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紧撤,军统要对付你们了!"
1941年1月15日,李克农收到了一份来历不明的电报,他立刻提高了警觉。
这并不让人意外。就在1月4日,也就是十天前,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皖南事变。当时,九千多名新四军士兵遭到围困,最终只有大约两千人成功突围。
蒋介石随后颠倒黑白,指责新四军“叛变”,并宣布撤销该部队的编制。他还声称要将叶挺送上军事法庭进行审判。
这表明国民党可能采取行动,导致国共合作面临瓦解的风险。面对这种局面,军统将无所顾忌,可能采取极端手段。
1月20日,延安方面发布命令,决定关闭八路军驻桂林的联络点。接到这一指示后,李克农迅速安排人员撤离。然而,就在同一时间,戴笠也发出指令,明确要求“绝不能让李克农离开”。
桂林地区的军统特工和宪兵全体出动,在各个路口布下严密哨卡,展开全面搜查,目标直指李克农。
【戴笠为何如此仇视李克农?】
李克农、钱壮飞和胡底被誉为“龙潭三杰”,他们曾在中统内部执行秘密任务,直接受周恩来指挥。1931年,由于顾顺章事件,三人的真实身份被揭穿,随后他们陆续撤离至苏区,转而负责党中央的安全防护工作。
在延安时期,李克农被任命为卫戍司令,主要负责反间谍、安全保卫和情报搜集工作。从1930年到1937年这七年里,他带领的卫戍部队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为党中央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他的指挥下,卫戍部队不仅有效防范了敌对势力的渗透,还建立了完善的情报网络,确保了延安的安全稳定。
在戴笠多次派遣特务潜入延安的过程中,这些行动都被李克农成功侦破。这一系列挫败让戴笠对李克农产生了强烈的敌对情绪,甚至发展出一种既敬佩又嫉恨的复杂心理。戴笠将李克农视为自己的强劲对手,内心充满了对他的仇恨与忌惮。这种情绪类似于历史上周瑜对诸葛亮的复杂心态,既有对其能力的认可,又难以接受对方屡次胜过自己的事实。
1937年,随着国共合作局面的确立,李克农被任命为八路军总部的秘书长,负责机要通信、无线电联络以及情报收集等核心事务。他在这几个关键领域投入了大量精力,为八路军的指挥和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持。
1938年11月中,李克农受周恩来委派,前往广西设立八路军驻桂办事处,并出任主任。任职期间,他与桂系国民党高层频繁交往,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
李宗仁和白崇禧作为桂系军阀,与蒋介石表面上维持着合作关系,实际上各怀心思。特别是被称为“小诸葛”的白崇禧,表面上高举反共旗帜,私下却与我党保持着秘密联系。双方的合作始终缺乏真正的信任,更多是出于各自利益的考量。
白崇禧的秘书谢和赓实际上是共产党成员,而白崇禧本人对此情况也十分清楚。
为了巩固与我党的联系,白崇禧特意将自己的妻妹许配给了谢和赓,这样一来,两人便结成了姻亲关系,真正成了一家人。
1942年,国民政府选派谢和赓赴美深造,他因此离开了桂系阵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重返故土。
桂系军阀的主要人物李宗仁和白崇禧与蒋介石之间存在明显分歧,李克农敏锐地抓住这一机会,在广西地区积极传播共产党的抗日理念。他一方面公开宣传党的主张,另一方面秘密开展组织工作,吸收新党员,使共产党的影响力在广西地区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利用国民党内部的矛盾,李克农成功拓展了共产党在广西的群众基础和组织力量。
戴笠得知李克农的行动后,心中怒火中烧,却无可奈何。毕竟广西是桂系的地盘,李宗仁和白崇禧在那里根基深厚。况且当时正值国共联合抗日的关键时期,军统即便有想法,也不敢贸然采取行动。
中国共产党坚决投身抗日斗争,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实力也随之增强。这种局势让国民党中的强硬派感到威胁,他们开始采取行动,不断挑起事端,与八路军和新四军之间发生了多次冲突。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策划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戴笠认为时机成熟,立即下令在桂林的军统和宪兵逮捕李克农。此外,他还致电广西省主席黄旭初,要求其协助行动。
在广西军阀集团中,黄旭初的地位相对次要,他主要负责执行具体事务。真正掌握实权的是李宗仁、白崇禧和黄绍竑这三位核心人物,他们才是幕后决策者。黄旭初更多是站在台前,按照他们的指示行事,扮演着执行者的角色。
黄旭初收到戴笠的指示后,马上找李白黄商量。三人一致认为,蒋介石的意图是让他们背锅,挑动他们与八路军冲突,再把"破坏抗日"的帽子扣到他们头上。他们决定不上这个当,避免成为历史的罪人。
经过讨论,三人达成一致:当前局势下,撤销八路军办事处已成定局,我们不便干预。但必须确保桂系不得伤害他们,同时防止军统威胁其安全。最后,要安排他们安全离开广西。
“小诸葛”白崇禧反复斟酌,最终决定推举李济深出面主持大局。
作为国民党资深成员,李济深在党内地位稳固,使得蒋介石对其有所顾忌,不便轻易采取对抗措施。
李济深作为粤军的核心人物,其领导的部队一直与蒋介石关系紧张。粤军历史上多位重要将领,如陈炯明、邓演达和陈济棠,都与蒋介石存在明显的对立。这种长期的不和使得粤军在政治立场上往往与蒋介石形成对抗。
自1927年起,李济深便与蒋介石决裂,双方关系一度剑拔弩张。两人在政治立场上针锋相对,李济深长期坚持反对蒋介石的路线,成为其政治生涯中的主要对手。他们的矛盾不仅体现在个人层面,更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内部复杂的派系斗争。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李济深立即支持中共提出的团结抗日主张,同时明确反对国民党当时推行的反共方针。
李济深当时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掌握着实际权力。
李济深具备足够的胆识和能力,并且对这项任务抱有积极的态度。
白崇禧当晚就去找了李济深,把自己的计划说了一遍,李济深二话不说就同意了。
李济深通过秘书向李克农发送了一封匿名电报,内容简洁而紧急,直接指示李克农立即离开桂林,因为军统可能即将采取行动。这封电报直接导致了文章开篇所描述的场景。
就在这紧要关头,周恩来发来紧急指令,要求李克农迅速转移。接到命令后,李克农立即行动,安排人员将所有重要资料打包转移。对于那些无法带走的关键文件,他果断下令当场销毁,以防泄密。
李克农开始认真思考接下来的行动方案。
军统对这些情况一无所知。
国民党军统桂林站负责人胡仰宗收到了戴笠的明确指示:“我已下令黄旭初和李济深处理李克农,如果他们未能执行任务,你们必须立即采取果断行动,确保李克农被清除,不得有任何延误。”
胡仰宗注意到李济深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但也没有进行干预。
他心知肚明,军统在桂林的势力有限,根本无法与庞大的桂军抗衡。一旦激怒了李宗仁和白崇禧,自己的处境将极其危险,甚至可能丢掉性命。
胡仰宗遇到了棘手的问题,他需要向戴老板汇报情况,但不知如何开口。于是,他找来了沈醉的弟弟、军统桂林办事处行动组组长沈默,直截了当地问:“兄弟,帮我想个办法,这事该怎么处理?”
沈默表示:"暂时不急于处理八路军办事处的事,先观察一阵子。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就由李宗仁他们来承担责任。"
那天晚上,李克农一行人忙着整理物品,军统的人只是在外面盯着,没采取任何措施。到了第二天早晨,戴笠又发来电报催促,胡仰宗和沈默才匆匆赶到。但这时李克农早已撤离,八路军办事处里空荡荡的,连一张纸都没留下。
在这段时期,桂军指挥部的成员始终严密守护着李克农,使得军统方面难以找到机会采取行动。安全措施极为严格,确保了李克农的安全,军统的多次尝试均未能成功。
沈默提出,最好等李克农离开广西后再采取行动,这样既能确保安全,又能顺利达成目标。胡仰宗考虑后,觉得这个方案可行,便同意了。
地下党员悄悄破坏了他们的车辆,沈默和胡仰宗准备上车时,突然发现车子自己烧了起来。没办法,他们只好给戴笠发电报,说这次任务搞不成了。
李克农的车队此时已经驶离广西地界。白崇禧和李宗仁认为继续护送既不合规也无必要,便下令撤回了随行卫队。
桂军司令部的车没法继续随行了,这让李克农提高了警惕,他意识到接下来的路才是真正的挑战。
广西军统站发来密电,戴笠随即部署行动,指派王牌刺客王青山带队,组建专门小组,准备对李克农实施刺杀。
王青山领命后,迅速集结了五名同伴,携带了手枪、冲锋枪和手雷等装备,直奔四川省合江县尧坝的检查站周边,准备迎接李克农等人的到来。
李克农离开广西后,在我党地下交通站的协助下,迅速更换了车辆。
1月25日,四辆军用车辆接近贵阳的对外交通检查站时,遭到国民党宪兵武装拦截,要求出示通行证件。
宪兵队长接过从军车里递出的证件,仔细检查了许久,随后抛出一句让在场所有人震惊的结论:“这证件是伪造的。”
“喂,你仔细瞧瞧,这印章可是贵阳司令部的!”车上一个看似军官的人大声喝道。
宪兵队长不屑地哼了一声:“你当我是傻子吗?司令部的公章每次都会盖在这条线上,就是为了防止有人造假。你连这个都不知道?”
他随即下令:“兄弟们,把车辆守好,别让那些人溜了。”
士兵们迅速端起武器,冰冷的枪管直指车辆方向。领队的军官果断下车,手持配枪瞄准了对方指挥官。两边气氛紧张,一触即发,随时可能引发激烈对抗。
“等一下!”
就在这时,后门传来一声巨响,车门被猛地推开。一位身着少将军装的男子大步跨出,高声喊道。他完全无视周围全副武装的宪兵,直接走到领头的宪兵面前,二话不说,抬手就是两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对方脸上!
他粗声粗气地说:“就算是你们司令亲自到场,也得对我行礼。你有几个胆子,敢挡我的路?”
宪兵队长看到这架势,心里顿时没底了。他干这行多年,深知敢这么横的人肯定不简单。他摸了摸火辣辣的脸颊,赶紧跑到岗亭里打了个电话。
不久,一辆车飞速驶来,车中走下一位男子,快步走到少将面前,迅速行了个军礼,说道:“我是保安司令部的副官刘恺威,手下人不懂事,冒犯了您。请问您要去哪里?我记录一下,马上放行!”
那位将军火冒三丈地吼道:“老子这次是执行绝密任务,连你们司令都没资格过问,凭什么告诉你?要是出了什么纰漏,老子可负不起这个责任,你们司令也扛不住!”
刘副官见到这情形,意识到再阻拦也无济于事,对方显然不会给他留面子。为了避免在手下面前丢脸,他迅速摘下白手套,示意宪兵立即放行。
在一群宪兵的注视下,那位少将显得十分自大,他大步跨进车内,用力关上了车门。随后,四辆汽车启动引擎,迅速驶离,很快便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刘副官走上前,直接扇了那个宪兵头目两耳光,厉声训斥道:“你在这行混了这么久,居然连军统的人都认不出来,还敢惹事?害得我大半夜从床上爬起来受这份气,这笔账回头再跟你算!”
刘副官万万没想到,他放行的那个人正是军统头子戴笠誓要捉拿的“红色情报头号人物”李克农。这位让戴笠咬牙切齿的共产党特工,就这样在他的眼皮底下安全离开了。
当时担任少将角色的实际上是李克农假扮的。
虽然已经闯过一关,但不到达重庆就谈不上真正安全,尤其是贵阳到四川之间的检查站最为棘手。尽管换了车,但缺少证件,在检查站肯定会被识破,也不可能再用扇耳光的招数蒙混过关,那样风险太大。
就在走投无路之际,一个国民党军官出现在眼前,他正想搭个顺风车。巧合的是,这位军官正是军统息烽办事处的上校主任韦贤,他正准备前往重庆海棠溪参加会议。
李克农得知消息后非常高兴,立刻邀请韦贤上车。他心里清楚,军统的人一向自视甚高,要想让对方配合,自己只能借助权威来施加压力。
李克农随即表明身份,自称与陈诚同乡,并担任十八军司令部的秘书长一职。
韦贤马上收起傲慢,换上谄媚的表情。陈诚是蒋介石最信任的部下,权势正盛,能攀上这棵大树,前途必然一片光明。
韦贤好奇地问:“老兄,你这几辆车排场挺大,里面装的啥?”
李克农灵机一动,直言道:"老兄,实不相瞒,我们带了些私货,想赚点外快。既然被您撞见了,咱们自然得表示表示。"
李克农眼神示意,刘澄清迅速从行李箱中取出五根金光闪闪的金条。
韦贤顿时眼睛一亮,心里乐开了花,没想到自己运气爆棚,搭个顺风车还能捡到一笔意外之财。他二话不说,直接把钱塞进了自己的公文包。
车队到达四川合江县尧坝的检查站时,戴笠安排的王青山早已在此等候目标。李克农并未做出任何动作,只是用眼神瞥了韦贤一眼。韦贤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既然收了别人的好处,自然要有所表示,他明白自己必须全力以赴。
他探出车窗,语气不善地质问:“怎么回事?连我的车也敢拦下?”
王青山惊讶地问道:“韦主任,您这是要去哪儿?”
韦贤提到,他在前往重庆的旅途中,同车的还有他的战友,即第18军的参谋长。
王青山没有犹豫,直接挥手示意。检查站的人看到军统方面已经点头,马上把栏杆抬起来,让车队顺利通过。
在军统小队长韦贤的“精心保护”下,八路军办事处的车队顺利通过了所有关卡,没有任何阻碍。与此同时,王青山等人焦急等待,却始终不见车队的踪影。直到戴笠亲自过问,他们才意识到情况不妙,原来那条“大鱼”早已成功逃脱。
李克农和他的团队已经顺利到达了位于重庆的八路军办事处,确保了自身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