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回忆杀”看哭大朋友,孩子们需要怎样的动画片|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评论5 2024-02-10 21:20:17
要让孩子们拥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有自己的“动画片记忆”,还需家长转变育儿观。 ▲ 央视春晚节目《看动画片的我们长大了》。图/“春晚”视频号截图 文 | 熊丙奇

《舒克和贝塔》《雷欧之歌》《劳动最光荣》……今年的央视春晚上,来自社会各界的50多位行业代表唱起《看动画片的我们长大了》。数据显示,这首歌曲在网络上的播放量已经超过5000万次,热度不低。

在电视和动画片稀缺的年代,能够看上几部动画片,算是不错的事。对不少“当年的小朋友”而言,看了什么动画片,也是不同年代“小朋友”的共同记忆,甚至是某种“身份标识”。

近段时间以来,不少曾经的动画片画质逐渐修复,舆论场内讨论曾经的动画片相关话题的热度也高居不下。加之今年央视春晚的节目搞了一波“回忆杀”,让不少人再次看到了优质动画片的重要性。

事实上,相比“当年的小朋友”,今年的孩子其实拥有更多的动画片资源。国家电影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仅2023年新上映动画电影数量就达62部。而30年前的1994年,动画城是当年很多小朋友能看到的为数不多的动画节目。

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现在的小朋友”未来的共同记忆,则可能更多是节假日没完没了的作业、培训班以及与父母上演的“手机争夺战”。不少家长一心关注孩子的作业、成绩,而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看动画片。

另一方面,随着动画片的增多,也出现良莠不齐问题,这是部分家长不愿意给孩子看动画片的重要原因。据报道,2021年江苏省消保委发布了动画领域侵害未成年人成长安全消费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家长对一些动画片不满的原因包括“暴力犯罪元素”“危险模仿行为”“大量植入广告”等。

治理儿童动画片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从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角度加强动画片制作、发行的监管,杜绝儿童动画片出现色情暴力情节,并提高动画片制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而要让孩子们拥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有自己的“动画片记忆”,还需家长转变育儿观。不能让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卷学业”,而要让孩子度过快乐的童年。

其实,让儿童看动画片,是比知识教育更有效的早期教育。这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认知,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求知欲。

当然,这也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目前,还有部分家长在孩子1-2岁时,就用动画片“打发”孩子,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其他兴趣爱好。这导致有的孩子从小沉迷手机,成为“宅男宅女”,缺乏运动兴趣,还严重影响孩子的视力发育,要引起警惕。

家长在给孩子看动画片时,除了选择适合的动画片之外,还要陪伴指导孩子。包括控制看动画片的时间,以及给孩子讲解动画片的内容,防止孩子因认知能力模仿动画片中的情节。

与“80后”“90后”一代相比,现在的小朋友看动画片更加自主,可以随时看下载的动画片。这就要求培养孩子的自主管理意识,以及良好的习惯。

可以说,在数字时代,各方如何陪伴指导让孩子看动画片,是当前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容不得丝毫懈怠。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学者)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陈荻雁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