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则新闻在网络上迅速蹿红,多地网友纷纷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刷医保购买华为 WATCH D2 的经历。
上海、广东、浙江、安徽等地的网友们兴致勃勃地晒出如何用医保个人账户里的钱,在药店成功购入这款手表。
华为 WATCH D2 于 2024 年 11 月 26 日正式发布,定价 2988 元,其主打的测量、记录使用者血压功能,使其通过了多个国家的医疗器械认证。
上海有药店工作人员透露,当下能用医保个人账户购买该手表,但需预约排队,排队人数超 500 人。
记者致电多地多家药店后证实,确实能用医保个人账户购买,不过大多处于缺货状态,需预约。

截图自社交平台
从医保资金的合理流向、医保政策与科技产品的关联,以及医保体系与智能设备的融合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这一现象背后有着诸多值得深思之处。
医保资金,本是民众的 “救命钱”,设立的初衷是为民众提供医疗保障,解决看病就医等医疗相关费用。
按照国家医保局工作人员的说法,获得第二类医疗器械认证的产品确实可以刷医保,华为 WATCH D2 属于第二类医疗器械,从这个层面来看,使用医保购买似乎合理合规。
然而,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截图自华为商城
华为 WATCH D2 虽主打测量血压功能,但它本质上还是一款智能手表,支持打电话、使用支付宝、微信支付、接收微信消息等众多非医疗功能。
这就不禁让人思考,医保资金是否应该用于购买这类具有多种非医疗附加功能的产品?从医保政策与科技产品关联的角度看,科技产品融入医疗领域,本有助于提升民众健康监测水平,方便人们随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医保政策促进民众健康的宗旨。
但这类产品功能复杂,并非所有功能都与医疗直接相关,这使得医保政策在面对它们时,界限变得模糊。

国家医保局虽表示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产品大体可走医保付款,但具体要看当地政策,这就导致各地在执行上存在差异,宁波医保局就因手表附加功能非医疗用途而暂时喊停购买行为。
从医保体系与智能设备融合的角度出发,智能设备进入医保支付范畴,看似是医保体系对科技进步的接纳,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帮助民众更好地监测健康,对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有积极意义。
但实际操作中,如何判断哪些功能属于医保支付范围,哪些不属于,成了摆在面前的难题。
多地刷医保购买华为手表这一现象,暴露了医保资金使用监管中存在的模糊地带。
一方面,对于获得医疗器械认证的产品,医保在支付上缺乏明确细致的规定,尤其是面对这种兼具医疗与非医疗功能的产品时,没有清晰界定哪些功能费用可由医保承担,哪些不可。
另一方面,部分药店将其作为医保支付产品售卖,背后或许存在利益驱动因素。

截图自电商平台
为今之计,相关部门亟需完善医保资金使用细则,明确医疗器械类产品医保支付标准,加强对药店等医保定点机构的监管,防止医保资金不合理外流。
同时,医保政策需要与时俱进,尽快明确对这类产品的医保支付范围和标准,避免因政策不明导致医保资金不合理使用。
科技企业在研发相关产品时,也应考虑产品定位与医保政策的协调性,避免过度模糊医疗与非医疗功能界限。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医保体系与智能设备融合机制,才能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便利的同时,保障医保资金安全,维护医保体系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让医保真正服务于民众医疗需求。
(图片来自网络截图和头条图库,文章如有问题私信联系,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