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病死前,张良3年不食五谷,5年足不出户,换来子孙2000年平安

鉴史论 2025-04-21 16:04:04

【前言】

从古到今,皇家的心思都很难猜,基本上每个朝代的皇上,心里头都有些疑神疑鬼。这也就意味着,那些大臣们得更加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历来,那些打下江山的开国君主,手上几乎都沾过功臣的血。特别是遇到那些不懂政治的武将,那结果更是糟糕透顶。说到历史上聪明的开国大将,张良肯定是榜上有名的。张良帮刘邦当上皇帝后,就开始过着默默无闻的日子,就因为他的这份明智,让后代子孙都得以保全。

【一、辅君得天下】

张良这一辈子,那真的是挺有故事的。他出身名门望族,老爸和爷爷都是韩国的当朝首相。可惜啊,秦始皇的大军一到韩国,张良的家就散了,家族荣耀也随之没了。

张良从小就跟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按理说,他应该是个温文尔雅的读书人。但家里出了大事,家人都没了之后,张良干了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儿。他打定主意要去杀秦始皇,不论是国家的仇恨还是家里的深仇大恨,他都下定决心要让秦始皇用生命来偿还。

秦始皇一统江山后,树敌众多,但真正动手报仇的,张良算是少有的一个。他连家财都不要了,一门心思要刺杀秦始皇,虽然没成功,但也足以说明张良不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他骨子里有股子勇气和决断。

他骨子里已经埋下了深深的仇恨,后半辈子他就指望着报仇雪恨了。杀了秦始皇之后,张良也背上了罪名,接下来的十年,他四处漂泊,没过几天安稳日子。但这并没让他打退堂鼓,反而让心里的仇恨越来越明确了。

就在那时候,张良碰上了刘邦,尽管刘邦那会儿年纪也不轻了。但张良一瞅见他,心里就琢磨着这人以后肯定能成大事,他也乐意帮这样有抱负的领袖一把。说起来,在刘邦当上皇帝这事儿上,张良功劳最大,没了张良,后边的刘邦也难成事。

不论是刚开始跟秦军干架那会儿,还是后来的楚汉相争,他们俩都有着一样的目标。这一路上,张良始终在刘邦身边,帮他一步步走上正路。

大家都知道刘邦的背景,所以他身上那股子乡土气和市井味儿还是挺明显的。一踏进秦王宫,他被里面的富丽堂皇给震住了,心里头就琢磨着怎么把这些好东西都搞到手。

大伙都知道,刘邦在历史上是个爱美女的人。当他瞅见秦王宫里那些漂亮姑娘,心里头自然就痒痒了。好在张良及时给他泼了盆冷水,让他清醒过来,知道自己不是来这儿享福的,是有大任务在身的。这么一想,刘邦就领着人撤出了秦王宫。他这一走,反倒是赢得了老百姓的心。

大家都知道,韩信特别想当王,这事儿他执着得很。就算刘邦那边火烧眉毛了,韩信还是按兵不动,非得等刘邦答应了他的要求,才肯出兵帮忙。从韩信一开始找刘邦要东西,到后来灭了齐国想自己当齐王,这中间都是张良在刘邦耳边吹风,要不这俩人可能早就闹翻了。

刘邦这人吧,虽说肚量大,但还没到那种啥都不计较的地步。多亏了张良在一旁出谋划策,刘邦这才顺顺利利地坐上了皇位。说到底,要是没了韩信的鼎力相助,刘邦想成功怕也没那么容易。

张良这位智囊可不光出谋划策,他还特别有眼光。记得刘邦打败项羽后,对于在哪里建都拿不定主意。刘邦心里其实是倾向于洛阳的,但朝里也有人主张选关中。张良呢,他就一直坚持说应该定都长安。

最后,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决定把都城定在长安。这样一来,后来不管哪里出现反叛,长安都能迅速调兵去平定,根本不受影响。

【二、激流勇退】

皇家最是无情,特别是当上了那高高在上的皇帝后,他们心里头,皇位和权力就成了最重要的东西,啥都比不上。那些为皇帝卖命的英雄豪杰,到最后往往落得个被抛弃的下场,这事儿可不少见,都是拿命换来的教训。刘邦,他本是从不起眼的小角色爬上来的,所以他那猜疑心,比别人都要重得多。

咱就聊聊韩信这事儿吧,韩信压根儿就没动过背叛刘邦的念头。要是真想反,他早就趁刘邦和项羽打得不可开交那会儿,自己单干了,哪还用等到今天,把啥都拱手让给刘邦啊。他压根儿就没打算在两人斗得两败俱伤时捡便宜,事实就是这样。

但刘邦心里还是对韩信有根刺,韩信那点儿野心暴露无遗,刘邦防着他也正常。可萧何呢,从头到尾都挺老实,刘邦却还是信不过他。想想当初起兵那会儿,刘邦对他们俩是多器重啊,现在事情办成了,刘邦对他们的猜疑也就有多深。

从这事儿能瞧出,刘邦最怕的应该就是张良。张良能给刘邦出好主意,帮他拿下整个天下,这政治手腕,韩信那种武将根本没法比。

张良自我保护的手段历来受到后人的称赞,而且刘邦对张良很放心,主要是因为他从不追求权势财富,性格非常恬淡。张良自己也亲眼见证了刘邦称帝后的种种做法,从最早期的韩信到后来的卢绾,这两个人对刘邦的贡献那是没得说。

就连萧何,刘邦也对他心存戒备,张良心里头,估摸着除了想着怎么保全自己,也多少带点失落。毕竟,他是跟着刘邦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老兄弟,可没想到,自己当做好哥们儿的人,竟是如此心黑手辣。

张良经历了好多事情后,心里特别失落。他三年时间里都没吃过一粒粮食,整整五年,都没跨出家门半步,让人感觉他好像完全脱离了这个世界。就是因为他这种低调自保的做法,让他幸运地从刘邦要收拾的人的名单上逃过了一劫。

【三、隐士品格】

从古至今,“帝师”这个职位一直都很抢眼,算是读书人做官能想到的最牛梦想了。不过,你要是回头看看这两千年的封建王朝,能真正被称作帝师的,真没几个人。

说起古代的大智者,孔子和孟子那肯定是头两位。他们之后,张良和诸葛亮也是赫赫有名。刘邦夸张良说:“他能坐在帐篷里出谋划策,就能决定千里之外的胜负。”而且,张良身上还有那股子隐士的潇洒劲儿。

张良小时候那些不寻常的事儿,给他后来成为隐士铺好了路。他早年有十年过得挺坎坷,到处漂泊,后来刘邦当上皇帝了,他又跑到山里头躲起来。这两段故事啊,史书里头都没提,反而让张良这个人显得更加神秘了。

张良对名利不怎么上心,这就能看出他有种超脱凡尘的气质。特别是他信仰的是道家思想,要知道,历史上很多隐士都是走的道家路线。这也更加证实了他身上的那股隐士范儿,让后人想东想西,浮想联翩。

天下安稳之后,张良就很少露面了。一方面是因为他身体不太好,但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想远离尘世。想当年,他能独自一人去刺杀秦王嬴政,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胆小怕事呢?其实就是这么多年的经历,让他对政治那套厌烦透顶了。

吕后后来找张良帮忙,张良也给出了主意,这就能看出来,遇到大事儿张良是不会不管的。等刘盈当上皇帝后,这位当过皇帝老师的张良,就完全从历史里消失了。

【结语】

张良一直被誉为“智谋大师”,不光因为他的计谋高超,更因为他有着深远的政治眼光和不慕名利的态度,这让后人深感敬佩。别说在古代封建社会,就是放到现在,不追求名利也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他之所以受到这么多赞誉,也是因为大家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