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中美关系,可以说是针尖对麦芒,搞得全球都不得安宁,东盟国家更是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假设真到了不得不选边站的时候,有数据说61%的东盟民众会选美国,但有三个国家更倾向于支持中国。这局面听起来就挺棘手,东盟该怎么破局呢?

东盟这帮国家,十个凑一块儿,地理位置那叫一个要命,卡在南海边上,既是贸易咽喉,又是大国博弈的前线。美国和中国这两大巨头,一个是老牌霸主,一个是新兴强龙,都盯着这片地儿使劲儿。
东盟国家呢?人口加起来6.5亿,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美元,2022年的GDP增长率平均有5.5%,比全球平均3.1%高出一截,潜力不小。可惜,摊上这么个位置,想低调都难。
美国这边,靠的是军事牌和价值观输出。它的第七舰队在太平洋晃悠,时不时跟菲律宾、泰国搞个联合军演,摆明了是要稳住自己在东南亚的地位。2023年,美国还承诺给东盟国家扔了8.25亿美元的援助,重点在基础设施和气候变化上,想拉拢人心。
中国呢,靠的是经济牌,实打实的钱砸下去。2022年,中国对东盟的投资高达158亿美元,占东盟外来投资的14.3%,比美国的103亿美元多了一大截。尤其是“一带一路”,修路建桥,港口高铁,哪个国家不想分杯羹?

问题来了,中美这么掐,东盟就被逼着表态。你选美国,可能得罪中国,贸易链一断,经济就得哆嗦;你选中国,美国那边可能翻脸,军事靠山没了,安全咋办?
这还不算,南海问题更是火上浇油。中国在南沙填岛建基地,菲律宾、越南急得跳脚,美国趁机插一杠子,东盟内部都快掐起来了。这种情况下,61%的民众选美国,三国支持中国,到底是咋回事儿?咱们得看数据。

先说这个61%的数字。2023年,新加坡的ISEAS-尤索夫·伊萨克研究所发布了《东南亚态势报告》,这玩意儿是东盟研究的硬通货。
报告里有个调查,问的是:“如果东盟国家被迫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你会选谁?”结果显示,61.1%的受访者选了美国,38.9%选了中国。这个数据跟咱们题目里的61%挺吻合,基本能对上号。
这调查咋做的?他们问了东盟十国的1300多人,包括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媒体人,样本不算小,覆盖面也广。61.1%这个比例,比2022年的57%涨了4.1%,说明美国的影响力在抬头。

为啥会这样?报告里提了几个原因:
安全靠山:美国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让人安心。菲律宾、越南这些跟中国有南海争端的国家,觉得美国能撑腰。2023年2月,美菲签了新军事协议,菲律宾多开了4个基地给美军用,这种动作直接影响民意。
经济压力:虽然中国投资多,但不少国家觉得中国太强势。比如,印尼的雅万高铁虽然修好了,可债务问题让当地人有点慌,美国那边虽然投资少,但至少不给人压迫感。

文化认同:美国推的那套自由民主价值观,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小,尤其是城市里的中产阶级,看美剧长大的,对美国天然有好感。
不过,这61%也不是铁板一块。调查里说了,不同国家倾向差别大。菲律宾、越南、新加坡这些国家,选美国的比例高得吓人,80%以上都有可能。而文莱、马来西亚、印尼这些,选中国的比例明显更高。这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为啥有三个国家偏向中国?

结合《东南亚态势报告》和实际情况,基本能锁定是文莱、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这三国为啥选中国?经济、地理、历史,三方面都得挖一挖。
文莱是个袖珍国家,人口才45万,国土面积5765平方公里,靠石油和天然气吃饭。2022年,中国的恒逸石化在文莱投了个炼油厂,年产值30亿美元,直接占文莱GDP的20%以上。这项目不光给文莱带来了钱,还解决了2000多人的就业。
文莱国王苏丹·博尔基亚心里清楚,跟中国搞好关系,经济命脉才能保住。加上文莱在南海问题上跟中国没啥大矛盾,选中国就顺理成章了。

马来西亚跟中国的关系,那真是“钱”途无量。2022年,中国是马来西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东海岸铁路(ECRL)是“一带一路”的明星项目,全长665公里,总投资约110亿美元,全程中国资金和技术。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算过一笔账,这条铁路能拉动GDP增长2.7%,还能带动沿线就业。虽说马来西亚也在跟美国、日本拉关系,但跟中国的经济捆绑太深,选中国至少短期内不吃亏。

印尼是东盟老大,人口2.7亿,经济体量占东盟的40%。它跟中国的关系可以用“既合作又提防”来形容。雅万高铁是印尼跟中国合作的标杆,2023年通车后,从雅加达到万隆的车程从3小时缩到40分钟,票价便宜,普通人都坐得起。
中国还投了镍矿加工厂,2022年出口值飙到300亿美元,印尼赚得盆满钵满。不过,印尼也不傻,它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都保持联系,南海问题上也跟中国有点小摩擦。但民意调查里,印尼选中国的比例常年稳定在40%左右,经济利益是关键。
这三国选中国,主要还是因为钱来得实在。中国不光投得多,还投得快,项目落地就能见效。相比之下,美国的援助虽然听起来好听,但落实慢,军事合作又不直接填肚子。所以,这三国倾向中国,逻辑很简单:跟着钱走。

61%的人选美国,三国支持中国,东盟内部都分裂成这样了,咋整?总不能真撕破脸选边站吧,那样不管选谁,另一边肯定不高兴,后果谁都扛不起。
其实,东盟有自己的玩法,核心就是“不站队,但两边都不得罪”,还能趁机捞点好处。东盟十国要是各玩各的,肯定被中美各个击破。所以,第一步得拧成一股绳。2021年,东盟搞了个《东盟宪章》修订版,强调“东盟中心性”,意思是咱们自己说了算,不当谁的小弟。
2023年5月,东盟峰会上,各国领导拍板要加速区域经济整合,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用好。RCEP啥意思?就是东盟加中日韩澳新15国,搞了个全球最大的自贸区,2022年贸易额占全球的30%。这招管用,东盟内部贸易多了,外部依赖就少了。

光靠中美不行,东盟得广交朋友。日本、韩国、印度、欧盟,都是潜在的伙伴。2022年,日本承诺给东盟20亿美元援助,修基础设施、搞技术培训,实打实的好处。
印度跟印尼的海上合作也越来越紧,2023年两国的联合军演规模翻倍。欧盟那边,2022年跟东盟签了航空协定,航班多了,旅游和贸易也跟着热起来。这些朋友多了,东盟就不用看中美脸色吃饭。

东盟有个老传统,叫“不干涉内政”,这招在中美博弈里特好使。2023年,东盟外长会议上,各国一致表态:不参与大国对抗,南海问题靠谈判解决。这话听着软,但其实挺硬气,意思是“你们爱咋掐咋掐,别拉上我们”。
菲律宾虽然跟美国走得近,但也不敢公开撕破脸跟中国翻脸;印尼跟中国关系好,也不至于彻底倒向中国。这种中立姿态,让东盟在两边都能混得开。

中国投资多,美国市场大,东盟不能一边倒。2022年,东盟对欧盟的出口增长了15%,对印度的出口涨了20%,这说明多元化有搞头。
泰国、越南这些国家,已经开始把鸡蛋放进更多篮子,比如越南的纺织业,2023年对欧洲的订单激增30%。经济上不偏科,才能在大国博弈里站稳脚。

新加坡在这事儿上就是个榜样。它跟美国签军事协议,欢迎美军用港口;跟中国搞自贸区,经济捆得死死的。结果呢?两边都不得罪,自己还赚得盆满钵满。
东盟其他国家可以抄作业,比如马来西亚可以多跟美国搞点技术合作,印尼可以拉日本进来平衡中国的影响力。

这61%选美国、三国支持中国的局面,短期内估计变不了。中美博弈只会更激烈,东盟的压力也不会小。但从长远看,东盟不是没招儿。只要内部团结,外部找平衡,不被大国的节奏牵着走,就能保住自己的位置。
说白了,东盟破局的关键不是选谁,而是怎么不选。61%的人想靠美国,三国想抱中国大腿,这都没啥,反正最后还得看东盟自己。就像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说的,小国没资格挑大国,但有智慧挑自己的路。这话搁现在,东盟得好好琢磨琢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