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存在11个远离上海,却依然属于上海的飞地?

其森在上海 2024-03-04 12:06:06

很多老上海人都不知道,一些地方尽管远在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却依然属于上海管辖,里面的人也都是上海编制和上海户口,甚至有不少身份证310开头的,而他们的孩子也可以参加上海高考。这些地方被统称为上海的“飞地”,在概念其实类似于以前的殖民地,那么这些特殊的“飞地”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因为人多地少且城市化率高,所以很快就遭遇了粮食问题,最初的解决方案是从全国各地调粮,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首任上海市长陈毅便决定从临近的省份寻找适合耕种的土地,于是1950年便通过协商,在江苏省大丰县建立了大丰农场。

此外,因为当时上海人口多、矛盾也多,所以还得积极寻找邻省合适的土地,来收容相关人员并进行劳改劳教。于是便于1956年和1958年,在安徽、福建两省又建立了两个农场,一个是白茅岭农场,另一个是军天湖农场。当然,如今你在地图上查,会发现军天湖农场的位置也在安徽,但这其实是因为1962年,它从福建迁了过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轻人在城里难以安排工作,便开始大规模地上山下乡。上海人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在他们走向全国的过程中,又开辟出了一些新的飞地,比如江苏盐城的海丰农场、南京的梅山炼铁基地、安徽的黄山茶林场等等。

到了八十年代,江苏昆山的振苏砖瓦厂也被划给了上海,因为它的建设经营人员一直是上海的、产品也面向上海销售。而在它的全盛时期,人员规模、公共设施等都堪比一个中小城镇!如今据说准备打造成一个公园,以纪念那段光辉岁月。

一段飞地史,多少笑与泪!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飞地都是为了解决上海的资源或社会问题而生的。那么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你还知道哪些飞地的故事吗?

1 阅读:253

其森在上海

简介:用非一般的方式带你玩转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