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4月29号,中国航天宣布,原计划当日实施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任务推迟,原因是天气不好,东风着陆场气象条件不满足任务要求。如果贸然返回,会对返回舱的安全着陆造成威胁。
近期东风着陆场天气恶劣,对于神舟返回舱来说,开伞减速是安全回家的关键一步。但在这种强风天气下,降落伞很难打开,这样会影响航天员的着陆。
为了航天员的绝对安全,返回时间进行推迟,在载人航天任务中,没有什么比航天员的生命更重要,在面对恶劣环境的情况下,航天员该如何避免呢?
东风着陆场的极端天气
内蒙古的东风着陆场平时看着挺安静,实际上天气情况很复杂,尤其是春天,经常刮风,沙尘天也常有。在神舟十九号预定返回的日子里,气象数据显示,高空的大风和地面的阵风会叠加在一起,风速直接超标。
地面平均风速有多快呢?差不多一秒钟能刮15米,有些地方阵风更厉害,足足有8级,感觉风大得能把人吹跑。这么大的风,对返回舱安全着陆来说,是很危险的。返回舱在降落过程中,降落伞是关键的减速工具。当风速过大时,降落伞打开瞬间,强风可能会拉扯、撕裂伞面,使其无法正常发挥减速作用。
若降落伞失效,返回舱将以过快速度冲向地面,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即使降落伞勉强打开,强风也会让返回舱在空中飘摇不定,难以精准降落在预定区域,着陆精度大打折扣。
一旦偏离预定着陆点,地面的搜救工作难度将呈几何倍数增加,救援人员可能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寻找返回舱,这对舱内航天员的安全救援极为不利。
另外,沙尘天气也是一大难题。漫天飞舞的沙尘会降低能见度,使地面搜救人员难以第一时间发现返回舱。同时,沙尘颗粒还可能进入返回舱的设备缝隙,影响设备正常运行,对舱内航天员生命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面对如此复杂的气象状况,中国航天决策层做出推迟返回的决定,我们中国对航天员的生命健康安全是高度重视的,毕竟在载人航天任务中,人的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经验积累
我们国家从神舟十二号开始,每一次的载人航天任务,中国航天都在积累应对不同气象条件的经验。神舟十三号返回时,面对冬季夜间低温和大风天气,气象团队通过深入分析近30年历史数据,结合数值预报与经验预报,成功保障了任务顺利完成。
到了神舟十九号任务,气象保障技术进一步升级。浅层风预报系统的时间分辨率提升至1小时,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实现秒级风速监测,让气象数据的获取更加及时、准确。
除了气象保障,航天员在轨期间也有完备的保障措施。为确保航天员安全,中国空间站始终保持“两艘飞船在轨”的应急模式。神舟十九号推迟返回期间,神舟二十号乘组已入驻空间站,若神舟十九号出现紧急情况,可随时启动“太空救援”程序。
同时,航天员在轨接受心理支持训练,通过天地视频通话、虚拟现实舒缓系统等方式,缓解因任务推迟带来的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气象因素同样是航天任务中需要重点考量的,这次神舟十九号返回任务的推迟,也让大家开始认识到气象等自然因素对航天探索的重要影响。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热度持续攀升,网友们纷纷为中国航天的审慎决策点赞,同时也表达了对航天员平安归来的期待。
如何确保航天员安全回家
为了确保航天员返回的时候万无一失,地面指挥中心会组建一支专业的气象监测团队。他们就像“太空天气预报员”,利用分布在着陆场周边的气象雷达、自动气象站等先进设备,24小时不间断地收集风速、风向、气压等关键数据。
同时,借助超级计算机建立的气象模型,对未来天气变化进行精准预测。一旦监测到可能影响任务安全的气象条件,整个航天团队就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重新评估并确定最佳返回时间。
当气象条件满足要求,飞船开始踏上归途时,返回舱就成了航天员最可靠的“安全屋”。然而,即使有了这些先进的技术保障,着陆阶段依然是整个返回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
整个返回过程,从前期的气象监测与评估,到返回途中的姿态控制,再到着陆后的救援保障,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容不得半点疏忽。这不仅是对航天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考验,也是对我国航天技术的全面检验。
事实上,每一次载人航天任务的背后,都有无数科研人员在默默付出。从气象监测设备的研发到返回舱的设计制造,从姿态控制系统的优化到搜救方案的制定,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和验证。
结语
从总体来看,此次事件也为未来航天任务提供了宝贵经验。随着中国载人月球探测等计划的推进,将面临更多极端环境挑战。月球表面的极端温差、微陨石撞击等,都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和预案。
通过对神舟十九号返回推迟事件的总结和分析,中国航天可以进一步完善气象保障体系,提升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因东风着陆场气象原因推迟返回
央视新闻——神十九因气象原因推迟返回
新华社——神舟十九号推迟返回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因东风着陆场气象原因推迟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