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四大名著要被删掉一本,你会选择哪一本?
从激动人心的英雄史诗《水浒传》,到跨越时空的浪漫《红楼梦》,再到充满智慧与幽默的《西游记》,每一部作品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所以当这个问题出现时,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惊讶,紧接着便会认真的在脑海里过一遍对四本书的印象,但结果通常会无比纠结。
可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而且网络上给出的答案竟还出奇的一致。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它不仅仅是一部描写爱情的小说,更是对人生、社会和命运的深刻探讨。
曹雪芹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复杂的角色,织造了一幅细腻的情感画卷,展现了一个家族的盛衰荣辱,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与阶级冲突。

两人心有灵犀,彼此理解对方的痛苦和孤独,但又始终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黛玉的死,仿佛宣告了这段爱情的最终终结,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与伤痛。
与林黛玉的纯真爱情不同,薛宝钗的出现则让贾宝玉的情感世界更加复杂。

薛宝钗稳重、理智,尽管她与宝玉之间的情感并非激情澎湃,却也代表着一种理想化的婚姻模式。
她的存在是传统家庭观念与理性婚姻的象征,而贾宝玉在她与林黛玉之间的选择,恰恰体现了他对情感与社会责任的双重挣扎。

薛宝钗的贤良与黛玉的多愁善感,两者之间的对比,反映出宝玉心中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冲突。
然而,小说的深度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畴,贾宝玉与众多女性角色之间的互动,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角色的复杂性。
每个人物都在不断交织的命运中挣扎,即便是看似最为单纯的爱情故事,也无法逃脱那个封建社会的巨大框架。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不仅仅是一部神话小说,它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
通过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众多角色的命运交织,作者吴承恩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充满神话色彩的世界画卷,其中蕴含着对人性深刻的思考。

孙悟空,作为《西游记》中的核心人物,他不仅是一只拥有超凡力量的猴子,更是一个充满反叛精神和复杂情感的角色。
孙悟空代表了人类的自我、意志和野心,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对权威的质疑和对自由的渴望。
然而,他的叛逆与顽固也使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让人不禁思考,真正的自由究竟是一种追求,还是一种无法承受的重负?

唐僧作为西天取经的领导者,代表了理想主义和道德的追求,他的纯洁、坚定、善良与正直,为团队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但唐僧的软弱和过于理想化的态度,往往让他在面对复杂的局面时显得毫无力量。

猪八戒,虽然是一个憨态可掬、贪吃好色的角色,但他却有着人性最为真实的一面。
沙僧是一个默默无闻、忠诚实直的角色,他代表了一个人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坚守和努力。
尽管沙僧不像孙悟空那样锋芒毕露,也不像猪八戒那样充满人性弱点,但他平凡中的坚持与忠诚,却反映了一种朴实无华的人性美德。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展示了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同时也深刻揭示了权谋与智略在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在那个英雄豪杰辈出的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位霸主各自为政,他们不仅凭借军事才能与个人魅力建立了自己的江山,更通过精妙的权谋手段,为自己的势力铺平了道路。

曹操的聪明与决断力在许多场合展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在许多人眼中,曹操是一个雄才大略但手段阴险的权谋家,但他在治国理政方面同样展现了过人的能力。
以“求贤若渴”的态度为自己吸纳了大量人才,如荀彧、郭嘉、贾诩等人,正是这些智者的辅佐,帮助曹操建立起了强大的魏国基础。

刘备,被许多人视为仁爱之君,他的宽厚待人,曾使许多忠臣良将愿意为其效命,可刘备能最终夺取荆州并建立蜀汉的成就,不仅仅依赖于个人的仁义和胸怀,更依赖于他极具战略眼光的权谋手段。
孙权则代表了另一种权谋的风格,他不像曹操那样主动出击,也不像刘备那样依赖仁德,但他凭借着深知“以静制动”的策略,在波谲云诡的政坛中屹立不倒。
在这个权谋与英雄交织的时代,人物的复杂性与多重面貌令历史变得扑朔迷离,每一位英雄的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智慧与心计。

《水浒传》是一部描绘农民起义的小说,作品通过一百单八将的形象,展现了反抗与妥协的双重命题。
宋朝时期,社会动荡,官员腐败,百姓疾苦,梁山泊的英雄们,无论是草莽英雄还是地方豪杰,他们的反抗行动从一开始便充满了复杂性。

在《水浒传》中,反抗并非单纯的暴力冲突,它常常伴随着人物内心的挣扎与自我定位。
从武松的单枪匹马报仇,到林冲在悲愤中的逐渐觉醒,每个人的反抗背后都隐藏着更深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命运的转折。
然而,在梁山好汉的心中,妥协的存在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即便是曾经誓言报国的宋江,也无法逃脱最后对朝廷的屈服,他的心态变化,既是对形势的反映,也是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接受。

反抗与妥协在《水浒传》中并非是单一的二元对立,它是复杂且交织的,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都充满了挣扎和矛盾。
正如宋江和其他好汉们,虽然每个人的故事各异,但他们都在同一场社会历史的洪流中,参与着那场看似永无止境的斗争。

从以上四本书的概述来看,它们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即便是放到如今浩如烟海的书籍中,也依旧有非常坚实的基础。
不过,四大名著的前身是“四大奇书”:《庄子》《史记》《西厢记》《水浒传》,后来明代通俗文学家冯梦龙,提出了新的四大奇书名单:《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在这四本书中,《金瓶梅》的争议很大,因为书中有大量露骨的性描写,所以被称为淫邪之书,直到清朝小说家曹雪芹写的《红楼梦》横空出世后,四大奇书才稳定下来。
但人怕出名猪怕壮,即便是四大名著也一直遭受着点评与挑战,就比如这次的问题“如果四大名著要被删掉一本,你会选择哪一本?”

其实,这四本书每一本都有反对的声音,但最终被删除的答案,却早已被明末文学家金圣叹所点出。
首先是《西游记》,原著的叙述过于模式化,编造的痕迹也太过严重,曾经82版《西游记》导演杨洁就曾指出,它的故事内容雷同,一上路就有妖怪,那妖怪要么是为了长生不老,要么是看上了唐僧的颜值。
更重要的是,越往后的妖怪背景越大,即便是犯下了滔天罪行,最终也能被天庭保下来。

其次就是《三国演义》,曹操是乱世中的枭雄,但书中却过于丑化曹操褒扬刘备,显然作者没有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创作。
不仅如此,三国时代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事件密集,并且有着大量非正常死亡描写,比如董卓灭门、战场杀戮等等,很容易引发读者的负面情绪。

再就是《红楼梦》,首先是因为它是这四本书中唯一一本没有完结的书,而且很多人都认为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违背了曹雪芹在人物设定上的初衷,从而拉低了全书的质量。
最后就是《水浒传》,而它也就是很多投票选择删除的那本书。

明末著名文学家金圣叹曾说过:“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
这是因为,三国演义中充满了尔虞我诈、阴谋诡计,上了年龄的人阅历丰富,很容易学会这些,从而进一步加深老谋深算的性格。
少不读水浒则是因为,书中以梁山好汉的暴力反抗为主线,比如武松血溅鸳鸯楼、李逵滥杀无辜等情节,这都可能让血气方刚的少年模仿。

就比如2006年陕西汉阴发生的杀人案,凶手邱兴华就曾大喊:“我要像《水浒传》中的好汉一样,该出手时就出手!”
其次,书中快意恩仇的江湖气会掩盖暴力行为的后果,这是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们所看不到的,所以就会导致他们的社会认知偏差。

再就是书中揭露的官场腐败、社会不公,比如高俅陷害林冲、杨志被权贵剥削等情节,都可能会让青少年过早对现实失去信心,产生前途渺茫的悲观心态。
不过,这些观点并不能否定《水浒传》的文学价值,而是强调青少年需在引导下阅读,避免因心智不成熟而误读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