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跟孩子聊聊生死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4-04 11:46:05

清明节,是缅怀追思的日子,也是探索生之意义的契机。慎终方能追远。所谓“向死而生”,只有真正认识了死,方知如何真正地活。

近年来,青少年暴力犯罪、伤害甚至残忍剥夺他人生命的案件时有发生,同时,一起又一起青少年因抑郁、被霸凌等原因而自杀自伤的案件让人不忍猝读。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轻视和漠视生命?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里,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的内容很少涉及,而这却是每个人此生最重要的功课。今天,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通过几本书和几部电影,与孩子们一起,补上这人生重要的一课,学会告别,也学会生活。

推荐书单

· 给成人 ·

01 《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

作者: 何怀宏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豆瓣评分:8.7

绝佳的“教科书级别”的生命教育之书。培养孩子强健的心灵与心理韧性,引导孩子从更高的角度看待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我们的生命来自何处,又往哪里去?如何对待生活中的突然变故?人应当为自己还是为别人生活?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对死亡的恐惧、对善恶的追问、对未知的恐慌,而这些问题往往无处问寻。

本书是北京大学哲学教授何怀宏的著作。他年轻时也曾被这些问题困扰,当他的孩子也遇到这些问题时,他专门写了这本书来为孩子答疑解惑,并分享他多年来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在书中,作者用一个个人生小故事,娓娓道出生命的真谛,温暖而富有哲思。

02 《最好的告别》

作者: [美] 阿图·葛文德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豆瓣评分:9.0

直面生命的终点,用智慧和勇气拥抱人生最后的旅程。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

本书是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所著的一部非虚构作品,作者以其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深入研究,揭示了现代医疗体系在面对衰老和临终关怀时的种种不足,同时为读者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死亡的著作,更是关于生命的思考。作者鼓励读者正视衰老和死亡,提前做好准备,与亲人进行坦诚的沟通,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做出最合适的选择。书中还介绍了一些优秀的临终关怀案例,展现了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如何在医疗团队和家人的支持下,以有尊严和平静的方式告别人世。它将帮助我们以更加积极和豁达的心态面对生命的终点,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生命的真意。

03 《见证生命,见证爱》

作者: 路桂军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豆瓣评分:8.5

“作为一名医生,我一直支持‘医乃仁术’,我们的第一要务一定是尊重患者的生命,没有什么可以逾越生命。”

本书是中国安宁疗护旗手、中国疼痛领域专家、医学人文学者路桂军医生首次分享自己21年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述说动机来自21年在临床一线所触碰的每一个真实可感的生命故事。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从一线接触的病患案例讲起,探讨疼痛、安宁疗护、生命与死亡、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哀伤抚慰的作用,以及生命教育等诸多问题。他基于一名疼痛科医生对生命的认识和反思,提出了“四道人生——道爱、道谢、道歉、道别”应该成为每一位中国人、每一个中国家庭面对死亡的智慧。

04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作者: [美] 罗伯特·M.波西格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豆瓣评分:8.5

这是一部很特别的哲学小说,通过一次父子摩托车旅行,探讨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以及如何面对死亡。

在1970年代的一个夏季,波西格与年仅11岁的长子克里斯一起骑着摩托车从明尼阿波利斯出发,跨越美国大陆,在中西部旷野、洛矶山区和西海岸从事心灵探险,在游历中体悟生命意义、获得自我拯救的过程。小说中既有二人见到的自然景色、野外露营的经历,也有夜宿旅店的谈话、机车维修技术以及其对西方哲学的反思。

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斐德洛的故事,其实正是本书作者罗伯特·M.波西格的人生。在《柏拉图对话集》中,斐德洛是一个爱好哲学的普通雅典青年。

而在本书中,斐德洛重返人间。他曾经是学哲学的学生,同时也是教修辞学的教师,但是由于哲学理念与文化的世界观冲突,他终于因精神崩溃而住院。出院后,他希望从狭窄而受限的自我解脱,于是开始了一场骑着摩托车横跨美国大陆的万里长旅,一路经过复杂经验与反省思考,终于恢复了灵性的完整与清静。

这一回归自己的过程,是通过不断寻求“良质”,即东方哲学里的禅思,并用摩托车维修之道对其进行阐释而实现的。这便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名的由来。

· 给孩子 ·

01 《獾的礼物》

作者: [英] 苏珊·华莱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豆瓣评分:9.3

适读年龄:3-8岁

“谢谢你,獾。他轻轻地说,他相信獾能听到。”

故事中的獾是一个让人信赖的朋友,他总是乐于助人。他已经很老了,老到几乎无所不知,老到知道自己快要死了。这天晚上,他对月亮说了声晚安,拉上窗帘。他慢慢地走进地下的洞穴,那里有炉火。吃完晚饭,他写了一封信,然后就坐在摇椅上睡着了。他梦见自己在跑,前面是一条长长的隧道。他愈跑愈快,最后觉得自己的脚离开了地面,觉得自由了,不再需要身体了。

第二天,狐狸给大家念了獾留下来的信:我到长长的隧道的另一头去了,再见!

当獾在睡梦中悄然去世时,他的朋友们都很悲伤,因为獾是那么好的一个人。他教土拨鼠剪纸、教青蛙溜冰、教狐狸打领带……无论对谁,他总是充满耐心和爱心。

獾离开了,但它的爱却留了下来,并在朋友们身边传递。

02 《一片叶子落下来》

作者: [美] 利奥·巴斯卡利亚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豆瓣评分:8.9

适读年龄:5-10岁

“既然我们都要飘零落下,干吗还要生长在这里呢?”

“是为了享受太阳和月亮。是为了一起过那么长一段快乐时光。是为了把影子投给老人和孩子。是为了让秋天变得五彩缤纷。是为了四季。难道这些还不够吗?”

这是一本关于生命的童话,《纽约时报》畅销书,年度全国十佳童书。

故事的主角是一片名叫弗雷迪的叶子,它与它的树叶朋友们经历四季变化,从轻风摇曳的春天,到阳光灿烂的夏天,从金黄凉爽的秋天到雪花纷飞的冬天。“我们学会跳舞,我们学会欢笑,然后我们就要死了。”

在这个温馨、智慧、单纯的故事里,小叶子弗雷迪曾孩童般的无忧无虑过,在面对生命的变化时也曾疑惑过、恐惧过。但是,当某一个清晨,那一阵风将它最后一个从树枝上带走的时候,它不再害怕,安静地落下来。

作者巴斯卡利亚说,这是献给所有曾经经历生离死别的孩子,与不知该如何解释生死的大人的。

03 《外公是棵樱桃树》

作者: (意)安琪拉·那涅第|译者出版社: 新蕾出版社

豆瓣评分:8.5适读年龄:8岁+

故事通过一个小女孩的视角,以充满童趣与想象力的方式,探讨了生命、死亡和家庭记忆的主题。本书是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安琪拉·那涅第的一部温情力作。

托尼诺是个普通的小孩儿,天真顽皮,也善解人意,但和其他小孩子不同的是,他有一个特立独行的外公。托尼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也善于观察与思考,在外公耐心的引领下,他学会倾听自然的声音——樱桃树的呼吸声、山雀妈妈喂饱山雀宝宝的叽喳声、蜜蜂吸饱花蜜的嗡嗡声……外公还教托尼诺如何与动物相处。托尼诺在普通孩子的外表下,深藏着一颗坚强的心。可外公却突然去世了,就像一片羽毛一样飘走了。当政府因为要修路而要砍倒樱桃树时,托尼诺成了捍卫樱桃树的小英雄。因为樱桃树并不仅仅是一颗树,它是家庭与生命延续的象征,更代表了外公的精神。

这是一本适合亲子共读的书,它以温柔而诚挚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和面对生命中的离别与失去。同时,也传递出一个充满希望的讯息:亲人虽然会离去,但爱永远不会消失。它会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下去,就像那颗樱桃树一样,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04 《天蓝色的彼岸》

作者: [英]亚历克斯·希勒/著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豆瓣评分:8.6

适读年龄:12岁+

“如果有一天我死了,你会后悔的。”

这是小哈里被卡车撞倒之前对姐姐说过的话。然而现在,他真的死了。

小哈里并不知道自己要死多长时间。他多希望没有对姐姐说过那句话,多希望能对她说抱歉,和每一个人再见:妈妈、爸爸、最好的朋友皮特……甚至是他喜欢的女同学奥利维娅。

现在,他正处在另一个世界。他不知道该如何把自己的心声告诉给人间的人们,直到遇到150岁的阿瑟,他带着小哈里偷偷溜回了人间。小哈里真的能和姐姐说“对不起”,和每个人说再见吗……

本书是英国著名作家亚历克斯·希勒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因车祸死去的小男孩哈里,牵挂着爸爸、妈妈、姐姐和朋友,在幽灵阿瑟的帮助下,重返人间和他们做最后的告别,表达自己生前未来得及说出的爱的故事。故事透过温暖清雅的笔调、童真的视角,和充满哲思的语言,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启迪了人们对于生与死的深刻思索。

著名作家马伯庸这样评价本书:哲学披上童话的外衣,在生与死的岔路上徘徊,以最温柔的方式去探索人生至秘。

推荐影单

01 《寻梦环游记》

豆瓣评分:9.1

“当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记得你的时候,你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带你踏上奇妙的音乐之旅,重新发现家庭、梦想与爱的真谛。

热爱音乐的米格尔不幸地出生在一个视音乐为洪水猛兽的大家庭之中,一家人只盼着米格尔快快长大,好继承家里传承了数代的制鞋产业。一年一度的亡灵节即将来临,每逢这一天,去世的亲人们的魂魄便可凭借着摆在祭坛上的照片返回现世和生者团圆。在一场意外中,米格尔竟然穿越到了亡灵国度之中,在太阳升起之前,他必须得到一位亲人的祝福,否则就将会永远地留在这个世界里。米格尔决定去寻找已故的歌神德拉库斯,因为他很有可能就是自己的祖父。途中,米格尔邂逅了落魄乐手埃克托,也渐渐发现了德拉库斯隐藏已久的秘密……

02 《死亡诗社》

豆瓣评分:9.2

一曲震撼人心的生命乐章,唤醒内心的激情与自由,鼓励人们勇敢追求生命的真意与诗意。

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威尔顿预备学院,一所以严格著称的精英学校。约翰·基汀教授的到来,为这所学校带来了一股新的风气。他用非传统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们打破常规,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内心的声音。

基汀教授的教学激发了学生们的热情,他们重新发现了诗歌和文学的美好,开始质疑世俗的价值观和父辈的期望。然而,基汀的教学方式也引起了学校领导的不满和反对。在压抑的环境下,学生们开始反抗,追寻自己的人生道路,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影片通过基汀教授和学生们的故事,探讨了教育的意义、个人的选择和生命的价值。影片鼓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生活,追求内心的真实渴望,同时也提醒人们,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一定会面临困难和挫折,但那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3 《入殓师》

豆瓣评分:8.9

对待死的敬意,犹如对待生的真诚。举重若轻。

故事围绕着一位年轻的大提琴演奏家小林大悟展开。因为一场意外,他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音乐梦想,成为了一名入殓师。起初,大悟对这个职业感到困惑和不安,但在老师佐佐木的指导下,他逐渐理解了入殓师的意义。

通过为逝者整容、修饰,大悟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价值。每个逝者背后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而入殓师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在最后一程得到尊严和安宁。在这个过程中,大悟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内心的平静。

《入殓师》以一种温柔而真诚的方式探讨了生死这一永恒主题。影片不仅展现了入殓师这一特殊职业,更有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引导观众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珍惜当下的每一刻。

04 《遗愿清单》

豆瓣评分:8.7

两个老人,一场疯狂的旅行,一部令人笑中带泪、感悟人生的励志佳作。

影片讲述了两位老人卡特和爱德华的故事。他们都是癌症晚期患者,住在同一间病房。面对生命即将结束的事实,他们决定在最后的日子里完成一份"遗愿清单",实现那些一直以来想做但从未做过的事情。

于是,这两位性格迥异的老人踏上了一段疯狂而有意义的旅程。他们开着跑车在赛道上飞驰,在金字塔前骑着骆驼,在喜马拉雅山顶眺望日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遗愿清单》以幽默、感人的方式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人们勇敢地追求梦想,珍惜当下的每一刻。

05《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豆瓣评分:8.9

一部关于生命、爱与救赎的黑色幽默佳作,让你在笑与泪中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

欧维是一个固执、脾气暴躁的老头,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不满。在妻子去世后,欧维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每当他打算付诸行动时,总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迫使他不得不推迟自杀的计划。

新搬来的邻居帕维娜一家人的出现,为欧维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通过与帕维娜一家以及其他邻居的互动,欧维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也逐渐敞开心扉,接纳他人。

影片通过欧维这个角色,探讨了孤独、失去和人生的意义等普世主题。提醒人们即使生活充满了困难和挫折,但总有希望和爱存在,只要我们勇于敞开心扉,接纳他人,就能重新发现生命的美好。

06 《爱·回家》

豆瓣评分:9.1分

每个孩子小时候都曾做过会令自己懊悔终生的事情,但,爱会包容和原谅一切。

影片讲述了城里长大的小外孙被妈妈送到乡下,由外婆暂时照顾,小外孙从开始瞧不起又穷又哑的外婆,到逐渐与外婆产生浓厚感情的亲情故事。

为了方便找工作,妈妈领着7岁的相宇去乡下的外婆家,想把他暂时留在那里。外婆年事已高,不能说话也不识字。而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孙子相宇,刚开始无法适应连游戏机、电池都没得卖的乡下生活。他开始蛮横地流露出不满,抱怨这个抱怨那。为了买电池,偷走外婆的银头簪拿去卖;外婆得知孙子想吃炸鸡,却只理解到鸡肉,炖了只鸡给孙子吃,却被生气的相宇踢翻了……老人家默默包容着孙子的一切,渐渐的,相宇也体会到外婆的良苦用心,适应并喜欢上了乡下生活。

两个月的时间,相宇对外婆的感情由拒绝到接近,到依依不舍,所有情愫在细节中氤氲开来……让人潸然泪下。

电影最后的字幕是“献给天下所有的外婆”。

本文由中国教育在线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黄卓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