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谁能想到,抗美援朝那会儿,中国刚打完天下,裤子还没穿稳,就得拉着一支嫩得不能再嫩的装甲兵上战场。
更让人咂舌的是,这支刚学会开坦克、连油门都踩不稳的部队,还真给打出了点名堂。
毛主席一句话拍了板:“窝在娘怀里长大的,成不了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许光达听了,心里像拧了一把,咬着牙就带着这帮“半拉子”冲进了朝鲜战场。
1949年新中国刚站起来,大家都盼着能喘口气。
可天不遂人愿,朝鲜战争敲锣打鼓地开了场。
对面是美军,装备拉满,飞机、大炮、坦克,啥都有。

咱这边呢?空军、海军刚起步,坦克更是稀罕物。
全军上下,能开坦克的,掰着指头数得过来。
装甲兵,是硬骨头,也是烫手山芋。
没有经验,没有装备,没有人才。
毛主席、朱德、彭德怀三位一合计,这摊子只能交给懂俄语、懂机械、懂打仗的许光达。
许光达什么人?南昌起义后混进国军当卧底,差点命都搭上。
后来在洪湖苏区带兵打游击,枪林弹雨里捡回一条命。

一次在攻打应城时中弹,组织一看,国内治不好,直接送去苏联。
五年时间,在病床上熬着,在课堂上学着,俄语、坦克驾驶、机械修理一样没落下。
回国后,抗战、解放战争一路打到建国,身上弹片带着,腿脚不利索,但脑子清楚得很。
这时候周总理想拉他去外交部,毛主席和彭总却一口咬定,人得留在军队。
外交是门面,军队是命脉,许光达自己也明白,外交厅的沙发再软,也比不上坦克炮塔里那股子热血劲儿。
建国初期,全国上下缺啥?缺粮食,缺机器,缺人才。
搞装甲兵,更是从零起步。

老国军缴获来的坦克,能动的没几辆,零件断的断,漏油的漏油。
连开的人都是旧国军改编来的,思想跟不上,训练懒散。
许光达一看,心里拔凉,但转念一想,不练就没出路。
他亲自下场,拖着半条命,每天跟着新兵摸索怎么开坦克,怎么打靶。
老毛子苏联那边卖了点旧坦克过来,还派了教官。
许光达就领着一帮新兵蛋子,硬生生把三种型号的坦克摸了个门儿清。
1950年冬天,朝鲜战场打得正凶。

许光达心里明白,这时候不上场,装甲兵就是摆设。
毛主席一句话点了天灵盖:“怕打仗的兵,永远也成不了真正的战士。”许光达咬牙,打报告请战。
1951年春天,三支坦克团悄悄开进朝鲜。
首战马良山,敌人火力凶猛,咱们步兵怎么冲都冲不过去。
许光达一拍脑门,想了个“间接射击法”,用坦克炮火掩护步兵。
四个小时,拿下阵地。
美军傻眼了,怎么中国人这破坦克还能打出新花样?

紧接着石岘洞北山战役,敌人又拉起铁桶阵,步兵冲了几次都没成。
装甲步兵四团调上去,顶着重机枪和炮火,一寸寸推进,硬是撕开了缺口。
那一仗,坦克手们轮换着上,油箱着火了也不下车,打光炮弹才跳下来跟步兵一块冲。
可别以为咱的坦克是啥高大上的装备,跟美军的M26、M46一比,活像打铁匠铺出来的。
但就是靠着这股子狠劲,咱们硬是打废了美军二十八辆坦克。
最后一场坦克大决战,四个团齐上,敌人兵败如山倒。
许光达后来回忆,每次战后检查坦克,车体上弹痕密密麻麻,履带断了就修,炮管炸了就换。

没有条件,就自己创造条件。
装甲兵就这么从一堆废铁里磨出来的。
装甲兵三批入朝,大小战役打了两百多场。
击毁敌军坦克七十多辆,碉堡八百多个,步步为营,硬生生把敌人撵出了山沟壑地。
毛主席听了战报,神色凝重地点头:“这才是打出来的钢铁洪流。”
许光达没什么豪言壮语,他说:“我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打仗,教人打仗。
别的不会。”装甲兵部队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许光达把自己的一辈子都搭了进去。

其实在朝鲜战场上,许光达经常夜里睡不着觉,他怕自己带的兵出事。
他常说:“一辆坦克,三条命,丢一辆就是丢三条命。”他自己也知道,装甲兵不是拿来摆样子的,是拿来打仗的。
每次出战,他都亲自送到出发点,一辆辆点名,一辆辆叮嘱,像送自己的孩子上战场一样。
回国后,装甲兵部队在全国各地铺开,成了国防的铁拳头。
许光达没怎么享福,忙着建坦克学院,忙着定训练大纲,忙着选拔干部。
身体早就被战争掏空,但他一口咬着,撑着。
有人问他累不累,他说:“国家刚起步,不能松劲儿。”

许光达晚年,身上的弹片还在作祟,走路一瘸一拐,但只要是装甲兵部队有事,他拄着拐杖也得去。
新兵入伍,他也要去训话;老兵退伍,他也要去送行。
他说:“装甲兵是我的孩子,我得看着他们。”
说到底,新中国的装甲兵,是许光达一手带大的。
从一穷二白,到小有成就,许光达把命都搭进去了。
不是为了个人出风头,就是为了让中国有一支真正能打硬仗的钢铁部队。
这一路走来,没有什么光鲜亮丽,有的只是汗水、鲜血,还有一次次要命的赌命。

许光达不是天生的英雄,他是被时代推着往前走的。
他没喊过口号,只是用一辈子的行动,告诉这个国家:即便起步晚,装备差,只要敢拼,就能扛起一片天。
参考资料:
《抗美援朝战争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
《许光达传》李文卿著,解放军出版社
《新中国装甲兵发展纪实》王国安著,军事科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