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史上的三大鼻祖,武则天推出一项制度影响至今

读书悟道君 2024-01-08 20:56:46

古代科举制,从隋文帝创立,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结束,历经一千三百多年。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古代“高考”也不断在革新,其中有三大鼻祖,特别值得我们纪念。

古代高考的“理论鼻祖”--孔子

说到古代高考,先要从孔子说起,他是古代高考的理论鼻祖。

在孔子之前,官吏的产生是通过“世卿、世禄”制度。所谓的“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的国君及其下贵族,他们世代连任卿这样的高官,永远秉承父死子继的规则。

相对于“世禄”,也就是说,还是上面这些贵族们,他们世代享受各种权利,包括土地、赋税收入等。

简单来说,就是在拼爹,只要你有贵族血统,生在贵族之家,你就永远过着人上人的生活,反之,一辈子只能做奴隶。

《论语》里有一句话,叫作“学而优则仕”,意为学习好了就去当官,但学习到什么水平可以去做官呢?这里就存在一个考核的标准,最公平的方法就是参加考试,以此来检验是否达到了可以当官的水平。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被后世认为,是古代科举制度的理论基础,实际早在科举制度产生前,秦汉时代的察举制就已经体现出了对人才的考核,比如注重在德行方面的考核,直至科举制的诞生,官方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广泛化。

古代“高考”的实践鼻祖--隋文帝父子

如果说孔子是古代高考的理论鼻祖,那么隋文帝就是当之无愧的“实践鼻祖”。

在隋朝之前,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从察举制过渡到九品中正制,但都是通过举荐的方式选拔人才,而且对门第有要求,由此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隋文帝始创科举制,规定采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设立不同的科目进行考试,还要求各州每年都要向朝廷推荐贡士三人,这项选拔人才制度的建立,让寒门子弟看到了通过考试改换门庭的希望。

隋文帝死后,其子隋炀帝杨广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隋炀帝被后世列为暴君,实际对他有些不公平,他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小的作为。

除了在科举制上的建树,修建京杭大运河,也是一项千秋伟业;三征高句丽,也是为解除国家安全威胁。 不过他好大喜功,横征暴敛,不体恤百姓,也是真的。

古代“高考”封卷制度鼻祖--武则天、陈靖

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了高速发展,特别是在武则天时代。武则天要上位,要获得官员的支持,原李唐旧贵是不可能支持她的,于是,就只能扶持新贵,让大量的寒门子弟入仕,以此来增加自己的政治筹码。

大力发展科举制度,虽然激发了寒门子弟考试的热情,但也引来了不少投机取巧的考生。

比如一些有钱有势的贵族家庭,为了取得好成绩,不惜通过徇私舞弊的手段来获取入仕的资格。

如果这样,不仅破坏考试制度,而且朝廷花大气,却没有招到真才实学的人,也是挺浪费资源的。

武则天在位时,为了防止学子们串通考官作弊,于是就发明了“糊名法”,就是在考试时把试卷卷首的考生名字糊起来,这样一来,就杜绝了考官通过辨认学生名字作弊的问题。

所以说,武则天是古代“高考”封卷制度的鼻祖。

但是武则天的这个方法并没有被广泛推广,直到宋代时,大臣陈靖才向宋太宗提出糊名的建议,得到了太宗的批准,“糊名考试”法才被确定下来,这项制度在现代高考中仍在延用。

但也有人反对,认为糊名糊上了名字,文章虽好,但人品不行,又作奈何,比如大文豪范仲淹就有这样的疑问。

后来为了防止考官以辨认笔记的方式作弊,甚至发明了“誊录法”,就是把考生的试卷重新再抄一遍,然后再加以评判。

在武则天当朝时,她还开创了武举考试。公元702年,习武之人可以公开参加科举考试,由兵部主持,考试科目包括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翘关、负重等。

武艺高强是一方面,长得帅、头脑清楚、口齿伶俐、年轻、有统兵才干也是加分项。

历史上最牛的武状元就在唐朝,就是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他是武状元中唯一两度拜相的人。

古代“高考”也有加分制度

在我们现代高考中,有不少加分项,比如学科竞赛获将者可以加分,体育、艺术特长生也有加分,还有烈士子女、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归侨子女等,都有可以加分。

在古代科举也有加分现象,比如同样水平的文章,如果你字写得好,也是加分项,会被优先录取。

古代是用毛笔书写,因写得好有加分政策,所以考生们练字的积极性也特别高。

从隋唐科举创立,到清末科举废除,一共产生了约七百多名文武状元,近十二万进士,数百万举人,同时还有一批大书法家。比如宋代的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 蔡襄,就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

科举制度的终结者:八股文

八股文在明清时期非常盛行,唯一用途就是科举,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中进士升官,可见其重要程度。

明代八股文试题取自《四书》,它不需要作者发表自己见解,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严格要求和限制,你只要“依经按传”即可。

由于取题于《四书》也就数十个,又不需要阐发己见,所以,乡试、会试的考题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

于是,各级学校专门开设培训班,就讲那几十个考试题目。所以说,八股取士并不利于吸收创造型的人才。

还有一些投机考生,为了走捷径,干脆请善做八股文的儒士猜题,然后预先做好八股文,将它熟读死记,到考场上时,只要把背熟的八股文誊写一遍即可,有时也能侥幸考中。

清朝的大思想家顾炎武就特别反对八股取士,在康熙时代也曾一度取消了它,但苦于没有更好的方法选拔人才,之后又只好恢复。

这种没有创造力的科举制度,于1904年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综上所述,古代科举制度从创立到结束,经历过辉煌,也有不少好的方法延用至今,最后因八股取士走入死胡同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那些为科举制做出贡献的鼻祖们,仍然值得我们纪念,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考试的公平性才进一步体现出来。

举报/反馈

0 阅读:34

读书悟道君

简介:分享高质量历史阅读,市井江湖小说 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