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中豪:毛主席的第一爱将,能与林帅齐名,如果不牺牲前途无量

纵观历史2021 2024-05-25 23:52:42

伍中豪,黄公略和林彪被称为井冈山时期的“三骁将”,伍中豪英年早逝,让毛泽东悲痛不已,直呼“苍天断我一臂”。

伍中豪是湖南耒阳人,父亲是清末秀才但很早就去世,由母亲抚养长大。伍中豪三岁开始识字,后来考入县立第一高小读书,中学毕业于衡阳岳云中学,考入北大中文系。

在北大上学期间,伍中豪结识了李大钊,接受新思想,深感要救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道路,遂加入青年团,走上革命道路。

伍中豪并没有在北大修满学分,大三那年,听从组织安排,回到湖南衡阳,在当地发展青年团地方组织,很快就有60多名团员。

第二年,伍中豪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考入黄埔军校,认识周恩来、彭湃等优秀共产党员,革命热情更加高涨。

在黄埔期间,伍中豪的各项成绩名列前茅,当期学员按成绩编入军团时,他的成绩在第一梯队,被编入第一军官团。

伍中豪在一次军人大会上的演讲,更是博得总教官何应钦的欣赏,请他一毕业就去做自己的副官。

黄埔军校的学习结束后,伍中豪并没有选择看起来平顺无比的通天大道,而是遵从组织安排,一路到广州,在农民运动讲习所里,担任军事教官。

在教习所里,伍中豪与毛主席成为一生挚友,两人是老乡,都来自湖南。毛主席担任讲习所所长,对中国革命的准确判断,对时局鞭辟入里的分析,都让伍中豪钦佩不已,主席也觉得伍中豪能准确理解自己的想法。

当时,伍中豪曾对毛主席说:“我这一生就跟着你干革命了。”

秋收起义后,起义部队在向大城市进军的过程中,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越来越厉害。

此路不通,那就换条路,毛主席这时主张放弃城市,改向乡村进军,只有在国民党统治基础薄弱的乡村,起义部队才能稳固革命基础,保存革命实力。

毛主席的这项决议只有伍中豪和当时的总指挥卢德铭全力赞成,于是部队撤回萍乡,在永新县三湾对部队进行了重组调整,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

从“三湾改编”开始,到部队到达井冈山,伍中豪一直紧跟毛主席步伐,是主席手下一员大将。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伍中豪指挥夺取宁冈城的战斗,身先士卒指挥得当,第一次实现我军全歼敌军一个团的战绩,经此一役,毛主席更加器重他。

伍中豪不仅军事指挥能力卓绝,对革命前景的分析,预判也非常准确。朱毛在井冈山会师后的第一年,冬天大雪压境,国民党和新军阀之间战斗处于暂停状态。

蒋介石趁此机会,调集大军对井冈山进行“会剿”,井冈山的部队不能坐以待毙,但走到何处,又是摆在眼前的问题。

这时,伍中豪经过仔细思考,提出走向赣南,那边多高山地区,且山地与闽西,粤北相连,国民党部队驻军少,更利于我军发展。

事实证明伍中豪的判断正确,工农革命军到达赣南后,很快站稳脚跟,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也是“农村包围城市”这一决策的最初萌芽形态。

毛主席在赣南楼梯岭会议中,公开赞扬伍中豪:“我们能到赣南,红四军有今天的规模,都应该感谢伍中豪,应该给他记一等功。”

1930年,伍中豪任改编后的红四军第三纵队司令员,为扩大根据地,他率部攻打龙岩。

在这次战役中,伍中豪充分展示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三次攻克龙岩,是红军取得的一次意义重大的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打下基础。

打下龙岩后,第三纵队收人,扩编为红一军团第十二军,伍中豪担任军长。

同年6月,伍中豪得了肺炎,不得不住进医院。毛主席得知伍中豪住院,不顾肺炎会传染,一有空就往医院跑,早晚嘘寒问暖,可想而知,两人的感情非常深厚。

伍中豪养病期间,中共中央制定新的战斗计划,意在夺取大中重要城市,和国民党硬碰硬。

路线已制定,毛主席和朱老总不得不服从命令,率部攻打长沙。伍中豪知道后,特意嘱咐毛主席说:“中央的这个决定是错误的,长途跋涉去攻击大中城市,无异于以卵击石,望保重。”

很快,伍中豪的话得到验证,红军在半途就损兵折将,不得不退回赣西南。

十月,伍中豪带领一个警卫排出发,准备去调集赣西南的独立团,支援毛主席,途经安福县时被突袭,伍中豪仓促应战,战斗至最后一刻,最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

消息传来,红十二军全体官兵无不掩面痛哭,毛主席更是将自己关在屋里,几天没有出门。

伍中豪牺牲后,被抛尸荒野,反动武装还准备将其尸体挂在县城示众。当晚,大塘村仅有的四户人家,趁天黑偷偷按当地习俗安葬了烈士遗体,这才让烈士得以安宁。

这个秘密村民们一直守口如瓶,一直到十多年前,伍家后人四处找寻伍中豪埋骨处,这件事才被公之于众。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这首诗豪气干云,也是伍中豪的一生写照。

参考资料:中国军网——伍中豪:壮志未酬的红军高级将领

0 阅读:65

纵观历史2021

简介:一个历史自媒体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并提出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