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0年代启动以来,航天员选拔制度经历了从单一军种背景到多元化拓展的演变。早期的航天员选拔主要面向空军飞行员,这与当时国际航天实践相吻合。1992年,中国开始酝酿载人航天计划,组建航天员队伍。
经过严格筛选,1998年1月正式成立航天员大队,首批挑选的航天员均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优秀飞行员。据统计,初选时有1506名空军飞行员进入候选范围,最终确定12人作为首批航天员,其中包括曾赴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培训中心受训的2名飞行员。
这一时期选拔标准高度强调飞行经验和身体素质,候选人多为年轻的战斗机飞行员,具备上千小时飞行时间和过硬的心理素质。这一点与当年苏联和美国的做法类似,当时的苏联最初只从空军歼击机飞行员中挑选宇航员,而美国航天局最初也仅从各军种测试飞行员中选拔航天员。
中国首批航天员均为空军现役军官,但在军衔标识上却曾出现“陆军军装”的现象,这也引发了公众疑问。其实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当年航天员大队的隶属关系,当年的航天员大队早期隶属于解放军总装备部,而总装备部并不是单独军种,归属上相当于大军区序列的直属单位。
因此那一时期航天员身着的是陆军制式军服,军衔以陆军序列授予,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来自陆军,而是组织体系使然。例如,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在执行神舟五号任务时佩戴的是上校军衔肩章,但制服样式为陆军款式。
实际上杨利伟的编制属于空军航空兵部队,是空军中校晋升上校后参加飞行。中国航天员军种构成的重大转折出现在2015年的军队改革。此前,航天员大队一直隶属于总装备部。
2015年底启动的新一轮军改将解放军原有的“四总部”体制改组为15个职能部门,并新成立了战略支援部队等新军种。航天员大队在这次改革中从总装备部转隶至战略支援部队。
2017年10月,在中共十九大会议上,航天员景海鹏以少将军衔亮相,其臂章上明确绣有“战略支援部队”字样,证实航天员大队已归属战略支援部队序列。2017年以后,中国载人航天进入空间站时代,航天员选拔标准进一步拓宽。
官方在2018年初宣布将开展第三批航天员的选拔,并首次明确将面向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家。
当时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的航天员杨利伟表示人才选拔计划将进一步放开,新一批航天员将不仅包括飞行员,还会从科研院所和工业部门选拔工程师、载荷专家等“非飞行”专业人才。
这与美国和俄罗斯近年来的做法类似,旨在为长期空间站运营储备多学科背景的人才。第三批航天员的选拔于2018年启动、2020年基本完成,据报道共选出18人左右,其中既有空军战斗机飞行员,也有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等非军人专业人才。
随着第三批航天员陆续参加任务,中国航天员队伍的军种组成更加多元。然而,在具体任务执行中,仍然存在不同军种军衔混合的情况。
神舟十八号任务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官方公布的乘组中,3名航天员都出身空军飞行员,但指令长叶光富为陆军大校军衔,另外两名乘组成员李聪、李广苏为空军中校军衔。这组军衔组合看似反常,实则反映了航天员大队转隶和人员晋升的双重因素。
一方面是航天员大队隶属转变的因素,叶光富是2010年入选的第二批航天员,彼时航天员大队隶属总装备部,后来转入战略支援部队。由于当时没有独立的“太空军”军种,其军衔体系沿用了陆军序列,所以叶光富在当时被称为陆军大校。
这也是延续了早期航天员穿陆军制服的传统,只是如今有了战略支援部队的背景来解释这一点。另一方面是个人资历和岗位职责的因素,叶光富已执行过神舟十三号长期飞行任务,荣获“英雄航天员”称号,是一级航天员,资历深厚。
以大校军衔担任新任务指令长,是符合其经验和贡献的军衔等级。而李聪、李广苏是2018年选拔的第三批航天员,属于四级航天员,此前没有太空飞行经历,军衔为中校属正常晋升阶段。他们入选时仍保留空军现役军官身份,因此在媒体报道中以“空军中校”称之。
但在神舟十八号任务时,航天员军衔仍沿用原有习惯,老一批航天员以陆军序列称衔,新一批暂保留空军序列称衔。中国航天员选拔制度起步于从空军战斗机飞行员中选拔职业航天员,逐步扩大到包含女性飞行员、工程师和科学家等多元背景人才。
在这个过程中,航天员队伍的军种构成经历了由空军独大到军民兼容的变化。但由于组织管理的调整,仍出现航天员以不同军种军衔示人的情况,如神舟十八号乘组中的“大校”“中校”军衔差异,以及出现陆军大校成为航天员的现象,这背后实则是体制转型和人才结构升级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的航天员其实最早都是空军出身,从90年代开始选拔的时候,目标很明确,就是找最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但有意思的是,虽然人是空军的,军衔却是按陆军来的。
这是因为当时航天员大队归在总装备部下面,而总装不是空军,也不是海军,它的军装统一是陆军的款式,所以才有了“空军飞行员穿陆军军装”这么个奇特现象。
到了2015年,军队大改革,航天员大队划归到了战略支援部队,也就是现在管太空、网络、电磁的那个新军种,组织结构上有了大调整。再到2018年,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开始变了,不光要飞行员,还从科研单位和高校招工程师、科学家,开始走“融合”的路线。
所以你看这次神舟十八号,三个人都出身空军,但军衔却不一样,叶光富是“陆军大校”,李聪、李广苏是“空军中校”。听着奇怪,其实很合理。
叶光富是老一代航天员,早年军衔按陆军走;李聪他们是新选出来的,还在空军体系里,军衔没改。这个混编的组合,其实就是中国航天制度逐步改革、过渡中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央广网,《全员“80后”!神舟十八号乘组首度亮相》
光明网,《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简历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中国军号独家为您讲述 神十八航天员逐梦飞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