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美国,“零元购”已成为一个令社会各界头疼不已的现象,而加州更是深陷其中,其近期推出的SB553法案,将“零元购”问题再次推到公众视野的焦点。
SB553法案:争议重重的“另类规范”SB553法案的核心条款充满争议。它明确禁止雇主要求非安保员工阻止盗窃行为,违反这一规定的雇主将面临最高2.5万美元的罚款。

同时,法案强制企业制定暴力预防计划,并雇佣持证安保人员。从表面看,法案旨在保护员工安全,避免他们在阻止盗窃时遭遇暴力伤害。
但深入分析后,其实际影响却给商家带来了极大困扰。对于小商户而言,聘请专业安保人员的费用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开支。
在洛杉矶经营一家便利店的老板无奈地表示,该法案让他们陷入两难,要么承担高昂成本走向破产,要么只能对“零元购”行为选择妥协。
而大型连锁店虽然相对有能力负担安保费用,却也因这一额外支出导致利润被严重挤压。像沃尔玛、塔吉特等大型零售商,近年来因“零元购”遭受的损失累计已超千亿美元,部分门店甚至不得不关闭,以减少损失。
历史溯源:轻罪化催生“犯罪产业化”SB553法案引发的争议并非孤立事件,其根源可追溯到2014年加州通过的47号法案。47号法案将盗窃重罪的门槛从500美元大幅提升至950美元,这一改变看似微小,却对社会治安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后,“零元购”行为迅速走向职业化。犯罪分子掌握了法律的漏洞,精准控制每次抢劫的金额,使其不超过950美元。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形成了一套“分工明确”的产业链,从踩点观察店铺情况,到实施抢劫时的搬运货物,再到最后通过各种渠道销赃,各个环节紧密配合。
数据显示,与2019年相比,2023年加州零售盗窃案数量激增了26%,而全美因这类盗窃行为遭受的损失超过1150亿美元。
司法系统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监狱人满为患,政府为削减开支,对低额盗窃案件采取了“轻罪化”处理方式,甚至出现“即捕即放”的现象,这无疑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政治博弈: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在政治层面,SB553法案成为了各方争论的焦点。民主党政客及社会活动家多为该法案的支持者,他们强调阻止盗窃行为可能引发暴力冲突,因此将保障人身安全放在首位。
商家和保守派则强烈抨击这一法案,认为它是“政治正确”凌驾于私有财产权之上的体现。加州商会直言不讳地指出,法案本质上是让守法经营的商家为犯罪行为买单。

法案中的“妥协条款”更是充满讽刺意味,条款规定若窃贼威胁店员,案件可升级为重罪,但在现实中,蒙面抢劫者极少与店员发生肢体接触,使得这一条款在实际执行中几乎无法发挥作用。
法案对专业安保的硬性要求,也被质疑是在“变相扶持安保产业”,因为在法案通过后,加州持证安保公司的股价暴涨了20%,这一现象不得不让人深思。
社会撕裂:贫富分化下的“生存型犯罪”“零元购”现象的猖獗背后,是美国深层次社会危机的暴露。
2024年,美国通胀率持续高于5%,这使得底层民众的购买力大幅缩水。对于部分生活在贫困边缘的人来说,盗窃似乎成为了一种“生存手段”。
与此同时,犯罪集团利用轻罪化的法律漏洞,组织大规模的洗劫活动,并通过电商平台将赃物快速销赃,形成了一个年产值超过450亿美元的黑色产业链。
加州州长纽森曾公开表示,解决犯罪问题需要从贫困和教育入手。但现实情况是,政府一方面提高盗窃门槛,另一方面却削减社会福利,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导致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正如经济学家克鲁格所说,当法律无法保护普通人的权益时,拒绝消费成为民众最后的反抗方式。

2024年11月,加州通过了36号提案,试图部分恢复对重复盗窃的严惩,以挽回法治的信誉。但SB553法案的推进,又让商家们忧心忡忡,担心“打击犯罪”只是一句政治口号。
如果SB553法案在2025年7月正式生效,加州极有可能面临更严重的商业撤离潮,城市空心化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剧。
加州的“零元购”乱象,是法治与现实冲突的典型案例,也是社会撕裂的一个缩影。
当法律不再以捍卫公平正义为首要目标,而是为了政治正确和财政赤字而妥协时,曾经闪耀的“美国梦”也将逐渐失去光彩。
或许正如网友的讽刺所言:“自由美利坚,抢劫每一天——这不过是资本主义的终极形态。”
加州乃至整个美国,都需要深刻反思,寻找解决这一社会顽疾的有效途径,否则,社会的混乱与撕裂将愈演愈烈,最终付出惨重的代价。
文本来源@麻薯波比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