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辅助驾驶领域,纯视觉感知方案和激光雷达融合感知方案一直是外界争论的焦点。
如今,卓驭科技也发布了全新的补盲激光雷达——体积和重量都足够轻量化的知周:3.5mm的厚度能和毫米波雷达等感知硬件灵活集成,H160°×V144°的广域视场角也能为组合辅助驾驶系统提供安全冗余,破解立体车库夹层等传统感知盲区的难题。
那么,卓驭为什么要推出激光雷达?和未来的L3是否有关?
在上海车展期间,我也采访到了卓驭科技的AI首席技术官陈晓智。以下,是此次的采访实录,相信很多大家关心的问题都能找到答案。
问题1:知周的成本,是否会比4D毫米波雷达更贵?
陈晓智:根据性能不同,4D毫米波雷达的价格区间在大几百到一两千块,而知周补盲激光雷达的成本一定会在千元以内。
问题2:增加激光雷达后,能否延续卓驭以往在辅助驾驶领域的成本优势?
陈晓智:只看传感器本身其实并不算贵,激光+惯导三目整体的总成方案成本不会比分离式的单个激光成本更高,我们认为还是有成本和价性比优势的。而且这套激光雷达方案对标的是四Orin X芯片的1016TOPS方案,它配的是700TOPS算力的Thor-U芯片,用硬件的感知能力来弥补算力上的短板,这部分降本让它的系统层也有一定成本优势。
问题3:为什么各家车企/供应商选择了不同的硬件方案?
陈晓智:不同的车企,对选不选激光雷达有自己的考虑。比如小鹏就去掉了激光雷达、选择纯视觉方案,但是理想标配了激光雷达。对于他们来说,考虑的应该不只是辅助驾驶系统本身,还会考虑别的因素,比如整车成本,车型定位卖给谁,以及要不要做硬件预埋,要不要做未来L3有条件自动驾驶升级,甚至还会涵盖一些市场宣传的需求。
至于我们,对于激光雷达的看法一直没有变,一直认为它的作用就是提供安全冗余。之前我们觉得视觉方案还有非常大的潜力,所以重点放在了对视觉方案的挖掘。从今年开始,我们会量产一些搭载激目1.0的项目,来满足大家对于极端场景的关注。
问题4:工信部对辅助驾驶虚假宣传进行约束,对卓驭是否有影响?
陈晓智:工信部的新规,对技术和产品其实没有什么影响,但对我们来说其实是好事情。行业一直以来有很多浮躁的声音,实际上是在拿形容词当做学术术语,新规本质上是在回归辅助驾驶追求安全的本质。而安全,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提升的维度。今年我们重点会做的事情一是强化学习,二是世界模型,或者思维链推理、慢推理的技术,这两种技术我们认为如果能落地的话,对安全性有比较大的提升。
问题5:咱们有没有L3的规划?
陈晓智:我们今年会在一些合作的车型上做一些硬件预埋,但也只是硬件预埋,对于功能、软件、算法什么时候能够真正量产落地,说实话我们暂时还看不到有非常明确的时间点,我们认为还稍微有点远。
L3被叫做有条件自动驾驶,那这个“条件”究竟有多局限,比如时速比较低、会不会影响到用户的实际体验,都是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做L3的前提还是得先把L2组合辅助驾驶做得足够好,再去落地。
问题6:卓驭今年的主战场,会在哪里?
陈晓智:今年我们的技术和产品重点会放在极致的L2组合辅助驾驶的功能上,Thor芯片的旗舰的平台,也会在安全性和智能化这两个维度去发力。
问题7:训练辅助驾驶的数据,到底重不重要?算不算企业的技术壁垒?
陈晓智:我们认为,数据数量和质量其实都很重要。以现在常见的LLM大模型、或者多模态大模型训练范式来看,它会用到互联网你能找到所有文本数据,不论好坏,但都会用来提升基础模型的通用理解能力,因此数据量其实是很重要的。但如果想要把模型从80分进行微调,达到95分的程度,数据的质量就很重要了。没有噪声的数据,才能确保模型的纯洁性。
此外,获取数据其实相对容易。但是你要从原始数据中挖掘真正有价值的数据,还是比较难的,需要强有力算法的帮助,这一点才是真正的技术壁垒。
问题8:应用世界模型之后,用户体验上会有哪些改变?
陈晓智:两方面,第一是基础能力,在基础安全性、舒适性方面都有提升;第二是一些新的功能,比如千人千面的驾驶风格。用户可以去设置自己不同场景的标定,比如说起步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变道频繁一点还是少一点之类的,也可以根据用户驾驶一段时间之后自动学习自动调整。此外,还能让模型真的能读懂通用语义,包括箭头、标志牌、地标、停车场出入口、哪里可以停车等等,在车位到车位的场景里会更加实用。
问题9: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辅助驾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个更重要?
陈晓智:我们认为,目前行业距离好用的L3还比较遥远,瓶颈不在硬件,更不在法规,而是算法软件方面的技术局限性,缺乏一款足够满足连续接管率足够低的软件。因此这也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用更成熟的软件为行业提供更加好用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