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为什么能反超中国?是日本人更优秀?不,重点在这2项

陋室文史 2024-05-20 16:34:35

日本这个国家和我国同属亚洲,彼此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注定其文明的起源和演进的速度比我国要慢许多。

当我国已经迎来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时,日本尚且处于奴隶制社会,经过对我国的制度模仿和依附,才完成大化改新进入封建时期。

就是这样一个比我国整整落后一个社会形态的国家,竟然在近代时期实现逆袭。

不仅反超了中国,还完成了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一举变身成为亚洲强国,甚至和西方列强一起成为了侵略者。

是日本人更优秀吗?不,重点是这两项。

执行力的根本差异

日本的封建社会制度,是在我国唐朝时期派遣留学生,来我国全盘搬运的,所以在变革之前也面临和我国同样的问题,闭关锁国和外敌入侵。

甚至可以说当时的日本面临的困境,比我国更加严重,位于孤岛上的它几乎是一种与亚欧大陆隔绝的板块,所以在各方面更加落后。

幕府对日本的统治让日本长期处于缓慢发展阶段,看不到世界的样子,就和后来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清政府一样。

所以日本很快被强大的美国入侵,不平等条约等接连签订,在闭关锁国的局面打破之后,日本方面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比如放弃长久以来对中国程朱理学的思想传授,改为开设西方新课堂。

从这一方面看,中国在后来的洋务运动中的确也做到了,但远不如日本那么彻底。

日本是在教育部的支持下,直接引入了欧美的教科书,并设置专门学科进行学习。而中国在洋务运动中所创办的洋学堂,大多只是西方思想的皮毛。

这一点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可以体现出来,那就是日本在当时聘请了大量外籍教师。

从1868年开始,日本就从各国聘请外教,即使后来发动侵略战争时也没有间断。

总共聘请了大约348位外籍教师进行全方面授课,并且是在幕府的授权之下全面进行,其目的就是让国家摆脱现在的困境,走上富强的道路。

要知道,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战争之后的财政困难阶段,却仍然花费大量资金聘请教师,甚至抽取大臣的俸禄,对外籍教师支付每个月高昂的工资。

尽管是这样,明治政府还是不满足,并决定在1871年直接将欧美的制度全盘转移了过来。

这一点是中国的洋务运动做不到的,首先日本是将国内皇帝架空,在明治政府的支持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中国则全然不同,所谓的洋务运动虽然和明治维新类似,但却只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

也就是说,洋务运动是保持统治的现状,而不是像日本一样彻底的制度变革。

当时中国的实际权力掌控者是慈禧,她并没有变革现状的意思,所以这场改革是注定不会成功的。

日本抽调官员工资,进行本国近代化投入的时候,慈禧太后还在用这笔钱过寿呢。

虽然创办了西式军队,但用来购买弹药的钱却被克扣,这种浮于表面的改革,根本不允许触动封建社会制度。

日本在进行改革时,天皇根本没有插手的权力,所以直接将封建帝制变为了君主立宪。

而中国则直接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改革,注定是阻力重重,难以彻底。

也就是说,中国和日本遭遇了同样的困难,并且提出几乎一样的变革计划。

日本在一个有实权的政府支持下大刀阔斧地进行,并且很快将这些制度本土化,而中国则是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虽然想进行变革,但没有什么执行力,所有的政策都没能彻底落实,所以很难成功。

国外环境的不同

日本在国家走入困境之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摆脱自己被孤立的状态,积极向外寻求合作伙伴,并且很快就拉拢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英国,日本的吉野号就是从英国购买的。

虽然这次英国狮子大开口赚了很多钱,但却是实打实的军事装备扩充。

此次日本和英国的军师联盟,不仅是给予日本军事上的支持,更是有效促进了国内紧张状况的缓解,此前许多照搬的制度开始本土化,国内矛盾缓和。

而且当时日本的对外作战,英国也会给予一定的帮助,比如在中日甲午战争的谈判桌上,英国就直接表示支持日本,因此获得了大量的我国赔款,巩固了明治维新的结果。

而中国的情况却完全相反,近代化之后的满清是一个不求上进的腐败政府。

1840年英国入侵之后,慈禧太后就一直想着求和与维持现状,甚至在后来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依然以息事宁人为目的,只想安于现状,从不奢求外国援助。

当慈禧太后厚着脸皮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种话之后,就注定没有国家愿意帮忙了。

因为当时的国际环境表现为,西方列强基本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强大的生产力急需一个庞大的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

相比之下,地大物博的中国显然比日本更加合适,包括日本在内的每一个国家都想分一杯羹,这是所有列强一致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落后的中国才是孤家寡人,国外无人支援帮衬,国内自暴自弃,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改革注定难以成功。

而英国之所以选择帮助日本,是想通过日本的强大牵制沙俄,中国则是被共同瓜分的局面。

为了尽可能掠夺,列强不仅不会提供帮助,反而会阻止中国的变革。

所以,并非是中国人比不上日本,实在是没有适合的机会和条件完成变革。

总结

总而言之,日本对中国的反超向来不是种族的问题,中国同样不缺少睁眼看世界的人。

只是两国在变革时的国内外环境完全不同,导致了中国变革的失败,最终在近代被日本反超。

2 阅读:727
评论列表
  • 2024-05-20 20:30

    是历史开了一个玩笑!

  • 2024-05-30 09:11

    不要和日本比,你做的和日本一模一样也不会成为日本,人的差异还是主要因素。就好像武磊成为得了梅西吗?

    不口嗨不舒服斯基 回复:
    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啊[捂脸哭]近的如期房远的就是股市

陋室文史

简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