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碧水告白|对话全国人大代表王琼:迁地保护长江江豚的野化放归正当时

九派新闻 2024-03-07 09:50:48

编者按:候鸟在天空欢歌、江豚不时跃出水面微笑、麋鹿在洲滩芦苇丛中飞奔……这样和谐的生态图景,在长江沿线随处可见。一江碧水,不仅牵系着地方人间烟火,同样关乎着鱼类、鸟类等动植物的繁衍生息。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近年来,长江沿岸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协同推动环境治理。在两会期间,大皖新闻、潇湘晨报、九派新闻、江南都市报、现代快报开展五省媒体联动特别策划,展现长江流域生态之美,向碧水告白。

“迁地保护是一个过程,是特殊时期的保种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要让迁地保护的江豚回到长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水务集团宗关水厂水质检验高级技师王琼就“迁地保护长江江豚野化放归国家工程”提出建议。

王琼。图/受访者提供

长江江豚一度被称为“水中大熊猫”,是我国特有、长江仅存的淡水鲸豚类动物,2013年被评定为“极度濒危”物种,也是国家一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王琼在长江边长大。她从事水质监测已有29年,扎根水质检测第一线,当好长江水质“安全眼”,荣获过武汉市劳动模范、荆楚工匠等称号,2020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去年全国两会上,王琼建议在武汉建设“数字江豚”平台,目前该建议已被批复办理,农业农村部牵头,项目正在落地实施中。

今年,王琼决定继续为长江江豚和长江大保护发声。过去一年,她多次走访江豚迁地保护区进行调研,发现随着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群体的快速发展和长江水域生态环境的恢复,江豚繁殖速度也在变快。以天鹅洲迁地保护区为例,目前保护区内有近100头江豚,且每年还有15头左右幼豚出生,但保护区的环境容纳量约八九十头,“江豚的繁殖速度较为稳定,按照这种形势发展下去,天鹅洲的江豚需要慢慢迁出。”

王琼介绍,保护区内的江豚生活在一个“伊甸园”式的环境中,既没有外部伤害,也有工作人员定点投喂食物。在将保护区的江豚放归长江前,需要进行野化训练,增强其捕食和躲避航行船舶的能力。

王琼认为,实施迁地保护江豚的野化放归工程,既利于迁地保护种群的结构调整和发展,也利于加快自然种群的恢复。她提到,2021年已有两头江豚从天鹅洲长江故道迁至老湾故道进行野化训练,并于2023年4月放归长江,监测显示,这两头江豚已成功融入野外江豚群体。

“不论是从长江水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恢复、迁地保护江豚群体的快速发展、保护江豚的技术体系,还是从野化放归的训练经验来看,现在进行迁地保护江豚的野化放归正当时。”王琼说。

此外,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王琼还带去了支持武汉设立长江生态法院、构筑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屏障工作的建设、支持湖北省农村生活污水及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建设、支持实施《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的修订等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建议。

以下是九派新闻与王琼的对话。

【1】长江江豚的野化放归正当时

九派新闻:随着长江大保护工作的开展,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持续变好,江豚的数量也在持续增长。为什么现在需要对长江江豚进行野化放归?

王琼:以天鹅洲保护区为例,现在保护区里有接近100头江豚,但是保护区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只有八九十头。天鹅洲现在每年还会有十五六头幼豚出生,江豚的繁殖速度比较稳定,按照这种形势发展下去,天鹅洲的江豚需要慢慢往外迁出。

与此同时,保护区的江豚生活在一个“伊甸园”式的环境里,一方面没有航行船舶,不会受到外部侵害,另一方面工作人员会定点投喂食物,不愁吃。迁地保护是一个过程,是特殊时期的保种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要让迁地保护的江豚回到长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

不论是从长江水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恢复、迁地保护江豚群体的快速发展、保护江豚的技术体系,还是从野化放归的训练经验来看,现在进行迁地保护江豚的野化放归正当时。

九派新闻:野化放归有什么样的要求?现在的技术手段和经验是否足够成熟?

王琼:很多人可能觉得放归就是直接把江豚放入长江,其实不是这样。

“野化”与“放归”是两个工作,第一是野化,第二是放归。保护区的江豚在放归长江之前,首先要对它们进行野化训练。因为在保护区生活没有外部侵害与捕食难题,所以需要训练江豚的捕食能力和躲避外部侵害的功能。

湖北洪湖老湾故道的训练基地在2021年就开始在做江豚的野化放归,把天鹅洲的两头江豚迁到基地进行了两年野化训练。这两头江豚于去年4月被放归长江,近大半年的监测显示,它们已经成功地融入野外江豚的群体。这说明我们的野化放归训练不管是从保护手段、监测手段还是实际经验上来看,都已经成熟了,我们现在可以做这件事了。

九派新闻:迁地保护江豚的野化放归工程如何更好推进?您对此提出了什么具体建议?

王琼:我这次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第一,希望能够在国家层面编制和发布《迁地保护长江江豚野化放归国家工程方案》。现在一套野化放归流程要上报几个部门,程序非常复杂,所以希望能形成统一的方案。

第二,提升对江豚野化放归的监测和保护技术。

第三,增建训练基地。据我所知,目前湖北只有两个野化放归的训练基地,一个基地能容纳的江豚只有十头左右。我向专家请教和调研后,得知湖北其实有几个非常适合江豚野化训练的场地,希望国家能够支持我们多建一些基地,如果后期江豚的野化放归上升到国家工程,批量的野化放归训练会需要一定的场所。

【2】建议在武汉设立长江生态法院

九派新闻:在您带去的建议中,还有一条是建议在武汉设立长江生态法院,这是基于什么样的考量?

王琼:《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作为中国第一部流域法实施两年来,对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长江大保护有了统一的法律依据,同时也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维护法律尊严。

从国家决策要求、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和经验优势各方面来看,在武汉设立长江生态法院,对于建立长江流域环境资源案件的集中管辖,理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关系,统筹推进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建设,确保长江保护法在长江流域19个省市区内的统一实施,都十分必要和可行。

九派新闻:建议长江生态法院选址在湖北武汉,有哪些方面的考量?

王琼:从地理位置来看,武汉处于长江的中游。长江流域包含19个省市区,武汉处于最中心的位置。

资源优势上来看,武汉拥有多家科研机构,同时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海事局、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航运公安局等长江流域的行政管理机构基本在武汉。如果长江生态法院设立在武汉,有助于相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来保障司法服务的进行。

王琼工作照。图/受访者提供

【3】履职这一年:为长江大保护发声

九派新闻:当选人大代表这一年以来,您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王琼:在没有当代表的时候,我只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我本职的水质检验工作,为市民的安全用水保驾护航。

但是当了人大代表以后,除了本职工作我还要兼顾代表工作。这一年来,我用本职工作积极地推动代表工作的开展,通过调研提出建议,推动更多问题的解决,为咱们长江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九派新闻:去年您提出在武汉大力建设“数字江豚”平台的建议,目前情况如何?

王琼:关于数字江豚的建议提出后,全国人大在去年4月就给了我回复。目前该项目已被批复办理,并将由农业农村部牵头办理,有了明确的实施方案,现在很多工作都在推进,项目已在落地实施中。

九派新闻特派记者 万璇 北京报道

实习记者 张奕婧

编辑 武菲菲 吴迪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