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5首优美诗词,重温经典,醉心

荔枝姑娘诗词赋 2024-04-28 19:30:58

温故知新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徜徉其中,我们总会惊叹于古人的勇气与智慧。然而,身处当下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在对经典与传统的传承上,你又是否敢于创新,勇于发现呢?

水是家乡的好,人是故乡的亲。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宋·叶绍翁《夜书所见》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窸窸窣窣,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

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烂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油然而生。

漂泊在外的游子总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概,与世沉浮的孤寂感总是如此无可奈何。

顾我亲情皆远道,念君兄弟欲他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年轻的士子独自游历在外,漂泊无依,孤独凄然。正如风雨中飘摇的一叶浮萍,找不到自己想要停泊的港湾。

独自在异乡漂泊,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繁华的帝都对漂泊在外的士子而言只是“异乡”,他始终无法融入其中,他的自我感觉是“异客”。

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每每遥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大抵他们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产生遗憾吧。

都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意,可是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虽然没有色彩,没有构图,没有声响或禅意,但他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实感直击人心而取胜。

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它的质朴、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每逢佳节时刻,思乡怀亲之情更加浓烈,身处于异地他乡的我们,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拨动了这根敏感的心弦。

系春情外柳丝长,隔花人远天涯近。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空气清新,青砖绿瓦的旅舍和周围的柳树就更加青翠。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吧,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了。

这是一首送朋友夫西北边疆的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劝君更尽一杯酒”,一个“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了。

劝了多次,尽了多怀,惜别之情,见于言外。

“西出阳关无故人”而朋友是要到比阳关更远的安西去的,阳关已无故人,何况安西。

从汉代以来,阳关一直是内地出通向西域的通道。在盛唐人心目中,“西出阳关”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

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再劝君再饮,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是任何人与至亲好友分别时共有的真情实感,但以前却无人用诗的语言说出。一经王维说出,便万口传诵,谱为乐章,被称为《渭城曲》、《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刘禹锡《与歌者何戡》云:“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

”白居易《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云:“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

”李商隐《赠歌妓》.亦有“断肠声里唱阳关”之句,可见传唱之广。

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指出:“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

”所谓“三叠歌之”,即将后两句反复歌唱。这首送别诗,情深味厚而略无衰飒气象,体现了盛唐诗的时代特征。

就像今天的我们春晚结束唱起“难忘今宵”,分别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唱起“朋友”,送战友的时候会唱起“梦驼铃”。。。。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飘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去了呢?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这首词作者写于闲居带湖时期,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词人行走在江西上饶黄沙岭途中所见到的乡村景物及其感受。

上阕写夏夜景物,静中有动,以动写静。通过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等事物,组成了一幅农村仲夏月夜图,十分优美动人,洋溢着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

下阕时转景移,侧重于夜行人感情的抒发。用天边稀星和山前疏雨,预示夏夜阵雨将至的情景。南方每到夏天,常有所谓“过雨云”,并不需要整个天空布满乌云,只要头顶上有几片云就可以下起雨来。

山雨欲来,心绪由悠闲变得焦躁,急欲避雨,熟悉的茅店闪见于眼前,好一幅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之态,跃然纸上。

麦熟樱桃熟。荔枝惜花,龙眼惜子。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宋·陆游《游山西村》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一个山庄出现在眼前。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这一首纪游抒情诗是诗人谪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是陆游的名篇之一。

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作者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擎爱的感情。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哲理,至今被人传诵。

陆游,最后说: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经典古诗词,或婉约,或豪放,或清新,或凝重,它们是情感的载体,是心灵的驿站。

它们言简意赅,每个字、每个词都经过精心的雕琢,却又能引起我们深深的共鸣。

它们用最简单的语言,描绘出最宏大的画面,勾画出最细腻的情感。

如李白的“静夜思”,短短四句,就描绘出一个寂静的夜晚,李白在床前凝视月光,思绪万千的场景。

它们美在富含哲理,每一首诗都隐藏着人生的智慧。

如杜甫的“登高”,不仅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更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句诗既表达了秋天的萧瑟,也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更迭。

它们美在能直击心灵,让我们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喜怒哀乐。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词中的“常记溪亭日暮”和“沉醉不知归路”让我们感受到了李清照的快乐和陶醉。

这些经典古诗词在我们九年义务教育里,几乎都耳熟能详,如今重新读来,又是另一种味道,就像常人说的,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诗词也有这个意思吧。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

更多文章资讯可以关注我们:荔枝姑娘诗词赋(微信公众号同名)

1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