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对耕地总量较上一轮耕地保护目标存在缺口的省份,自2021来开展恢复耕地工作。在以完成数量为主要任务的恢复耕地中,以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出土长苗”为耕地认定标准。在基层推进恢复耕地实施过程中,县级一般采取将任务逐级分解至乡镇,乡镇分解到村的落实方式,县级财政拿出几百元不等的奖补资金,乡镇和村各贴补一些。地势平坦、道路通达、运输便捷的地方自然也是种经济作物最好的地方,而这些原本是耕地而改种为苗木、林果,挖塘养鱼的地方,经营户投入成本高自然补偿也要价高。在有限的资金下,为减少工程施工费用和地上青苗补偿费用,同时又要取得土地承包人同意的情况下,村级组织只能找一些补偿成本低、群众基础好的地方,采取做思想工作、协商补偿方式推进任务的完成。而这种协商方式选定的地方,自然是东一块西一块的“开天窗”。而这些不集中连片“开天窗”恢复的耕地,为了完成任务多些投入让“出土长苗”是肯定没有问题的。而关键是变更为耕地后,未来这些地谁来种,谁愿意种?最近云南两办发布的《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中,就提出了:以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全面摸清撂荒地底数,对具备复耕复种条件的撂荒地,要综合采用土地托管、代种代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措施,尽快恢复生产;不具备条件的,及时认定地类,纳入年度国土变更调查。 要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密切关注舆情,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全社会树立严格保护耕地意识,营造自觉保护耕地的良好氛围。

赤水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赤水河流域中下游,素有“竹子之乡”的美誉。“竹”不仅仅是赤水的一张亮丽的名片,也是带领赤水人民决战脱贫攻坚的“利器”,是赤水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门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要求,赤水市从2023年开始推进流出耕地恢复整改工作。但前不久,赤水市多位村民向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热线400-800-0088反映称,有不少整改地块已撂荒闲置,“整改复耕”流于形式。
近期,记者实地走访赤水市多个乡镇村组发现,一些整改时被伐掉的竹林重新长出了新竹;有的地块种了玉米但因缺乏水源收成甚微;还有的地块整改后根本不具备耕种条件。部分群众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整改为何没能实现恢复耕种的初衷?
“中国竹子之乡”的富“竹”生活走进贵州省赤水市,总能看到竹子的身影。
“就像花花草草一样,竹子无处不在。”生活在赤水的陈启航吃饭用的竹筷、扫地用的竹扫帚、睡觉铺的竹席,甚至小时候调皮被家长“管教”用的竹条,都取自竹子。
赤水市是贵州省竹资源第一大县,有“中国竹都”“中国竹子之乡”之称,现有竹林面积为132.8万亩,其中,楠竹林面积52.8万亩、杂竹林80万亩。竹子“变成了”竹浆纸制品、竹浆模塑产品、竹建材、竹家具、竹日用品、竹炭、竹粉环保袋、竹笋食品等500多种产品,随时随地“渗入”市民生活。2024年,全市竹产业产值已达90亿元。
据了解,2001年,赤水市被列入贵州省9个退耕还林试点县之一。当地抢抓退耕还林机遇,将25度以上坡耕地一律退耕还竹,面积超过20万亩,并通过不断推进低产竹改造、丰产竹林培育,最终使全市竹林面积发展到132.8万亩。万顷竹海让赤水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3.4%提高到2021年的82.51%,每年由赤水河排入长江的泥沙量减少近500万吨,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为长江上游筑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赤水市坚持把竹产业作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全方位开发利用竹子,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竹业建设与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了纸制品、家具、竹产业等特色产业发展专班,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编制了竹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实施了10万亩金钗石斛、百万亩丰产竹林、千万羽乌骨鸡、3万亩生态水产的“十百千万”工程,成功构建了“竹山种药、竹下养鸡、竹水养鱼”的“竹林经济”立体生态产业,涉及人口达20万人,对贫困农户实现了全覆盖。数据显示,2023年赤水市竹产业总产值达83.1亿元,竹业综合收入占赤水市GDP总量的64.5%左右,财政和农民收入50%以上来自于竹业。
据贵州日报,当地推广科学的种植和采伐方法,保持竹海的生态平衡。每年可采伐楠竹1500万根、杂竹100万吨。在赤水有18万竹农每年依靠出售竹笋、竹原料和在竹产业务工,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如今的赤水,已形成纸制品、竹木家具、竹集成材、竹食品四大产业,初步实现了退耕还林“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形成了“资源有人管、产品有人买、森林有人游”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态势。
竹子生长周期短,3至5年便可成材。作为速生、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是塑料的重要替代品,为减少塑料污染提供了有效途径。在赤水,竹产品正逐渐取代塑料和木制品,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让当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村里有一半已整改的地块撂荒
记者在村民的带领下,穿过山间小路,来到赤水市葫市镇葫市村的一处已整改地块,该地块周围是漫山遍野的竹林。村民赵泽健(化名)告诉记者,他们家的耕地就位于这片竹林间,以前,自家地里也是竹子,在2023年、2024年按要求全部砍掉,现在地却基本撂荒。“种上了苞谷,但水源不好,不出粮食。我们生产队(村)都是这样砍掉了,现在都是荒地。”
葫市村一位张姓村民告诉记者,家中的几亩梯田为整个家族所有,多年前,部分地块改栽了竹子,现在已按政策要求整改复耕,但已整改的耕地上又长出了新竹苗。“以前的竹子栽好刚成林,去年年底就全部砍了,但又都长起来了。竹头还全部都在里面,这还种什么,种不成了。这个长起来很快的,让它全部荒着算了!”

葫市镇葫市村一处已整改地块砍掉竹林后目前已撂荒(总台中国之声记者管昕 摄)
记者还实地走访了葫市镇天堂村、高竹村,复兴镇凯旋村,两河口镇大坝村等多个乡镇村组,均存在类似问题。复兴镇仁友村党支部书记苏方洪介绍,他们村在2024年根据上级下发的疑似耕地流出图斑需要整改47处共六七十亩耕地,目前撂荒的约有一半。“今年群众还种了一部分,只能种一半左右,撂荒的都是没有劳动力了,集体耕种不了这么多。”苏方洪说。
除了受外出务工人员多,村里缺乏劳动力的影响外,砍掉竹林整改复耕后,缺乏水源、道路不通等耕种条件不完备,耕种成本较高也是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甚至有村民无法理解,根据疑似耕地图斑,有的整改地块位于山林间,按要求只需要整改其中一小块,而周围还都是大片竹林。一位谭姓村民告诉记者,当地人把这一现象称为“开天窗”,这种情况即使耕种也无济于事。“有的在大山里,搞出一亩恢复耕地,根本没有意义,荒的地方很多,竹子又自己长出来了。”
复兴镇凯旋村多位村民表示,所谓整改只是把地面上的竹子砍了,但竹根没有用挖机铲掉,后续是否复耕,并无监管或配套措施。
2024年6月,赤水市耕地流出整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耕地流出整改相关工作情况的通报》中提到:整改推进缓慢,工作进度严重滞后;部分乡镇包保责任仍流于形式;政策研究不足,拿不出具体可行的整改措施;宣传发动不够,导致整改工作推进被动。
贵州省赤水市2023年启动推进整改复耕工作,主要依据是落实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严肃开展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处置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自然地理和农业生产条件,切实加强政策引导和解释工作,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考虑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稳妥审慎处理、有序组织实施,坚决防止“简单化”“一刀切”。
4月10日,赤水市自然资源局相关人员对来访群众表示,全市已整改地块撂荒的情况确实存在,主要是后期管护的问题,特别是“开天窗”的情况要尽量避免。“因为才实施两年,可能有些政策还不成熟。我们也在跟上级反映问题,有些是基层无法解决的。”
4月20日,记者多方了解到,当地已开始着手解决“整改复耕”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赤水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葛小彬表示,他们正在和林业部门积极对接,对涉及“开天窗”的整改地块进行异地补划。此外,还在积极争取项目,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我们对‘开天窗’的地块进行规划调整,把耕地换到山下,把林地换到山上。现在在搞旱改水的项目,给已整改地块建水池、铺管网。去年做得不多,今年我们要争取更多项目来搞旱地改水田。”葛小彬说。
切实守好每一寸土地
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保护耕地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站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去统筹考量,一体推进耕地保护与生态保护。
一是坚持宏观规划与微观布局相结合。在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为抓手,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农业、生态空间格局的同时,因地制宜编制实施村庄规划,把耕地保护、生态本底、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等需求落实到具体地块,推动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二是坚持全域治理与局部优化相结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扎实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同时,按照宜耕则耕、宜园则园、宜林则林的原则,稳妥推进耕地“山上”换“山下”、“小田”改“大田”、分散变集中,针对性地优化农业结构。
三是坚持治田与治水治林相结合。打破思想观念束缚、部门利益藩篱和制度机制壁垒,强化治田治水治林的目标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形成“共抓大保护”的“一盘棋”工作合力,以治田兴田、治林兴林、治水兴水的新成效,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再上新台阶。
四是坚持科学管护与生态涵养相结合。改变超负荷、粗放式的传统耕种模式,根据耕地利用强度有计划地实施休耕轮作或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扰动,降低土壤侵蚀,促进蓄水保墒,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实现耕地生态利用效率最大化。
土生万物,地载万代。土地承载着人类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让我们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朝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