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旅行达人/小众秘境星探/徒步旅行家
潮州菜是粤菜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代表着一方的饮食习俗。长期生活在世界美食之都,同时也是粤菜的发源地之一,早已习惯了粤菜的口味。但是来到汕头,还是会明显感觉到其中的差异。
在汕头和揭阳共待了五天,因为是独自旅行,不太方便品尝海鲜大餐,主要以街头小吃为主。在这几天的时间里,除了最后一天赶时间,早餐吃了一份M记外,大部分都是以粿条这种潮汕特有的食物果腹,从开始的好奇,到后来则是满心期待。
其实“粿”这种食物并不是第一次吃,多年前到汕头出差,当地客户就曾带到最市井的地方吃了顿“粿”大餐。可惜时间长了,早已不记得味道,只记得他们说过的“万物皆粿”这句话。

第一天晚上吃的牛肉饭,地点是在南澳岛的后宅镇。当天下午完成了海滨路的徒步,体力消耗有些大,就想着多补充点碳水。后宅镇是南澳县城所在,与宫前大圆相连的龙滨路比较热闹,旁边的金龙路上,有很多小吃店,路边摊也特别多。看到很多人在吃生腌、喝白粥,这个绝对不敢尝试,怕影响第二天的行程。
根据手机app的推荐,找到一家网红店,看店面破破烂烂,以为是那种苍蝇馆,味道应该不会差。点了它家的招牌牛肉饭,有些失望,只当是充饥了。看来老板是掌握了流量密码,但在厨艺上却没有精进。


真正吃粿要到第二天中午,在北回归线广场等公交的间隙,看到对面街上有家快餐店,就让大妈炒了份粿条打包。因为赶时间,当时还问10分钟够不够,大妈笑道:10分钟还炒不了一个粿条生意不用做了。果然没用5分钟,一份热气腾腾的炒粿条就出锅了,看着还挺诱人。
在站台边等边吃,竟然十分可口,还没吃上两口车就来了。后来在金银岛买票时,卖票的小姐姐看到我手上拿的粿条,口水直流,还问我在哪儿买的,看着就有食欲。后来,我就坐在金银岛的礁石之上,面朝大海,慢慢享用了这份炒粿条,让人难忘。
中午在孤独的树旁边的树荫里,吃了一份蚝仔烙,也算是海鲜吧。对面就是彩虹的海,其实就是由养殖生蚝的漂浮瓶组成。


当天晚上来到汕头城区,住在小公园。晚上去逛了一圈,才知小公园并不是一个公园。刚走到老妈宫戏台,就看到了旁边的老妈宫粽球,马上要了一个咸水粽。以前只认甜粽子,在浙江嘉兴改变了我的认知。当地把粽子叫粽球,它家的粽球很有嚼劲,里面的南乳肉很香,三下五除二就干掉了。
在小公园又找到一家牛肉丸店,点了一碗牛丸汤。因为这道菜流传较广,超市也有卖速冻的潮州牛肉丸,有时在家也会自己动手煮上一碗,所以并没有太多的惊喜。

酒店位于香园,第二天早上起来,来到对面的公园路,这里有家早餐店人气挺旺。当时想吃粿条却不知要怎么点,后来老板帮我拿了主意。端上桌才明白,其实和粉面的吃法一样,只是添加的配料要看个人喜好。当时老板见我没有注意,就海鲜、猪杂之类都放了一些,简直就是一碗痛风汤。
然后我就有了一些经验,中午在中山公园附近的小餐馆里,点了一份炒粿条,汤则要求少肉多菜,其实端上来一看,该有的都有,当地人可能已经习惯了。


晚上回到酒店,看马路对面有家店的招牌上写着火足肉,“火足”为一个字,打不出来。很好奇就跑了过去,原来也是同样的吃法。这次要了碗干粿条,然后配一份“火足”肉汤,这“火足”是当地特有的语言,其实就是焯的意思,大概就是把海鲜和肉类在开水中轻轻烫熟,以保持其鲜味,正是粤菜追求的精髓。


最后一天来到揭阳,它也属潮汕地区,饮食习惯基本一样。这里的牛肉似乎更加出名,当晚品尝了他们的牛肉炒粿条,别有风味。老板还做了份牛肉汤,最初并不太在意,等尝了一口,发现里面的牛筋真的太好吃了。
肠粉也是一大特色,珠三角地区一般都是用它做早餐,这里则一日三餐都吃。后来实在忍不住,就在西马路的骑楼里尝了一下。他们在蒸制时除了肉和蛋,还会加入大量的青菜,装盘后再加当地特有的调味料,营养丰富,难怪当地人直接用它做正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