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他叫张荣清,也叫砂原惠。
他是一个在日本出生的地道日本人,却隐瞒身份参加过解放战争,直到准备踏上朝鲜战场前,真实身份才被解放军发现。
在砂原惠的一生中,中国对自己而言就是第二故乡,也是自己最想待的地方。这种感情居然让这个身为日本人的老人至死都称中国为自己的祖国。

究竟砂原惠在当年 如何与中国有着半生的纠葛?他真的爱中国吗?
日本少年砂原惠老人在临终前始终都觉得自己应该是一名中国人,虽说他出生在日本,可贯穿他一生的永远是中国对自己的感情。

在抗战的时候砂原惠一家人随着父亲来到了东北,当时因为父亲是铁道部的职员,所以在日本扩张的时候就随企业一路南下在阜新生活。
当时的砂原惠还算过得不错,一家人靠着父亲的工资一直顺遂。可在1945年日本战败时,父亲也恰好病逝,这个时候砂原惠的生活逐渐苦闷了起来。

其实当时不少滞留阜新的日本人是打算回乡生活,可当时船票紧俏,自己又没有门路,一家人害怕自己被中国人打死,所以就一路逃到辽宁的北镇。
为了不让外人知道自己是日本人,一家人就逃到了当时的六台子村。其实在日后与村民的相处中还是有不少人知道砂原惠一家的身份,但他没想到这一家可怜人还是被中国人接纳了。

据砂原惠回忆,在村里大家相处熟络后,不少人都可怜这一家子,砂原惠的母亲给人补补衣服赚点零用钱,而自己就给地主养猪放羊。
当时砂原惠说自己是地主的雇农,分到了不错的地。一年能有9斗的高粱可以吃。共产党的土改让自己吃饱饭,好歹饿不死。而且这附近的村民也从来不欺负外人。

在这里砂原惠不仅学到了不少的中国传统文化,还特别喜欢中国的文学。他对《三国演义》相当感兴趣,最崇拜的就是张飞。所以他还把自己的姓给改了,叫张荣清。
参军的日本人成年后的砂原惠在东北的小村子里安分守己地种地,可他没想到一件事情让他彻底爱上了中国。

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在东北、华北完成了土改。不少土地都分给了穷苦百姓。而让砂原惠没想到自己居然以贫雇农的身份也分到了土地。
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他体会到了共产党的不一样。甚至在这一刻,他感受到了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可以想象这个日本人能有多吃惊,所以此时他还一心想要在中国参军。所以当时只有15岁的砂原惠跑到镇子上的征兵处,成了第9军的预备兵,后来被分配到了第四野战军。
砂原惠的母亲坚决反对自己的儿子参军,并不是她不喜欢中国,而是中国当时在打内战,战争是最无情的,她不希望家中的大儿子与丈夫一样死在中国。

不过砂原惠却不以为然,甚至还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就在这个时候,朝鲜半岛的局势恶化,在1950年,砂原惠打算跟随部队奔赴战场。
可他没想到当时中日商讨日本人归国事项,有关部门统计在华日侨时,自己的身份还是暴露了。

一个日本人五年能出现在朝鲜半岛上,这在当时不符合规定。再说朝鲜人也接受不了。所以当时部队有关领导就劝说砂原惠不要去朝鲜参战了。
军委给砂原惠安排了一个好去处——东北老航校。这个航校是以前日本关东军第二航空军团,1945年后归降东北人民军。

军委考虑把砂原惠放在这里,至少能让他接触到日本人,不至于那么孤单。而在航校里,砂原惠还看到这些日籍的空军教官,居然吃得比解放军还好,甚至还能吃上精米饭。
这一点让砂原惠更加感动,于是就同意调任,来到老航校的政治部工作。后来他在1955年就根据中日相关条例回到了日本,离开了自己生活了20多年的中国。

不过此时的砂原惠就算回到了日本,依旧想念在中国生活的日子。后来在1955年,郭沫若出访日本的时候,砂原惠还受邀成了翻译去进行接待。
此后的砂原惠一直都在举办中日友好的交流会,甚至还注册了一家外贸公司。对他而言,自己在中国的多年已经成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2010年的夏天,抗战胜利65周年之时,砂原惠就成了日籍解放军代表团长。这些日本人都是在抗战胜利后志愿加入解放军的日籍战士。
此时已经年迈的砂原惠再次回到中国受到了高规格的礼遇,他没想到中国没有忘记自己曾经的一切。

回首自己的前半生,因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自己来到了这片土地上。在故乡没有感受到的温暖,他在中国感受到了。
所以砂原惠觉得自己的确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而在2021年砂原惠去世的时候,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再次回到中国。毕竟对他而言,那里才是自己的故乡。
参考资料:
1·央视网-《微视频】砂原惠:改了中国名、参加解放军的军国少年》2·北京周报-《《血与心——日籍解放军战士砂原惠的传奇人生》 漫画故事出版纪念座谈会在京开幕》
3·新浪新闻-《日本籍解放军战士砂原惠忆抗战:接受不了给鬼子吃米饭》
4·子夜星网-《日籍解放军战士砂原惠的传奇人生》
5·红色文化网-《因见证土改而加入人民军队的日本人,险些参加抗美援朝》
6·澎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