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商场,一位带着孩子的父亲满头大汗地排在玩具店门口,手中还握着一张电影票。
他一边哄着孩子选“混天绫”,一边猛盯着货架,像是在抢断货的限量版球鞋。
旁边的玩具店员无奈地说:“刚上一批哪吒周边又卖没了,只剩几个钥匙扣凑数了。
”父亲苦笑了一下,迅速转战隔壁店铺。
这一幕真实又熟悉。
谁能想到,一部电影竟然能让带孩子去影院的家长像双十一抢购商品一样紧张?
其实,这样的场景不止出现在玩具店。
火锅店、奶茶铺甚至商场的停车场,最近都因为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而变得异常火爆。
这部票房奇迹不只是让电影院排队,连锁反应像滚雪球一样,带火了整个城市的实体消费。
让我们来聊聊,这个看似“不务正业”的哪吒,究竟是怎么搅动了我们的生活。
从电影院到火锅店,哪吒如何带火消费链条?
电影放映还没开始,商场里的奶茶店已经排起队了。
情侣拎着一杯杯热气腾腾的奶茶,讨论散场后去哪家火锅店;电梯旁边,家长正答应孩子,“看完电影去买玩具”;而等到电影结束,楼上的甜品店人满为患——谁让离影院最近呢。
这种“看一场电影带动一波消费”的现象,早已不是偶然。
在春节档期间,全国重点商圈的客流量蹭蹭上涨,一些位于影院楼上的火锅店,翻台率直接飙升。
不仅是吃的,哪吒的周边也成了抢手货。
义乌小商品市场接的订单,一天就有好几万单。
工厂老板甚至紧急打了电话,让春节回家的工人赶紧回来开工赶货。
或许有人会问,这种情况难道不只是一种季节性的“短期现象”?
其实不然。
从电影院牵动的消费链条,早已经渗透进了我们日常生活。
一个爆款电影,就像一个开关,点亮了整个商圈的活力。
电影票成“经济催化剂”,商场为何成了消费枢纽?
除了吃喝玩乐,电影院本身也成为了商场的核心“引力场”。
不少人挑商场时,首先看的是这里电影院的设备好不好,比如IMAX屏幕够不够震撼。
而一旦看中一家电影院,附近的服装店、美甲铺甚至小吃摊位都可能因此迎来更多顾客。
有一家商场为了吸引更多电影爱好者,甚至把一个主题展览布在离影院最远的区域。
观众想拍几张哪吒的照片作纪念,必须穿过几乎整个商场。
结果,这条“攻略线路”不仅没让人失望,反倒让过道里的商铺成了最大的赢家。
如果把商场比作一个城市的“小生态系统”,那么电影就是源源不断注入活力的催化剂。
和以往相比,线下消费正在借力电影这种“事件营销”,迎来更多可能性。
文化IP撬动市场:哪吒效应能持续走多远?
大屏幕上光影的打斗还没结束,现实中的商家早已经行动了。
文旅部门立刻推出了与电影相关的路线,比如哪吒行宫、陈塘关等景点,游客量翻了几倍。
有奶茶店甚至推出了“灵珠特饮”“魔丸冰沙”,几天时间就成了热门菜单。
连带着一些普通商铺也嗅到了商机,开始钻研电影元素的包装方案。
这种“文化IP带动经济”的现象其实并不稀奇。
数据显示,每1元电影票的收入,最终能带动超过7倍的社会消费增长。
从说走就走的文旅消费,到冲动下单的电影周边,消费场景正因为有了文化的触点而被无限放大。
不过,想要持续撬动市场,这些IP背后还需要更多的开发空间。
对于商家而言,文化内容不只是一锤子买卖,更是一次与消费者对话的机会。
线上线下博弈:哪吒带来的新消费模式是什么?
当然了,哪吒爆火的背后也引发了“线下带动实体 vs. 电商占领主流”的争论。
一些人认为,电影带来的更多是实体消费的复苏,比如商场、餐厅、手办体验店等,因为消费者看完电影会顺便逛街,享受难得的线下体验。
但也有人指出,99%的哪吒衍生品其实还是通过电商售卖,最终的订单大部分来自线上。
事实上,这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比如杭州的一家商场,在布置哪吒主题展的同时,增加了一个电子二维码。
顾客现场体验手办之后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直接跳到网上下单。
这种“一边种草、一边拔草”的方式,不仅让现场人气更高,还让销量在短时间内猛增。
对于消费者来说,线上和线下的结合带来了更多便利;对商家来说,这种跨场景的融合,才是真正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新玩法。
回归生活:电影背后的商业密码最后回到开头的那个父亲,在商场跑了几圈,终于给孩子买到了一条“混天绫”。
他说,“为了一个电影道具跑了两天,但好在娃开心。
”这句话听着有点心酸,却也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缩影。
我们为消费奔波,但其中有一些小确幸,有一些满足,就已经是值得的。
哪吒的影响并不只是票房上的数字,它映射了更大的消费链条,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化、市场与生活深度融合的样子。
也许,下一个爆款电影,还会以一种完全出乎我们意料的方式,再次改变我们的消费习惯。
或许它会提醒我们一点:生活所需从不只是物质,还有文化、情感和那些能让人会心一笑的小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