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主任放下手中的咖啡杯,急诊科的呼叫就来了。他看了一眼手表——凌晨3点17分,又是一个不眠之夜。作为三甲医院消化内科的副主任医师,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突如其来的召唤。

"周主任,急诊收了个全身发黄的患者,初步怀疑梗阻性黄疸,请您会诊。"电话那头,值班医生的声音里带着明显的疲惫。
"我马上到。"周明揉了揉太阳穴,将剩下的半杯咖啡一饮而尽。
急诊室的灯光总是那么刺眼。周明推开帘子,眼前的景象让他瞬间清醒——病床上躺着一个"小黄人"。不是动画片里那种可爱的卡通形象,而是一个真正全身皮肤和眼白都呈现深黄色的中年男性。
"郑伟,42岁,三天前开始出现皮肤发黄,尿液颜色加深,无腹痛、发热等其他症状。"实习医生小林快速汇报着基本情况,"肝功能显示总胆红素186μmol/L,直接胆红素占80%,ALT、AST轻度升高,腹部B超提示胆管轻度扩张。"

周明戴上手套,走近病床。患者的精神状态尚可,但眼结膜黄染明显,像被染上了一层橙黄色的颜料。
"郑先生,我是消化内科的周医生。"周明温和地说,"能告诉我最近有没有吃过什么特别的东西吗?"
郑伟虚弱地摇摇头:"没有啊,就是正常吃饭...哦对了,上周五和朋友去吃了潮汕生腌,但大家都吃了,就我变成这样..."
周明的手指停在半空中,眼睛微微眯起:"生腌?具体吃了什么?"
"生腌蟹,还有血蚶..."郑伟说着,突然想起什么,"对了医生,我这两天大便颜色有点浅,像陶土一样..."
周明和小林交换了一个眼神。在医学领域,黄疸、陶土色粪便加上生食海鲜史,这几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指向一个不太常见但极其危险的诊断。
"小林,立即查血常规,特别注意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再安排一个粪便检查,找虫卵。"周明快速下达医嘱,然后转向郑伟,"郑先生,我们需要给您做个ERCP检查,看看胆管里有没有...不该有的东西。"
"周主任,您得看看这个。"检验科的王技师将显微镜推到周明面前。

周明调整目镜,视野中清晰地浮现出数十个芝麻大小的椭圆形结构——它们有着厚实的壁,一端有明显的卵盖,另一端有个小突起,正是典型的华支睾吸虫卵。
"果然是肝吸虫。"周明直起身,眉头紧锁,"血常规结果呢?"
"嗜酸性粒细胞比例28%,绝对计数2.1×10⁹/L,明显升高。"小林递过化验单,"粪便中找到大量肝吸虫卵,每克粪便虫卵计数超过5000个。"
周明点点头:"确诊了,华支睾吸虫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肝吸虫病。这种寄生虫主要寄生在肝胆管内,大量虫体阻塞胆管会引起黄疸,长期感染还会导致胆管炎、肝硬化甚至胆管癌。"
"可是周主任,"小林疑惑地问,"为什么其他一起吃的人没事?"
"个体差异。"周明解释道,"有些人免疫力强,可能感染后症状轻微;而郑伟本身有轻度脂肪肝,肝脏代谢能力较差,加上他吃的恰好是虫体最多的蟹黄部位,所以反应特别强烈。"
他转向电脑,开始开具处方:"先给他用吡喹酮驱虫,然后根据黄疸情况决定是否做ERCP取虫。这种病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如果拖久了,虫体在胆管内形成结石样结构,处理起来就麻烦了。"
"医生,我真的是因为吃生蟹才变成这样的?"治疗室里,郑伟看着自己手臂上鲜明的黄色,声音有些发抖。

周明拉过椅子坐在床边:"郑先生,您感染了华支睾吸虫,这是一种专门寄生在人类肝胆管内的寄生虫。成虫大约1-2厘米长,形状像片小树叶。"他用手指比划着大小,"它们通过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蟹类进入人体,在胆管内可以存活20-30年。"
郑伟脸色变得更加蜡黄:"那我...我身体里现在有多少这种虫子?"
"根据虫卵数量估算,可能有上百条。"周明实话实说,"不过您别太担心,我们有特效药可以杀死它们。今天开始治疗,大约一周后虫体会被全部清除。"
护士推着治疗车进来,准备给郑伟注射抗过敏药物。吡喹酮治疗前需要先预防过敏反应,因为虫体死亡时会释放大量异种蛋白。
"治疗期间您可能会有发烧、腹痛等症状,这是药物起效的正常反应。"周明叮嘱道,"如果出现呼吸困难或严重皮疹,立即通知护士。"
郑伟点点头,眼神里满是后悔:"早知道就不贪那口鲜了..."
72小时后,监护仪的警报声突然响起。周明从值班室的床上弹起来,三步并作两步冲向郑伟的病房。

"血压80/50,心率120,氧饱和度92%!"护士快速汇报着。床上的郑伟面色潮红,全身布满荨麻疹,呼吸急促。
"过敏性休克!停用吡喹酮,肾上腺素0.5mg肌注,快速补液!"周明一边指挥抢救,一边检查郑伟的情况。这是驱虫治疗最危险的并发症——大量虫体同时死亡引发的全身过敏反应。
经过半小时的紧急处理,郑伟的生命体征终于稳定下来。周明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调整了后续治疗方案:"改为小剂量分次给药,延长治疗周期,密切监测过敏反应。"
小林记录着医嘱,忍不住问:"周主任,这种情况常见吗?"
"不算常见,但也不罕见。"周明疲惫地靠在墙上,"肝吸虫病在南方沿海地区每年都有发生,但像郑先生这样严重的全身黄疸确实少见。大部分患者感染后没有明显症状,等发现时往往已经慢性化了。"
他指了指郑伟的病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反复强调不要生食淡水鱼虾。华支睾吸虫的囊蚴可以抵抗酱油、醋和普通白酒的浸泡,只有在90℃以上的高温下持续加热至少15秒才能杀死。"
两周后,郑伟的黄疸已经明显消退,皮肤恢复了正常色泽。出院前,周明特意来病房做最后的健康指导。

"郑先生,虽然这次治疗很成功,但您今后必须严格避免生食或半生食淡水产品。"周明严肃地说,"即使海产品,也要确保充分加热。华支睾吸虫可以引起胆管癌,这不是闹着玩的。"
郑伟连连点头:"再也不敢了!这次差点要了我的命..."他犹豫了一下,"周医生,那些虫子...都排出来了吗?"
周明笑了笑:"药物已经杀死了所有成虫,死虫体会随着胆汁慢慢排出。您的肝功能正在恢复,但完全正常还需要几个月时间。一个月后记得来复查粪便和肝功能。"
小林递给出院小结,补充道:"我们建议您的三位朋友也去医院检查,虽然他们现在没症状,但可能也已经感染了。"
郑伟苦笑:"他们听说我的事,第二天就都去检查了...结果老王也查出了肝吸虫,只是虫卵数量少,症状不明显。"
周明点点头:"这很常见。肝吸虫病就像冰山,临床发现的病例只是水面上的尖顶,下面还有大量无症状感染者。"他顿了顿,"您知道吗?在广东某些流行区,60岁以上人群的感染率曾高达40%。"
郑伟瞪大眼睛:"这么严重?那为什么餐馆还能卖生腌?"
"食品安全监管一直在加强,但改变饮食习惯需要时间。"周明叹了口气,"作为医生,我们能做的就是治疗每一个患者,同时不断提醒公众——"
"病从口入。"郑伟接上他的话,摸了摸自己已经不再发黄的胳膊,"这次教训,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三个月后 门诊随访。"周医生,您看我的报告,全部指标都正常了!"郑伟兴冲冲地举着化验单走进诊室。

周明仔细查看各项数据,满意地点点头:"确实恢复得很好。不过..."他指了指粪便检查单,"这里还是发现了几个虫卵,说明可能有少量虫体残留。"
郑伟的笑容僵在脸上:"还...还有?"
"别紧张,这是正常现象。"周明安慰道,"肝吸虫的寿命很长,偶尔会有少量虫体逃过第一次治疗。我们再用一个疗程的小剂量吡喹酮就能彻底清除。"
他翻开健康教育手册:"另外,我建议您家人也做个检查。肝吸虫卵可能通过共用厨具、不洁手部卫生等途径造成家庭内传播。"
郑伟的妻子在一旁连连点头:"我和儿子都查过了,暂时没问题。现在我们家严格区分生熟食刀具和砧板,海鲜全都煮熟才吃。"
周明笑着合上病历:"那就好。郑先生,您这次虽然遭了罪,但也算因祸得福——早期发现并治疗,避免了长期感染可能导致的各种并发症。"
送走郑伟一家后,小林好奇地问:"周主任,如果郑先生没有及时就医,最坏的结果会怎样?"
周明沉思片刻:"肝吸虫长期寄生会导致胆管上皮反复损伤修复,最终可能发展为胆管癌——那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五年生存率不到20%。"
诊室里一时沉默。窗外的阳光照进来,落在墙上的宣传海报上——"生食有风险,美味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所以啊,"周明站起身,拍了拍小林的肩膀,"我们做医生的不仅要治病,更要防病。记住,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特别是当病从口入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