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警虎投案!差五个月退休,肥头大耳,5年前被女军官实名举报

乐萱啊娱乐 2025-05-01 16:28:34

1964年,刘海石出生在安徽萧县一个普通的农家。那时的他,像极了黄土地里倔强生长的野枣树——瘦小却带着股狠劲。1983年,19岁的他揣着录取通知书,从皖北农村一路奔向沈阳的中国刑警学院。那时的他,眼里有光,心里有火,总念叨着“要当个好警察,给爹娘争口气”。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安徽省公安厅四处当办事员。没有背景、没有资源,他硬是凭着一股“拼命三郎”的劲头,从基层档案室熬到了刑侦一线。同事们常笑他:“老刘啊,你办案子比追媳妇还上心!”2003年,39岁的他升任治安警察总队总队长,主导的“黄赌毒专项整治行动”让全省治安案件同比下降37%,连央视都专题报道过他的“雷霆手段”。

最让人惊叹的是,这位“工作狂”竟在2002年至2004年期间,边当总队长边攻读法学硕士。有人问他怎么平衡工作与学业,他咧嘴一笑,“白天当警察,晚上当学生,累了就灌两口浓茶。”这般“分身术”,曾被传为警界佳话。

2010年,46岁的刘海石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他调任亳州市副市长、公安局长,集政法委书记、督察长于一身,成了皖北官场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在亳州,他干过三件“漂亮事”:

第一件是“扫黑风暴”。他亲自带队端掉了一个盘踞城郊十余年的涉黑团伙,缴获的枪支弹药堆满了公安局礼堂。百姓送来的锦旗挂满了整面墙,最扎眼的是那面“当代包青天”的牌匾。

第二件是“警务改革”。他力推的“警民联调机制”让全市刑事案件破案率提升了21%,连省里都派人来取经。

第三件是“人才计划”。他亲自到警校挑苗子,破格提拔了17名年轻干警,其中5人后来成了处级干部。

那时的他,走到哪儿都是掌声与鲜花。下属们私下议论,“刘局这履历,再干两年进省厅常委都不奇怪。”可谁也没想到,这些掌声背后,早已埋下了堕落的种子。

2012年秋,亳州某KTV发生了一起斗殴致死案。涉案方是当地一位地产商的儿子,案发后连夜逃往境外。按理说,这案子证据确凿,通缉令一签就能结案。可诡异的是,案卷在刘海石的办公桌上压了整整三个月。

亳州官场流传着一个版本,那位地产商通过中间人,给刘海石送去了两样东西——一张瑞士银行的存单,和一套省城核心地段的学区房钥匙。再后来,这起命案以“证据不足”草草收场,涉案者至今逍遥法外。

“权力就像酒,喝一口是享受,喝一坛就是毒药。”刘海石的堕落,恰似温水煮青蛙。从收一条烟、吃一顿饭,到给黑恶势力当“保护伞”,再到插手工程招标,他的胆子越养越大。最讽刺的是,他办公室墙上还挂着“清正廉洁”的书法作品,落款竟是他自己的名字。

2015年,亳州某城中村改造项目启动。这块价值20亿的“肥肉”,引来了十多家开发商的明争暗斗。某天深夜,一位开发商敲开了刘海石的家门,留下一个装满现金的密码箱。“刘局,这是兄弟们的一点心意。”“你这是害我啊!”刘海石嘴上推辞,手指却死死扣着箱子的提手。这一扣,便扣开了欲望的闸门。此后三年,他通过“打招呼”“递条子”,帮三家开发商拿下项目,自己从中分得“好处费”共计1800万元。而这些钱,被他分批存进了海外账户,连妻子都蒙在鼓里。

更荒唐的是,他竟将“权钱交易”包装成“投资理财”。2017年,他以妻子名义入股一家矿业公司,暗中协调公安系统为该公司“保驾护航”,短短两年获利超5000万。他常对亲信吹嘘,“这叫‘官商双赢’,懂不懂?”

2024年秋,中央巡视组进驻安徽的消息传来时,刘海石正躺在三亚的别墅里晒太阳。手机突然震动,是条匿名短信,“老刘,风声紧了,你那些事藏不住了。”

他猛地从躺椅上弹起来,后背瞬间被冷汗浸透。当晚,他翻出那本记录着所有秘密的账本,在火盆前坐了整整三小时。灰烬飞舞间,他仿佛看见了自己的一生,从寒门学子到公安局长,从“扫黑英雄”到“黑恶帮凶”,最终化作一缕青烟。

2025年4月29日,他主动投案自首。当记者拍下他低头走出警车的画面时,人们突然发现,这个曾经威风八面的“铁腕局长”,此刻佝偻着背,像极了一只被拔掉羽毛的鸵鸟。

刘海石的堕落,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权力失控的狰狞面目。他本可以成为百姓口中的“青天”,却偏偏选择了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他本可以成为年轻干警的榜样,却把警徽变成了谋私利的工具。

在反腐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最锋利的武器不是巡视组的利剑,而是每个公仆心中的那杆秤——秤的一头是人民,另一头,是良知。

0 阅读:4

乐萱啊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