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很少有游牧民族染指中原,是因为三国能打的将军太多了吗

四月故事會 2024-04-04 04:05:46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边境经常有游牧民族入侵,例如匈奴、鲜卑、突厥等等。然而,在三国时期,却鲜少有异族纷扰的情形。有人说这是因为三国时期能打的将军太多了,所以异族不太敢染指中原。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简单复述下三国时代

东汉末年,朝廷因黄巾之乱、外戚宦官火拼等一系列事件而动荡不安。公元184年汉灵帝时期,以张角三兄弟为首爆发黄巾之乱。为镇压黄巾军,一方面放权到州牧、太守,另一方面纵容地主组织私人武装,对抗黄巾军。

后来,董卓乱政并在讨伐战后迁都长安,地方长官演变为独立军阀割据混战。其中曹操拥护逃回洛阳的汉献帝,迁都许昌,击败多股势力,最后在西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大致掌控中国北方。

接着曹操以优势兵力南征荆州,但在公元208年冬天的赤壁之战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刘备趁此坐大势力,后来瓦解刘璋,控制西川地区;曹操也把矛头转而至西方,并击溃马腾,张鲁,韩遂等反抗势力,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

公元220年,曹操因病逝世,其子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称帝,定国号“魏”,史称曹魏,至此东汉结束,正式进入三国时期;隔年以汉中王刘备也以汉朝皇族的身份称帝,国号继续为“汉”,史称蜀汉。

赤壁之战后,刘备与孙权积极拓展势力,为争夺荆州多次争战,最后刘备在夷陵之战战败,孙权巩固荆州地盘。刘备病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同年与孙权恢复同盟。

据有扬州、荆州及交州等地的孙权迟至229年正式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此后三国局势主要为蜀吴同盟对抗曹魏,各国疆域变化不大。

西元237年公孙渊反叛曹魏,于辽东一度建国,国号“燕”,但在西元238年魏灭燕之战中灭亡。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消灭曹爽全族,司马氏渐渐掌控曹魏朝廷;西元263年司马昭为建立军功准备夺位于是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亡。

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接受魏元帝的禅让称帝,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曹魏亡。西晋最后于280年发起晋灭吴之战,消灭孙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正式结束,进入晋朝统一时期。

为何三国时期少有游牧民族入侵

在东汉末年时期,游牧民族主要有山越、南蛮、匈奴、鲜卑、乌桓与高句丽等。这些异族若想入侵中原的话,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实现内部整合”,即建立统一政权。

像汉朝的时候,匈奴能够崛起并出兵征伐汉朝,就是因为当时冒顿单于“称霸于草原”。冒顿当时统一草原后,造就了匈奴帝国史上最强大的盛世。以他为开端,匈奴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就一直袭扰汉匈边境,直到被汉武帝刘彻击败才开始没落,而这一时间呢,一共持续了一百年之久(匈奴称霸草原)。

在东汉初期的时候,匈奴分为北匈奴与南匈奴。当时南匈奴看似重新统一草原,但南单于其实沦为东汉傀儡,到东汉中后期,漠北草原呈现无政府状态,所以当曹操挟天子后,很快就掌握南匈奴的主导权,这也显示出南匈奴在三国时期,基本上不构成威胁。

那么当年被冒顿单于所灭的东胡后裔“乌桓”和“鲜卑”,他们在东汉末年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东汉末年,乌桓分成5、6个大部落,割据势力之一的袁绍为了利用乌桓,因此矫制封其中三王为单于,他们也因此支持袁绍,最终被曹操北伐征服。

相对于乌桓,曾两次建立起强大部落联盟的鲜卑当时对中原造成的威胁还是挺大的。鲜卑第一次结盟是在汉桓帝时期,当时是由鲜卑首领檀石槐领头的。本来在檀石槐的带领下,鲜卑差点都可以建国了,但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他在45岁那年就死了。檀石槐死后,他的儿子和连没有能力统领整个联盟,结果导致联盟分崩离析。

鲜卑第二次结盟的时候,被曹操给知道了。当时曹操害怕鲜卑会做大做强,所以就让幽州刺史王雄派出刺客去刺杀鲜卑的盟主轲比能。王雄派出的杀手韩龙顺利刺杀掉轲比能后,鲜卑的第二次结盟也就失败了。

所以要说三国时期较少外族入侵是中原因为名将豪杰多?不可否认,这是历史的必然,但史实是当时还有鲜卑、乌桓等北方民族,不过无奈其迟迟未统一建国,所以实力无法与中原对抗。

0 阅读:41
评论列表
  • 2024-04-04 22:08

    主要马蹬刚发明出来,骑兵的优势只有跑得快

四月故事會

简介:人物故事,情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