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老实人如何变得有城府?牢记这5点就行了!

李舟 2024-05-13 15:41:38

在古代,秦国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将军,名叫白起。

他智勇双全,屡立战功,是秦昭襄王手下的得力干将。

长平之战后,秦国虽然大胜,但国内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过半,国力空虚。

1、争论。

这一天,秦昭襄王召见白起,想要他再次挂帅出征,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

白起听完王的旨意,心里咯噔一下,他知道现在不是攻打赵国的最佳时机。

于是,他婉言谢绝了王的请求,从秦国的长远利益出发,分析了当前的形势。

他说:“大王,虽然我们在长平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但我国的伤亡也不小,现在国内空虚,百姓疲惫,如果此时再发动战争,恐怕会得不偿失。”

秦昭襄王听了白起的话,心里有些不悦,但他还是想要攻打赵国,于是又派了另一位将军王能率军出征。

可是,王能率军围攻邯郸多日,却久攻不下,赵国的守军顽强抵抗,秦军陷入了僵持之中。

秦昭襄王得知战况后,心中焦急,他再次召见白起,希望他能够改变主意,出任主将。

可是,白起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他称病在身,无法出征。

秦昭襄王见状,心中大怒,他质问白起:“你为何如此固执?难道你不愿意为秦国效力吗?”

白起深吸一口气,肃然说道:“大王,我并非不愿意为秦国效力,而是我认为现在不是攻打赵国的最佳时机。如果大王不听我的劝告,执意用兵,恐怕会遭受更大的损失。即使我率军出征,也无法保证能够取得胜利。而我如果拒绝出征,则会被大王处死。但是,我宁愿承担重罪而死,也不愿成为辱军之将。”

秦昭襄王听了白起的话,心中虽然不满,但也被他的忠诚和坚定所打动。

他沉思片刻,最终还是没有强迫白起出征。

2、情绪。

可是,他并没有放弃攻打赵国的念头。

然而,事实证明白起的担忧是正确的。

秦昭襄王不顾国内空虚,执意发动战争,结果惨遭失败。

秦军损失惨重,国内民不聊生。

而白起则因为自己的坚持和预见,避免了成为这场失败战争的牺牲品。

后来,人们纷纷称赞白起的智慧和勇气,他的故事也被传为佳话。

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做出决策时,一定要深思熟虑,从大局出发,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

同时,也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能一意孤行。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走向成功。

小时候,我们总是简单直接,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但随着年纪增长,我们逐渐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其实更多的是利益的博弈。

记得有次,我和朋友小张合作一个项目,起初我们都很投入,但渐渐发现,对于项目方向的看法有了分歧。

我坚持我的想法,他坚持他的,我们争论不休,最后甚至闹翻了。

冷静下来后,我才意识到,我们其实都是为了项目的成功,只不过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

为了意气之争,我们搞得关系紧张,甚至可能影响到项目的进度,实在是得不偿失。

所以啊,人们说的“成年人只看利弊”,并不是让我们变得功利,而是希望我们能更成熟地看待问题,不被情绪左右,理性地权衡利弊,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3、利弊。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琐事,都少不了与人打交道,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和博弈。

但是,要想在这些斗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懂得谋略资源论,理性地计算利益得失。

其中最关键的,有以下5点,一定要牢记于心。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

假设你和同事小张,都在争取一个晋升的机会。

1、你需要考虑的是双方需要投入的保底资源,比如时间、精力、关系网等。

这些都是固定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2、你需要评估双方可动用的资源总量。

这包括你的工作经验、业绩成果、领导认可度等潜在资源,以及可能支持你的中立资源,比如其他同事的口碑,或者部门的整体业绩。

3、你需要思考在与小张的竞争中,你愿意并且能够投入多少资源。

这包括你愿意付出的努力程度,以及在关键时刻能否挺身而出。

4、你要预估这场斗争可能带来的回报。

是晋升后的薪资增长、职位提升,还是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5、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你要考虑自己能承受多少资源损失。

如果失败,你是否能接受晋升无望、心情低落等后果?

所以啊,决定是否参与这场斗争,其实就两点:是否划得来,是否输得起。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这场斗争中,投入的资源可能远大于回报,或者一旦失败就无法承受损失,那么最好还是保持冷静,不要贸然入场。

毕竟,真正的智者,都是在权衡利弊之后,才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0 阅读:22

李舟

简介:站在人性角度,理解商业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