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这回,惹上事儿了。
一场原本平常的股东大会,却因为她的一句话引发了巨大的舆论风波。
官媒和知名评论人胡锡进也都接连发声对她进行批评。
说她的言论不仅背离常识还涉违法。
一句话,怎么就惹出这么大的风波?

2025年4月22日,格力电器在珠海召开了一次临时股东大会。
会上,董明珠以100%的得票率再次连任格力董事长,成为企业少有的“全票通过”的领导人。

按理说,这本应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但她接下来的讲话,却让这场会议彻底陷入舆论场。
首先是她提到了一件与格力无直接关系的事——小米事件。
这番话虽然并未点名攻击,但无疑给人一种踩一捧一的感觉。

尤其是考虑到董明珠和小米创始人雷军曾有十亿赌约的过往,这番话很快就在网上引起了小米粉丝的不满和媒体的关注。
然而这还不是最严重的。
真正将风波推向高潮的是董明珠在讲到企业用人标准时的一句话。

她说:“我绝不用一个海归派。”
她还进一步解释,认为“海归派中可能有间谍”,而她宁可不用这类人。
也相信中国自己的高校可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在很多人看来,董明珠强调企业应重视年轻人。
应该根据能力而不是年龄和资历用人,这是非常正面的理念。
尤其是在很多国企和大公司中,论资排辈一直被诟病,她的这种“唯才是举”的态度曾一度获得不少好评。

但“绝不用海归派”的说法就显得极端了。
要知道,留学生回国就业,已经成为国家推动科技发展、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
很多领域的重大突破,正是靠这些曾经在国外深造、积累经验后归来的人才完成的。

比如大家熟知的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周培源等科学家,都是典型的“海归”代表。
他们学成归国,为中国的科技和国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也有大量的优秀留学生正在回国,活跃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芯片研发等关键领域。

而作为一家大型企业的董事长,董明珠却公开表示“不用海归”,甚至将“间谍”与“留学生”画上等号。
这就不仅仅是一个用人标准的问题了,而是触及到社会公平与群体标签的问题。

这种言论,很容易让人误以为留学生就是不值得信任的企业对他们天然防备,进而产生群体歧视和不信任情绪。
这种潜在的负面引导,会对整个社会氛围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面对董明珠的言论,主流媒体并没有保持沉默。
4月23日,新京报率先发声,点名批评董明珠的“用人观念”,认为她的说法“背离常识、落后保守”,而且严重冒犯了整个海归群体。

新京报的这篇评论文风严厉,用词犀利,直指其言论是在“挑动对立情绪、贴标签、扣帽子”,已经不只是观点问题,而是对社会公正的挑战。

紧接着,知名媒体人胡锡进也发文评论。
他没有使用情绪化的语言,而是站在法律角度指出,董明珠的这番言论可能已经触碰了《劳动法》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胡锡进认为,如果一个企业在招聘中直接或者变相拒绝“海归”求职者,就是一种就业歧视,不仅不道德,还涉嫌违法。
他甚至建议董明珠应该公开向海归群体道歉,以正视听。

这场争议的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公众人物的言论边界在哪里?
作为格力电器的领导者,董明珠不仅是一个企业家,更是一个拥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
她的每一句话,往往都能在网上引发成千上万的讨论,甚至引导公众舆论的方向。

正因如此,她的言论不能仅仅看作是个人观点。
如果她公开说“不用海归”,很容易让一些企业模仿她的做法,让一些本该公平竞争的年轻人因为身份背景被拒之门外。
这不仅对人才发展不利,对企业自身也是一种狭隘的限制。
一个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应当欢迎一切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才,而不是根据他们的学历背景或者留学经历来做判断。

说到底,企业用人要讲究唯才是举。
无论是本土高校毕业生,还是海外留学归来的“海归”,只要有能力、愿意拼搏,都是值得信任的人才。

董明珠多年来以“铁娘子”著称,敢说敢做,勇于改革,这本是她身上的闪光点。
但这一次,她的话确实说得过头了。
好在舆论已经发声,媒体也在提醒。
希望董明珠能认真反思,也希望其他企业家在发言时多一些审慎、多一些包容。

毕竟,企业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都离不开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和公平的用人环境。
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为国家发展努力的人,不论他们来自哪里,走过怎样的路。
因为真正的人才,从来不分海归与否,只分有没有为这个时代带来价值。
北京商报:2025-04-25《董明珠“海归间谍论”错误且危险》
新京报评论:2025-04-23《“绝不用海归派”,董明珠“间谍言论”背离常识》
金融界:2025-04-24《“海归派里有间谍”!董明珠称绝不用一个海归派,胡锡进:这是身份歧视,哪个群体里都可能有间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