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5月的云南砚山,清晨的薄雾笼罩着小镇,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一队越南人民军308师的战士沿着崎岖的山路缓缓走来。他们衣衫褴褛,面容憔悴,许多人赤着双脚,背上没有武器,只有对未来的期盼在心中支撑着他们前行。
在他们向云南砚山走来的时候,砚山的百姓早已在路旁等待,百姓们手中纷纷举着用毛笔书写的标语:
“欢迎越南兄弟!”
“抗法战争必胜!”
而这些标语在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为这支疲惫的队伍点亮了一盏希望之灯。
这就是在新中国建立不久之后,为了帮助越南兄弟抗击法国侵略者,因此在中央军委的命令之下,帮助越南的一支部队建立起精锐作战的能力,这支部队就是越南的308师。

他们在进入中国学习之后,不管是精神面貌还是作战能力改天换地,回国之后成为了越南军的主力,持续了很多年的时间。
也是在砚山特训的过程中,他们第一次听到了中国的三大战役,第一次了解到了淮海战役。
当他们听到淮海战役,我军歼灭了五十多万国民党大军的时候,这些越南军官们,吓得目瞪口呆。
那么我国为什么要帮助越南训练一支精锐部队呢?
他们后来的表现又是怎么样的呢?
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河内巴亭广场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越南人民向世界宣示了追求独立与自由的决心。单但法国殖民者并未放弃对越南的控制。1946年12月19日,法军炮击河内,越南被迫展开长达九年的抗法战争。面对装备精良的法军,越南人民军在战争初期处境艰难。
他们的武器不足,训练有限,物资匮乏,只能转入山区,依靠游击战维持抗争的希望。越南政府在困境中苦苦支撑,急需外部的支持来扭转战局。
1950年1月,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秘密访问中国。他代表越南政府和印度支那共产党,向中共中央提出了援助请求,希望中国能够支持越南人民抗击法国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胜利。
其实当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经济尚未恢复,粮食短缺,工业基础薄弱,百废待兴,要说帮助越南,我国的压力也是很大的。

但中共中央领导人毛主席,刘少奇,周总理等人一致认为,越南的抗法战争不仅是民族解放的斗争,也是反帝反殖的共同事业。他们向胡志明承诺,尽管中国自身面临诸多困难,仍将尽力为越南提供抗法战争所需的一切援助。
中共中央迅速做出具体部署。他们决定在云南和广西境内对越南人民军主力部队进行整训,并配发装备,为打通中越边境交通运输线做好准备。同时,中共中央派遣罗贵波作为联络代表,常驻越南,与印度支那共产党中央协商援越抗法的重大事宜。
随后,中共中央又组建了以韦国清为团长的中国援越军事顾问团。
这支顾问团由约40名师团级军官和机要人员组成,任务是前往越南协助越南人民军开展军队建设工作。
与此同时,砚山也做好了迎接他们的准备。
砚山人民对越南人民其实也有些了解,因为离得特别近,砚山百姓知道越南人民百姓追求独立自主不容易,所以对于这些社会主义兄弟们,非常的热忱。
砚山的百姓腾出营房,筹备物资,用实际行动迎接这支远道而来的队伍。越南战士们在进入营房时,不仅看到了整齐的床铺和装备,还感受到了砚山人民发自内心的支持。
随着砚山整训的展开,为越南人民军308师注入了新的力量。

1950年4月,中国开始向越南运送援越物资,越南人民军主力部队也准备秘密进入中国接受装备和训练。计划进入中国的越南部队共有1.25万人,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进入云南的308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负责整训。
另一部分是进入广西的174团和209团,由广西军区负责整训。
308师的整训地点定在砚山,第13军军长周希汉亲自拟定了整训方案,并派副军长陈康提前到砚山布置工作。
陈康遵照周希汉的指示,将第13军随营学校数千名学员从砚山兵营搬迁到滇中弥勒县,腾出营房给即将到来的越南308师。砚山人民也积极配合准备物资。
1950年5月7日,越南308师在师长王承武、副师长高文庆和政委双豪的带领下,分批进入云南。他们按照事先确定的路线,从麻栗坡船头进入中国境内,经过西畴、八嘎,最终到达砚山。
越南308师的战士在到达中国边境时,将原有武器运回越南根据地,交给其他没有武器的游击队员使用。他们徒手进入中国,领取全套装备。砚山人民沿途热情接待这支部队,路边挂满了欢迎的标语。越南战士看到这些标语,感受到砚山人民的支持,心中充满了温暖和鼓舞。
当308师的第一批两个团到达砚山时,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军营,而这些营房的环境,比他们过去住的军营要好不少,因为每间营房内都搭好12张床铺,挂好12顶蚊帐,整齐摆放着12支枪,其中包括10支步枪和2支冲锋枪。

此外,每位战士还领到了崭新的军装。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不仅为308师提供了轻武器,还为他们配备了12门山炮和充足的炮弹,帮助越南人民军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山炮营。
6月中旬,除第36团因法军阻隔留在红河三角洲地区外,308师的其他战斗单位陆续进入砚山,接受装备和训练。在整训期间,砚山承担了越南部队的生活供给任务,为他们提供了粮食和其他必需品。
也是这段特训的回忆,让很多越南军官对解放军以及砚山人民是有感恩之心的,虽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越边境因为越南领导人黎笋的缘故发生了很多摩擦,可是这些越南军官,怀念那段岁月的心并没有消失,在他们的回忆录之中,依旧写下了当年中国帮助他们的历史。
为了让这些越南士兵们更好地进步,第13军军长周希汉和第37师副师长吴效闵亲自为越南部队的干部授课。
他们详细讲解了中国革命战争中的经验,从游击战、地方武装到正规兵团的建设,逐步过渡到游击战、运动战和歼灭战的战术运用。周希汉特别强调歼灭战的战法,希望越南部队能够掌握集中优势兵力、快速消灭敌人的方法。为了让授课更具针对性,周希汉和吴效闵先听取了越南部队介绍的成功战例,了解他们的战术基础,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导。
为提高训练效果,第13军从第13军和第14军抽调了一批连、营、团级干部,分配到越南部队的各连、营、团部担任顾问。

这些顾问负责指挥战术训练和技术指导,帮助越南战士掌握武器使用和作战技能。第13军的山炮大队也专门来到砚山,逐一教授越南战士如何操作山炮。为了解决语言障碍,云南省军区从原滇桂黔边纵队中选调了懂越语的干部和战士,从昆明赶到砚山,分配到各连、营、团担任翻译工作。这些翻译人员确保了中越双方在训练中的顺畅沟通。
训练过程中,越南部队以班、排、连、营为单位,进行了规模化的战术训练和单兵技能训练。训练内容包括抵近爆破、扫雷、设障,以及迫击炮和山炮的使用。为了提升实战能力,周希汉安排作战参谋李挺设计了一次模拟攻打越南老街的实战演习。
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小分队先为越南部队演示破障爆破的技巧,随后越南部队按照计划进行实兵演习。
在演习中,中国军事顾问担任连、排长,越南部队的排级军官则作为普通战士,向模拟的法军阵地发起攻击。这种角色互换的训练方式,让越南指挥员深刻体会到近战歼敌的战术要求。通过严格的训练,越南部队的军事素质迅速提高,为越南部队后续的作战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为东北离他们太远,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都是他们最能够想起来的两场战役,而让他们最震惊的,就是淮海战役。
因为淮海战役,是我军没有任何兵力优势,以60万对战国民党军80万,最终取得胜利的战役。
一开始,越南军官们听说我军在淮海战役中歼灭了五十多万敌人,感到非常震惊,他们一开始是不相信的,因为他们曾经连一个营的法国人都无法打败。
但随着一段段真实的作战资料被他们得知,他们开始以淮海战役作为榜样。

整训开始了一个多月之后,因为法国封锁了中越的边境,阻止中国对越南进行援助,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越南的独立战争变得非常艰难,于是在1950年6月,印度支那共产党中央提出在中越边境打一场战役,以打通中越之间的交通线,为中国援越物资的持续运输创造条件。
他们请求中共中央提供后勤保障,并派遣一名经验丰富的高级指挥员到越南,协助组织和指挥这场战役。
中共中央很快同意了这一请求,并决定派遣陈赓前往越南。陈赓当时担任云南省委第二书记、云南军管会主任、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和云南军区司令,最重要的是,陈赓与越南的最高领导人胡志明,也是老朋友。
7月7日清晨,陈赓率领原滇桂黔边纵队参谋长黄景文等十余名干部,以及一个警卫队和运输队,从昆明启程前往越南。7月10日中午,陈赓一行到达砚山。他立即会见了越南308师的师团级干部,听取了整训情况的汇报。
陈赓于7月26日抵达越南太原省白木县的密林深处,与胡志明会面。陈赓与胡志明进行了深入交谈,讨论了边界战役的计划和细节。
从这一刻起,陈赓正式开始了协助越南组织和指挥边界战役的工作。
而在边境战争中,越南军队表现最出色的,就是在我国接受了特训的308师,一直到10月,越南给予了法国殖民者重创,在陈赓的指挥下,开始了体系化的作战,越南军队由此改头换面。

308师后来成为越南人民军的核心力量,在抗法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越南的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