杜大娘靠着一把子好力气,给二儿子盖了新房娶了媳妇儿,还让小儿子小女儿读到了大学毕业。
等到子女们都安稳住了,杜大娘也就变成了老太婆,人称杜老太。
杜老太帮忙照看着孙子孙女,再也不用拼着死劲儿的去干活。那些年的苦日子,总算是熬过去了。
可惜好日子没多久,杜老太却得了病,医生嘱咐要严格控制饮食,总之那些甜的油腻的东西一概不能吃了。
这下子杜老太却慌了,她嘀咕着,“我这一辈子都在掏苦力,以前想吃点好的都轮不上,好不容易有条件了,却这也不让吃那也不让吃。”
杜老太才不管那么多,常常偷吃甜得发腻的糕点和重油重糖的肉食,结果频繁被送往医院。
儿子女儿们发了狠,命令孙子孙女们严格监视杜老太,一旦发现偷吃马上制止,上报了有奖赏。
杜老太这下子犹如孙悟空被戴上了紧箍咒,饮食被管的死死的,半年时间不到就瘦了好几斤。
她捏着松了皮的手臂,自言自语的念叨着,“以前人家都叫我老肚,现在我却天天挨饿,这叫什么事儿嘛。”
但是挨饿挨馋的杜老太却健健康康的活着,以前那壮硕的腰身缩了一圈又一圈,渐渐变成了枯瘦干瘪的老太太。
普查人口的时候,年轻的村干部来到杜老太的家里,翻出档案资料开始核对,“咦,杜奶奶,你的登记信息上怎么会姓李呢,不应该姓杜吗?”
杜老太不满的翻了个白眼,“我那是肚量的肚,是肚老太,你们这些小娃娃懂个啥?”
她躺在黄竹摇椅上,轻轻的扇着蒲扇,思绪不知不觉又飘远了,当年挥汗如雨下地干活的时候,一口气吃下十六个大包子,可真过瘾啊!
现在虽然被禁食,却能够健康的活着,能看见孝顺的儿子女儿,还有一群活蹦乱跳的孙子孙女,挨饿挨馋的日子,似乎也挺不错!
生活嘛,总会有舍有得,但终归是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