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悠华夏的历史长河中,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诊疗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与福祉。而今,随着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中医服务如何在强基层的征途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了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俗话说“西医认门,中医认人”,在强基层的实践中,中医以其“认人”的精髓,正逐步成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力量。
一、中医智慧:强基层的独特优势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整体观念”,注重个体差异与辨证施治,这与强基工程中“保基本、强基层、固基础”的理念不谋而合。在基层,中医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成为解决群众日常健康问题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偏远山区,一位老中医仅凭望闻问切,便能准确判断病情,用几味草药便治愈了村民的顽疾,这样的故事在基层不胜枚举。中医的智慧,不仅在于其精湛的医术,更在于其深入人心的人文关怀,这正是强基层所亟需的。
二、固本培元:提升基层中医服务能力
要实现中医强基层,首要任务是提升基层中医服务能力。这包括硬件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信息化支持三个方面。在硬件方面,应加大对基层中医诊疗设备的投入,如建设中医馆、配备中医理疗设备等,为群众提供舒适便捷的诊疗环境。在人才队伍方面,要加强基层中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师承教育、继续教育等方式,提升基层中医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二级、三级医院中医专家下沉基层,开展坐诊、带教等活动,实现优质中医资源的共享。在信息化方面,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中医诊疗的智能化、精准化,如开发中医远程诊疗平台,让群众在家就能享受到专业的中医服务。
三、优化服务:让中医更贴近群众
优化中医服务内容和质量,是中医强基层的关键。一方面,要针对基层群众的健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中医服务。如针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开展中医健康管理、康复理疗等服务,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医文化的普及和传播,通过举办中医讲座、健康咨询等活动,让群众了解中医、信任中医、选择中医。同时,要注重中医服务的便捷性和体验感,如简化就诊流程、提供预约挂号等服务,让群众在享受中医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温馨和关怀。
四、创新驱动:探索中医强基层的新路径
在强基工程的推动下,中医服务还需不断创新,探索更多适合基层发展的新路径。例如,可以借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经验,推动中医资源在县域内的共享和优化配置。通过建立中医资源共享中心,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提升基层中医诊疗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可以探索中医与西医的融合发展,如开展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让群众在享受西医便捷诊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医的独特魅力。
五、案例启示:中医强基层的生动实践
在中医强基层的征途中,不乏生动实践的案例。如某县中医院通过实施“中医强基工程”,建立了覆盖全县的中医服务网络,实现了中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他们不仅在基层卫生院设立了中医科,还配备了中医诊疗设备和中药材,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的中医服务。同时,他们通过开展中医健康讲座、义诊等活动,普及中医知识,提高群众的中医素养。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基层中医服务能力,也增强了群众对中医的信任和认可。
结语:中医之光,照亮健康之路
中医强基层,不仅是对古老智慧的传承和发扬,更是对新时代健康需求的积极回应。在强基工程的推动下,中医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思维,融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成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用中医的智慧和力量,照亮基层群众的健康之路,为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梁世杰 中医高年资主治医师,本科学历,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4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师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著名老中医陈勇,侍诊多载,深得器重,尽得真传!擅用“商汤经方分类疗法”、专病专方结合“焦树德学术思想”“关幼波十纲辨证”学术思想治疗疑难杂症为特色。现任北京树德堂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新3+3工程—焦树德门人(陈勇)传承工作站研究员,国际易联易学与养生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焦树德学术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中医药慢病防治分会首批癌症领域入库专家。荣获2020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举办的第八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经方名医”荣誉称号。2023年首届京津冀“扁鹊杯”燕赵医学研究主题征文优秀奖获得者。事迹入选《当代科学家》杂志、《中华英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