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市及下辖县区有着丰富的古称,每个古称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详细介绍:

吐鲁番市
• 姑师:春秋末期,吐鲁番地区出现姑师国。秦朝时,这里有“车师前国、狐胡国、小金附国、车师后城长国、车师都尉国、郁立师国”等并立。西汉时期,姑师分裂,吐鲁番原属姑师,后属车师前国。张骞通西域后,汉军开始在吐鲁番屯田。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公元前48年,在交河城设戊己校尉,姑师之地正式纳入汉朝版图。
• 高昌:西汉称这里为“高昌壁”,东汉改名为“高昌垒”,开始有高昌这个名字。魏与西晋时期称这里为“高昌”。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前凉在高昌设郡。十六国北朝时期发展成为“高昌郡”和“高昌国”。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灭高昌,在此设置西州。
• 西州: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灭高昌,在高昌王城设置了西州,初为西昌州,州下设立五个县,辖区与今吐鲁番基本相同。同年,在西州治所设置安西大都护府。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设安西、北庭节度使,改西州为交河郡。唐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回鹘大酋仆固俊攻取西州,建立高昌回鹘王国,吐鲁番盆地属高昌回鹘王国。
高昌区
• 交河:《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城下,故号交河。”交河城最初是古代西域车师人的政治中心,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公元前48年,西汉在交河城设戊己校尉。唐代,交河是西州下辖的交河县所在地,也是唐朝在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所在地。14世纪,黑的儿火者攻陷交河,交河城逐渐衰落并最终成为废墟。
鄯善县
• 狐胡国:西汉时期,鄯善县境曾为狐胡国。狐胡国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位于吐鲁番盆地东侧。东汉时,狐胡国并入车师前国。
• 柳中:唐代,在鄯善县境设立柳中县。柳中县是西州下辖的五县之一,县治在今鄯善县鲁克沁镇。当时,柳中县是西域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和交通要道,在唐朝的西域统治中具有重要地位。
• 蒲昌:唐代,鄯善县境还设有蒲昌县。蒲昌县也是西州下辖县之一,其辖区范围大致在今鄯善县东南部和若羌县东北部一带。蒲昌县在唐代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要站点,对于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 鲁克察克:元代,鄯善县称作鲁克察克。当时,鲁克察克是蒙古帝国统治下的一个重要城镇,是连接中原地区和西域的交通要道之一。在元代的驿站系统中,鲁克察克设有驿站,为过往的使者、商人提供便利。
托克逊县
• 山国:西汉时期,托克逊县境南部库米什镇境内设山国,属西域36国之一,称“破城子”。山国地处丝绸之路要道,是连接南北疆的重要通道。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汉破姑师,改称车师,托克逊县境位于车师前国的西端。
• 无半县、始昌县、笃进城:曲氏高昌国时期(600~640年),其国内设3郡5县22城,其中无半县、始昌县、笃进城在今托克逊县境内。这些县城在高昌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高昌国向西发展的重要据点。
• 西镇城:南北朝时期,托克逊县为高昌国西镇城,是丝绸之路高昌到焉耆的必经之城。它是高昌国西部的重要军事要塞和交通枢纽,对于维护高昌国的西部安全和贸易往来具有重要意义。
• 天山县: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朝在托克逊县设天山县,属西州。天山县是唐朝在西域的重要行政区划之一,唐朝政府在这里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制度,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唐贞元十年(794年),吐蕃攻陷西州,天山县随西州附吐蕃。唐咸通七年(866年),属高昌回鹘王国。
吐鲁番市及其下辖县区的这些古称,见证了该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是研究中国古代西域历史和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