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文章学问固然重要,但是整体来看,学问似乎又不是最重要的,能否考中举人、进士,涉及到很多天时地利以及人和的因素,只有三者皆占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获取功名。在这一点上,张之洞的科举经历最具代表性。

张之洞天生聪明,十岁时因写了一篇《古风》的文章让其才名享受誉全省。道光二十九年,12岁的张之洞在故乡直隶南皮应童子试,成为第一名秀才。
咸丰二年,15岁的张之洞又参加了顺天府乡试。九月初九日重阳节那一天乡试放榜,张之洞荣登榜首,成了乡试第一名举人,也是清代开科取士以来,年龄最小的解元。
张之洞与诸多年纪比他大得多的考生同试,并一举夺魁实在难能可贵。顺天乡试会集了全国各地英才,非他省可比。别说中解元,考中已属不易,何况这位新解元才15岁。张之洞的少年英才,使他一时名噪京师。
在参加鹿鸣宴的时候,张之洞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他的名字被录入大主考主持刊印的新中举人题名录,《顺天闱墨》也将他的答卷收入其中并刊行天下,成为全国士子学习的范文。

对于张之洞来说,他若是趁热打铁,参加次年也就是咸丰三年举行的正科会试的话,那么凭借新科解元的头衔,大概率就能在会试中榜上有名。然而遗憾的是,咸丰三年春,太平军自武昌东进,连克九江、安庆、芜湖,三月九日攻克南京,并定都于此,改名天京。随即太平军发动北伐、西征,北伐军数月间逼进京师,朝野震惊。
张之洞放弃首次会试或许是个天大的失误张之洞年轻气盛,认为以自己的才华考中进士应是手到擒来,不在一日一刻。咸丰三年八月张之洞放弃会试的机会,前往贵州兴义。因为他的父亲张锳正与胡林翼在贵州主持军务、广募乡勇、大办团练。他想趁此机会历练自己。

张之洞回兴义不久,便参加了“兴义府保卫战”,他与族人及姐夫鹿传霖皆身先士卒守城苦战,三天三夜没有休息。尽管兴义城是保住了,但农民起义军的也让这位科举新宠尝到了苦头。
战事稍平之后,张之洞便与都匀府知府石煦之女 成婚。婚后,张之洞依然随父左右。咸丰五年,张锳知道镇压太平军绝非短时内可以完成,甚至认为是前途渺茫,所以他让张之洞北归,参加次年举行的会试。
张之洞在贵州的两年多时间中,学业荒废不少,咸丰六年他参加会试成绩并不理想,没有被取中。但是在会试之后举行的“觉罗官学教习”的考试中被录取。
觉罗官学是朝廷专门为皇亲贵族而设立的官学,录取后可以获得教习资格,三年期满,有机会获得外任知县的资格,这对于落榜举子来说,也是一条出路。
这年的八月二十四日,张锳病亡于兴义,按照国家礼制,张之洞作为人子必须赴国原籍丁忧守制三年。原先考取的教习也被暂时取消。

守制期满后,张之洞正好赶上了咸丰九年的会试,他兴致勃勃来到京师之后,得知本科会试的同考官是族兄张之万,所以要例行回避。此时,北方捻军正成燎原之势,张之洞便在原籍抗剿捻军起义。
咸丰十年,正值咸丰皇帝万寿,朝廷特开恩科。张之洞早早地来到京师,不料次科会试族兄张之万仍是同考官,无奈之下,张之洞只得再次回避。
两次会试皆因族兄之故未能成行,这让张之洞颇为沮丧,可是这样的情况才是常态,任何一个考生都会遇见这样或那样的不可抗因素,谁都不能保证自己的科举路上会是一帆风顺的。在清代2.6万多名进士中,99.9%的进士都不是一次性通过全部考试的。

同治元年,张之洞再赴京师参加会试。考试结束后,身心疲惫的他满怀期待地等待发榜,不料竟是名落孙山。
张之洞的考卷实际上确属上乘,同考官范鸣和看到张之洞的卷子后,竭力推荐给主考官,但终未获中。范鸣和当时于激愤中,甚至与主考官发生言语冲突。
会试失败,使得张之洞四顾茫然,不免若有所失。同治二年朝廷举行恩科会试,张之洞赴京师备考。从15岁中解元起,算起来已有十一个年头了,期间朝廷共举行了五次会试。
三场九天考下来,张之洞胸有成竹,静候佳音。四月初九日,会试发榜,张之洞中141名贡士。更让张之洞欣喜的是,这次的阅卷人仍是同考官范鸣和。

七天后,进入殿试阶段,在考试对策时,张之洞对科举、人才、吏治、民生等问题直抒己见。由于他的建议过于直接,触犯了很多权贵的利益,引起了众多读卷官员的不满,他们将张之洞的名次排在了二甲最后一名。
不过也有慧眼识珠者,时任总理大臣、大学士的宝鋆对张之洞的考卷大加欣赏,认为文章不同凡响,执意将他的名词置于二甲第一。
阅卷官争执不下,两宫太后最后审阅策论试卷,西太后也就是慈禧太后对张之洞的文章十分认可,在她的授意下,张之洞才被点为一甲三名探花。

张之洞的科举经历是坎坷的,一次是主动弃考,两次是因为回避,一次是因为落榜;同时他也是幸运的,因为五次会试中就遇到两次恩科,还遇见了欣赏他的考官。而对于大部分举人来说,可能连张之洞的这样的运气也不具备,最终只能止步于举人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