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中的南阳人(19人)

燕哥看历史 2024-04-22 09:40:33

1、文聘

字仲业。南阳宛 (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文聘本来是荆州刘表的大将,刘表死后,后投奔于曹操。曹操任命其为江夏太守。与乐进到寻口讨伐关羽,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官讨逆将军。曹丕即帝位,进封为长安乡侯,假以符节。与夏侯尚围攻江陵,文帝命文聘另率一支部队在沔口屯驻,据守石梵,抵御吴军有功,升任后将军,封新野侯。文聘被孙权围困石阳城,形势危急,文聘坚守不动,于是孙权解围而去。文聘追击打败了吴军。朝廷增加食邑五百户

文聘在江夏驰守几十年,有威信也有恩惠,威名远震敌国,使贼兵不敢侵犯。在其死后,朝廷颁给他壮侯的谥号。

2、黄忠

字汉升,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东汉末年刘备麾下名将。

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破益州刘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定军山之战中,黄忠阵斩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渊,拜征西将军。刘备称汉中王后,加封后将军,赐关内侯。次年(220年),黄忠病逝。蜀汉景耀三年(260年) ,追谥为刚侯 。

《三国演义》里,刘备称汉中王后,将其封为“五虎上将”之一,

3、魏延

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官至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封爵南郑侯。

魏延初率部曲随刘备入蜀,屡立战功,升任牙门将军。刘备称汉中王,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镇守汉中。蜀汉建立后升为镇北将军,封爵都亭侯。此后跟随诸葛亮北伐曹魏,建兴八年(230年),魏延率军大破魏将郭淮、费瑶。建兴九年(231年),魏延率军大败魏军,获得甲首三千级。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去世,魏延不愿受长史杨仪约束,在退军途中烧绝栈道,反攻杨仪,却因部属离心而落败,最终被杀,并被灭族。

4、邓艾

字士载,原名邓范。义阳郡棘阳县(今河南省新野县)人。魏晋时期大臣、将领、军事家。

邓艾早年凭其才学获举荐为典农都尉学士,但因口吃未能升官,后就任与农业相关的稻田守丛吏草一职。正始元年(240年),邓艾奉命督办临颍、陈州、项城、寿春的屯田。他察看了这些地方的农田水利情况后,认为只有兴修河渠、引水灌溉,才能提高农田产量,并可利用水道运输军队军需。邓艾上书陈述治水开渠之道,又编著治水要术《济河论》。正始二年(241年),曹魏采纳邓艾的建议,开广漕渠,引河入汴,使曹魏大军及辎重可以“泛舟而下,达于江淮”,同时灌溉淮北农田。后累迁城阳、汝南太守,所到之处荒地开辟,粮草丰收。

景元四年(263年),邓艾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景元五年(264年),邓艾被钟会污蔑,遭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与其子邓忠被卫瓘指使护军田续杀害于三造亭。

邓艾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为统一魏晋大业建立了卓越的功勋。邓艾带领民众先后修成了广曹渠、百尺渠。渠通颍水、淮水,浇灌了二万顷田地,沟通了三百余里水运大道。此举为抗衡东吴、安固东南边陲、统一魏晋大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5、邓忠

邓艾之子。封惠唐亭侯。跟随伐蜀,与师纂共破诸葛瞻。

咸熙元年(264年),邓忠与邓艾皆被收捕。钟会谋反事败被杀后,卫瓘又指使田续在三造亭杀死邓艾与邓忠。

6、董厥

字龚袭,义阳郡(今河南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镇北将军魏延同乡。

诸葛亮开府治事,以为丞相府令史,迁相府主簿,赞为“良士”。累迁尚书仆射,封南乡侯。尚书令陈祗去世后,继任尚书令。

景耀四年(261年),迁任辅国大将军,与卫将军诸葛瞻并为平尚书事,连同侍中樊建一起统领中央事务。此时,后主刘禅宠信宦官黄皓,但董厥无所矫正。后来,魏将钟会、邓艾率众伐蜀,董厥奉命支援姜维,与姜维、廖化等人拒钟会于剑阁。

刘禅投降后,跟随姜维一同投降魏国,历任相国参军、散骑常侍。

7、州泰

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好立功业,善用兵,深受司马懿赏识。历任新城太守、兖州刺史、豫州刺史,于讨伐东吴、 平诸葛诞等战役中多有建树。 官至征虏将军,假节,都督江南诸军事。景元二年(261年)去世,追赠卫将军,谥曰壮侯。

8、刘廙

字恭嗣,南阳安众(今河南省南阳市)人, 西汉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安众康候刘丹之后,汉末魏初名士、 学者。

刘廙初从荆州牧刘表,后来投奔曹操,甚受器重,任黄门侍郎。 后被辟为承相掾属,转任五官将文学。魏国初建时(220年),为黄门侍郎。后又得到魏文帝曹丕器重,魏文帝曹丕即王位后,擢为侍中, [9]并赐爵关内侯。黄初二年(221年),刘廙去世。

刘廙为政主张先刑后礼,且通天文历数之术,与司马徽、丁仪等名流相齐。他著书数十篇,皆失传。 刘廙所著《政论》一书,是一部政治哲学论著,所存篇目有《备政》《正名》《慎爱》《审爱》《欲失》《疑贤》《任臣》《下视》等。主张“以武平乱,以德治世”。强调“明君必须良佐而后致治,非良佐能独治也,必须善法有以用之”的政治思想,又对现实政治中的积弊表现出多方面的悲观情绪。

9、韩暨(jì)

字公至。南阳郡堵阳县(今河南方城东)人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曹魏大臣,西汉韩王韩信的后代。

韩暨早年被举为孝廉,屡辞公府辟命。后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宜城长,丞相曹操平定荆州后,又转为丞相士曹属、乐陵太守、监冶谒者等职。在监冶谒者任内,推广使用水排,提高了生产效率,因功加拜司金都尉。后封宜城亭侯,又升任太常,进封南乡亭侯。晚年因年老逊位,拜太中大夫。

景初二年(238年),升任司徒。不久后逝世,年八十,谥号“恭” 。

10、陈震

字孝起,荆州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

陈震最初为袁绍部下,主要担任外交事务。袁绍败亡后,其辗转至荆州投靠刘备。209年,刘备领荆州牧时,辟陈震为从事。后随刘备入蜀,214年,益州平定后升为蜀郡北部都尉,因郡名更改而为汶山太守。225年,陈震转任犍为太守。

225年,拜为尚书,迁尚书令,奉命出使吴国,频繁穿梭于蜀吴之间。诸葛亮北伐时,被任命为侍中。229年,孙权称帝。蜀汉以陈震为卫尉前往祝贺,与孙权开坛歃盟,交分天下。陈震还蜀后,被封为城阳亭侯。于235年,去世其子陈济世袭爵位。

11、吕乂

字季阳,荆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三国时期蜀汉官员。

吕乂出身南阳吕氏,自幼丧父,喜好读书弹琴。 初任典曹都尉,管理盐税,迁绵竹县令,政绩卓著,拜巴西太守。诸葛亮北伐中原,以为汉中太守,督促农事,供应兵员军需粮草。 [1]诸葛亮死后,累迁蜀郡太守。后来,入朝担任尚书,辅佐费祎,代董允为尚书令。

吕乂任职内外,生活俭朴,谦虚少言,为政简明,执法严苛,以清明能干著称。延熙十四年(251年),去世。

12、杜祺、

蜀汉大臣。最初,刘备平定益州,设置盐府校尉一职,以王连担任此职,经营盐铁的利益,王连招纳良才担任官属,其中南阳杜祺与吕乂、南乡刘干一同被选取担任典曹都尉。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率领杜祺等将北伐祁山。后来历位各郡郡守,转任监军,官至大将军蒋琬司马。

13、李严、

字正方,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

公元231年,蜀军北伐时,李严押运粮草因为下雨道路泥泞延误时日,为推卸责任反而怪罪诸葛亮的北伐,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获罪,最终被废为平民,迁徙到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李严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能够起用自己了,因此心怀激愤而病死。

14、李丰

李严之子。建兴八年,李严率军赴汉中,丞相诸葛亮表奏李丰接替其父为江州都督。

李严被罢黜后,李丰担任丞相府从事中郎,与长史蒋琬共知居府事。后官至朱提太守

15、王连、

字文仪,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市)人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

初事刘璋,拜梓潼县令。刘备攻取成都后,加入麾下效力,所治地方都有政绩。迁司盐校尉,管理盐铁收入。识人有术,知人善任,提拔吕乂、杜祺、刘干等贤才,全部官居要职。经营有功,拜蜀郡太守。建兴元年(223年),拜屯骑校尉、丞相长史,封平阳亭侯。固节不移,阻止丞相南征南中,卒于任上。

16、许慈

字仁笃,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从师刘熙,精通郑玄经学,钻研《周易》、《尚书》、《论语》等。建安年间,与许靖等一道来到蜀地。

刘备平定蜀地,以许慈、胡潜为学士,与孟光、来敏等一起掌典文献古籍。后主刘禅时期逐渐升至大长秋,后卒于任上

17、来敏

字敬达,义阳新野人,东汉太中大夫来歙之后,司空来艳之子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

东汉末年,逢董卓之乱,来敏跟随姐夫黄琬到荆州避难,黄琬是刘璋祖母的侄子,来敏又与姐姐来氏入蜀,被刘璋引为宾客。来敏喜欢读书,尤其喜欢《左氏春秋》。刘备平定益州后,以来敏为典学校尉,后立太子,来敏为家令。刘禅继位后,任命来敏为虎贲中郎将,诸葛亮驻汉中,请来敏为军祭酒、辅军将军。却因其口出狂言而被罢官,诸葛亮死后,来敏历任大长秋、光禄大夫、执慎将军等职,期间多次因说错话而被免官,蜀汉景耀年间,来敏去世,时年九十七岁

18、邓芝、

字伯苗。义阳郡新野县(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东汉名将邓禹之后,三国时期蜀汉重臣,将领。

邓芝早年曾被预言能位至大将,后被刘备任为郫令,升迁为广汉太守。因任官公廉且有治绩,被征入朝为尚书。刘备逝世后,奉命出使吴国,成功修复两国关系,并深为吴大帝孙权所赏识。建兴六年(228年),丞相诸葛亮策划北伐,命邓芝与大将赵云佯攻郿城,以吸引魏国曹真军主力。建兴十二年(234年),迁前军师、前将军,领兖州刺史,封阳武亭侯,不久督领江州。延熙六年(243年),迁车骑将军,后授假节。又率军平定涪陵叛乱。延熙十四年(251年),邓芝病逝。

邓芝性格正直、简单,不刻意修饰情绪。他为将二十多年,赏罚明断,体恤士卒。身上的衣食取自官府,从未经营过私产,妻儿甚至还有忍饥挨饿之时,死时家中也没有多余财物。

19、宗预;

字德艳,南阳安众(今河南镇平县东南)人。 三国时期蜀汉大臣, 将领。

宗预初随张飞入蜀,任主簿,迁参军右中郎将。受命出使吴国,深得孙权爱待,对蜀吴联盟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贡献。还蜀后迁后将军,督永安,就拜征西大将军,赐爵关内侯。

景耀元年(258年),以疾征还成都。后为镇军大将军,领兖州刺史。 时都护诸葛瞻初统朝事,廖化欲与宗预共诣瞻许。宗预以“吾等年逾七十,所窃已过,但少一死耳,何求于年少辈而屑屑造门邪?”遂不往。咸熙元年春(264年),宗预内徙洛阳,道病卒。

3 阅读:346

燕哥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