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人眼中,有14亿种春晚

闫飞随笔 2024-02-14 20:55:50

这篇文章,前几天就该写了。

为啥没写?

主要是这两天经常遇到其他杂乱的想法,更想先跟大家啰嗦一下。早上睡不着,说话没逻辑,啰里啰嗦爱唠叨,是不是变老的先兆?

今天聊下春晚。我对春晚,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无感春晚:上学的时候,到了除夕夜,基本就是在村里转街,找同学聚在一起打牌,春晚可看可不看的,完全是无感的,可有可无的一个普通节目。

2,吐槽春晚:再大点,会偶尔看几眼春晚,尤其是小品会看看,搞笑么!然后身边人吐槽今年春晚没啥看头的时候,咱也跟着吐槽,感觉春晚越来越不如以前了。

3,理解春晚:最近几年,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再加上有了孩子,自己也常年在外地很少回老家,所以更能理解“团圆”这两个字的含义。

有人说春晚的小品不好笑了?

春晚的节目单,除了要美要炫,还要有启迪有正面价值观宣扬,还要政治正确。

真想搞笑?去线下小剧场听相声,找个三流演员也要比这个搞笑10倍。只是舞台不同罢了,大舞台要有更多的要求而已。

你当了春晚导演,你也会这样去编排节目的。

总体上,这次的春晚,我感觉要比之前的春晚好多了,也可能是我今年感触较多,内心更加期待。

14亿人眼中,有14亿个春晚。

4,期待春晚:年夜饭+家人团圆+春晚,我觉得是除夕夜必备的三件套。与其说是期待春晚,更多的是期待家人团圆。看着电视上演员手拉手唱着《难忘今宵》,和家人一起跨年,倒计时,多么美妙的一个画面!

再说三个我观察到的现象:

第一,春晚也在蹭热点,从大火的《繁花》,到李白出场的《长安三万里》,感觉是对去年热点的一个考试。对这些热点没看过,或者关注度不够的话,对这些节目的感知是差一些的。

比如西安会场的,李白的几次出场,已经分不清虚拟和现实的区别了。电影里的高潮,很好的融入到现实场景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

之所以感触深,主要原因是看过《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

回头想想,即使如璀璨明星般的谪仙人---李白,一生也是历经各种坎坷,在政治博弈中完全是小白,站错了队差点小命丢了,这说明我们每个人都有知识或技能盲区。

所以坚持写作,一定是有意义的。有些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情,对别人可能就是盲区,分享给他人,就是有价值的。另外,看大家的留言,互动交流,再学习,也能补齐我的部分盲区。

第二,白酒广告真是的多,五粮液,洋河,古井贡等等。为啥关注白酒广告?因为咱持有白酒股呀。

大街上经常跑着各式各样的小轿车,你不会关心他是什么牌子的,价位多少。当你决定想买辆轿车的时候,你会留意身边来来往往的各式轿车。

同样,当你决定跑步的时候,才会留意到路上那些坚持锻炼的人;当你有了孩子的时候,才会留意到身边各个可爱的娃娃。

因为关注,所以留意。

我不知道这是啥心理现象,就好像给了我一个放大镜,把身边我关注到的事物展现出来了。其实,这些东西在生活中早就存在了。

第三,明星和主持人,真的都很瘦。形体管理做的非常好。娱乐圈里胖胖的演员数不出来几个,这不,贾玲瘦了100斤。

不知道,他们是先成名,为了树立好形象后减肥的。还是做好了形体管理,有了好形象,后来才出名的。

当明星,哪有那么简单?光维持身材这项,大部分人都做不到。

这不,这个春节,你有没有“每逢过节重三斤”?

0 阅读:1

闫飞随笔

简介:日拱一卒,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