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余晖(十章)邢恕罗织罪名废除皇太后高滔滔,为何高家人主动投效?

惊心鸟 2024-05-25 14:28:16

在宋哲宗赵煦谋划废除太皇太后高滔滔尊号的政治风波中,以章惇、邢恕为首的新党官员罗织了不少罪名,为赵煦合法废除祖母尊号开路。在整个过程中,御史中丞邢恕表现是最为积极的,后来也被写史的旧党官员斥为奸臣。他旧事重提赵煦继位前的案子,指责高滔滔谋划改立雍王赵颢,以此作为废除高滔滔尊号的最大罪名。让人意外的是,在罗织这个罪名的过程中,他居然得到了高滔滔家族的支持。高滔滔的表弟高士京主动出首,提供了高滔滔派当时的宰相王珪暗中联络改立皇帝的事情,顿时引起朝野哗然。

熟悉历史的朋友们看到这段肯定会非常诧异,高滔滔的表弟高士京为何主动投效提供证据,为废除高滔滔的太后尊号开路呢?要知道高家势力最辉煌的时期有两个,一个是宋初高琼时期,一个就是高滔滔当皇后之后。宋朝初年高琼作为宋初名将深受宋太宗赵光义和宋真宗赵恒信任,出任三衙禁军之首,是北宋将门的代表人物,可谓是军方第一人。宋仁宗赵祯去世后,宋英宗赵宗实继位,高滔滔作为原配晋升为皇后,开启了高家第二个辉煌时期。由此开始道高滔滔去世为止,高家都是军方权贵的代表,家族势力显赫一时。

由于赵宗实只当了四年皇帝就去世,所以在宋神宗继位后,高滔滔于是被尊为皇太后。高家作为宋朝外戚深受宋神宗的重用,尤其是高滔滔的伯父高遵裕,被宋神宗授予兵权,成为五路攻夏的一路军事统帅。可以说高家的基础是高琼建立的,但辉煌却是高滔滔带来的。因此高家理应团结在高滔滔周围,尽全力维护高滔滔的利益。只有高滔滔的政治利益有了保障,高家的荣华富贵才能延续。可高士京却反其道而行之,主动投效掌权的新党,积极提供高滔滔曾谋划改立皇帝的证据,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这里需要先回顾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前文讲过,由于宋神宗英年早逝,宋哲宗赵煦继位时只有九岁,无法处理国家政务,所以由太皇太后高滔滔临朝听政。而在赵煦继位之前,也有大臣认为他年纪太小,希望拥立一位成年的皇帝,并且把高滔滔之子雍王赵颢和曹王赵頵作为候选人。这事虽然没有成功,却留下了很大的疑点。新党方面认为事情是高滔滔策划的,并且让自己的侄子高公绘、高公纪和宰相王珪参与其中。而旧党的则认为是章惇和蔡确策划的,由当时起居舍人邢恕也参与其中。

后来新党执行了宋神宗的遗诏,拥立赵煦为皇帝,是为宋哲宗,而高滔滔则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高滔滔上台后大肆启用旧党,打压排挤新党要员,支持司马光等旧党官员发起元祐更化,废除宋神宗时期王安石的新发,恢复到宋仁宗时期的旧法。在这个时期内,新党要员蔡确、章惇、邢恕等人都先后被贬出京,发配到各地当知州。高滔滔去世后,宋哲宗赵煦亲政,立刻召回了各地的新党要员,开始对旧党反攻倒算,力图恢复宋神宗年间的新法。章惇、邢恕等人回到朝廷后立刻展开报复,旧事重提了赵煦继位时的案子。

实际上这不是新党第一次以此为由提出废出高滔滔的议案,早在赵煦即位之初新党就发起过一次攻击。当时赵煦刚刚即位,高滔滔临朝听政,力图起复旧党,朝廷中执政的新党官员很不满,便以此为由提出废除高滔滔的太皇太后之位。但这次政治斗争没有成功,由于当时赵煦年幼,赵煦的母亲朱太妃出面力保,让高滔滔坐稳了太皇太后之位。高滔滔掌权后立刻向新党发起政治报复,于是以蔡确、章惇等为首的新党在斗争中落败,被迫离开京城。赵煦亲政后新党卷土重来,再次把这个案子拿了出来,作为废除高滔滔的理由。

有趣的是,这次新党给出的证据与第一次完全不同。第一次新党给出的证据是,宰相王珪与高滔滔的侄子高公绘、高公纪合谋,高滔滔在幕后指使。这次新党给的证据更直接,是由高家的人出面上书指控高滔滔。出面指控的是高滔滔的表弟高士京,也就是宋神宗年间五路大军讨伐西夏统帅之一的高遵裕的小儿子。高士京上书说了一个旧事,说当初谋划的时候王珪还找了他哥哥高士充。据说这件事情是高遵裕临死前告知高士京,当时高遵裕并没有答应这个事,而是赶走了王珪派来的人,并且训斥了高士充。

有了高家人出面作证,这个事情几乎是十拿九稳了。于是才有了宋哲宗赵煦大张旗鼓的搞出废除高滔滔尊号的案子,并且顺利的完成了圣旨的起草,就差他签字盖章下发执行了。结果是向太后再次请出了朱太妃出面阻拦,赵煦不敢不给母亲面子,只能当场将圣旨烧毁,承诺不再搞废后的事情。这个风波就此结束,赵煦和新党意图借用这个理由废除高滔滔的计划也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回顾事情的过程,高家人作为高滔滔执政的既得利益者,主动出面为废除高滔滔提供证据,的确是非常不合情理的一个细节。

高家人为什么会在高滔滔去世后,投靠了新党,加入到对高滔滔罗织罪名的计划中呢?从史书来看,这很可能是高家内部的利益矛盾和纠葛所致。高家并不是铁板一块,虽然都是名将高琼的后人,但到了高滔滔这一代传出了两个分支。其一是前面提到的高遵裕,第二个就是高滔滔的父亲高遵甫。高遵甫在历史上没有啥名气,只是在朝中任个闲职,最大的名声就是生了个当皇后的女儿。高遵裕则不同,他继承了高家出名将的传统,一直活跃在宋朝抵抗西夏入侵的前线。宋神宗即位后,因为他是高滔滔的伯父而得到重用。

高遵裕先是知保安军,主管西路羌部,驻古渭寨,训练羌兵。后来又任秦风路沿边安抚副使,知通远军。他在战争中破西夏军队于野人关,占据武胜城,因功被升为知镇洮军军事、进西上阖门使、荣州刺史,充总管,加岷军刺史。在元丰年间,高遵裕的官职再次升级,成为知庆州、节制泾原兵的一方军事豪强。后来宋朝出兵五路围攻西夏,宋神宗鉴于高遵裕熟悉对西夏的战事,将其任命为五路军事统帅之一。但是这个任命却遭到了高滔滔的反对,高滔滔认为自己的伯父言过其实,并且没有气度不容于人,而且喜欢抢功。

后来宋朝攻夏失败,五路大军四路溃败,高遵裕、刘昌祚两路仅存万余残兵败归。宋神宗于是大怒,免去了高遵裕的军职,将其贬为郢州团练副使。由于在战争发动前高滔滔提前说过这话,朝廷中很多人都说她有先见之明,而高遵裕则成了军中的笑话。至此高家两个分支之间矛盾重重,平时也不怎么来往。高滔滔临朝听政期间也没有大肆提拔高遵裕的子嗣,只给给高遵裕象征性的搞了个右屯卫将军的虚衔,让他去主管中岳庙。因此在高遵裕这支人眼里,他们是没有占过高滔滔便宜的,甚至因为是皇后亲戚朝廷孤立。

高士京出面指控高滔滔,本质上就是报复当年高滔滔打压高遵裕。从事情的根本上来讲,其实是高家两支因为新旧党争站队而引发的矛盾。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发起变法,变法除了在朝廷中执行,也改变了宋朝对外的军事政策。其中改变最大的就是王安石采纳了王韶的《平夏策》,支持王韶进行熙河开边,从西夏夺取了超过两千里的土地,是宋太宗赵光义去世后宋朝最大的版图扩容。对于军事政策的改变,朝廷中新旧两党斗争不休。新党支持对夏战争,而旧党以枢密使文彦博为首则反对进行宋夏战争。

高滔滔一向是旧党的支持者,在对于宋夏战争的态度上站在文彦博一方。而高遵裕则长期在宋夏边境作战,对于战争的支持度极高。他作为军人,不论是于公于私,都是支持对夏作战的。所以高家两个分支在战争的态度上背道而驰,也就在政治上站在了两个阵营。高滔滔在宋神宗面前诋毁高遵裕,不顾对方是长辈的情面,是毫无道德底线的。她的目的是强行绑架高家人的态度,以此来达成与旧党的政治同盟。但高遵裕并不认同旧党龟缩的对夏战略,尤其是反对文彦博,所以在对夏战事上面站在新党和王安石一方。

可以说高家内部出现这样的内讧,本质上还是新旧党争对各大贵族世家的影响。高士京出面控告表姐高滔滔,其实就是新旧党争蔓延到家族内部的一个缩影。虽然事情起初是高滔滔挑起的,但当时的历史背景看还是在于党争白热化而衍生出来的。实际上新旧党争不仅仅影响到贵族世家内部,对老百姓的生活影响更大。新旧两党轮流上台,各种政策朝令夕改,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和内耗,也使得宋朝国力走向了衰败。后来上台的宋徽宗更是沉迷于这种状态,以此来坐稳自己的皇位,结果却把国家推向了亡国之路,自己也称为汉人之耻。

0 阅读:12

惊心鸟

简介: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与大家分享不同的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