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探”栏目年度盘点:探真相,护民生,新闻亮剑在路上

半岛都市报 2023-12-27 15:10:22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鑫 王洪智 王晓雯

铲除“绝户网”保护母亲河、三部门 “会诊”寻异味 “病根”、共享电动车“搅乱”前海一线、老楼装电梯依旧难、 古力“吞”15月大幼童、文明养犬频“掉链”……回望2023年,半岛都市报“真·探”栏目关注50余件民生问题,融媒传播齐发力,架设起政府和百姓沟通的桥梁,剖析、纾解社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在即将结束的2023年里,各方积极互动齐心协力,护民生促发展,使“真·探”栏目关注的每件事项均引发关注和重视,其中不少“疑难杂症”得到彻底解决。

【生态环保】

生态环境关乎人民福祉!新形势下,“真·探”栏目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做足做好新闻宣传,并在全媒体格局下,创新报道内容与手段,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努力担当,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今年一系列的报道,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流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

1.母亲河惊现“地笼阵”,记者直击铲除“绝户网”

大沽河是青岛市重要的水源地,也被称之为青岛的“母亲河”,在河内捕鱼是明令禁止的行为。2023年4月份,有市民反映大沽河内暗藏“地笼”的现象。现场视频上传网络后引发热议。记者连续数日暗访,最终找到多个下网的位置,并向相关部门反映。报道发出后引起大沽河管理部门和胶州市水利局高度重视,执法人员多次行动,出动橡皮艇“揪出”暗藏在大沽河内的多个地笼网。其间,两名正在下网捕鱼人员被抓现行,执法人员依法清缴渔网、地笼、船只等。相关部门介绍,下一步将不定期组织巡查,严查非法捕鱼行为,防止地笼网“死灰复燃”。

2.“狂飙”的黑泥惹人忧,记者曝光执法部门介入

2023年4月份,不少市民反映,青岛多地出现倾倒“黑泥”现象,这些地方位置隐蔽,有的地方一夜之间倾倒几十车,引发不少市民和网友的担忧。记者走访多地发现,“乱倒黑泥”的位置不止一处,有的地方甚至惊现“建筑垃圾围湖”的情况。记者调查发现,2019年,半岛曾报道青岛一处工地内,不法分子倾倒了上万方污泥,多名涉案嫌疑人已被抓获,背后一条隐蔽的利益链也浮出水面。有执法部门回应,有些“黑泥”是基坑泥,已经安排人员加强巡查,杜绝此类现象再发生。

3.学校边现臭水沟,三部门现场“会诊”

异味太大家里不敢开窗,蚊虫肆虐“一咬一个大包”,买了房子“基本不回去住”,每次接送孩子都“很难受”……2023年6月份,家住城阳区居民发现,小区边的水渠发出阵阵异味。记者实地探访发现,部分水渠内水体发白,还散发出刺鼻的味道。此问题多年前就已出现,居民盼望早日找到“病根”,彻底解决难题。半岛报道此事后,环保、住建及属地街道办三部门联合现场“会诊”,寻找问题“病根”,并对排水沟现有污水进行抽排,并研究制定长效机制和可行方案解决问题。

【民生难题】

群众利益无小事!对于“真探”栏目来说,群众的每一件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只有把这些“小事”及时解决,才能避免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问题得到重视和整改,体现了岛城各级政府部门坚持问题导向、狠抓落实的决心和勇气。在采访报道过程中,记者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全力协调,努力帮解难题,也赢得群众齐声点赞。

1. 垃圾暂存点“瘫痪半月”,持续追问垃圾清理

2023年7月份,有市民网友反映,平度市同和街道多处垃圾存放点无人清理,“瘫痪”大约半个月。垃圾成“山”臭味熏天,蚊虫肆虐,有的地方延绵不断,占据了一半的路面。接到线索后,“真探”栏目记者探访多个垃圾存放点,采访清理垃圾的企业以及环卫部门。清理垃圾的企业表示相关资金没到位。街道办工作人员表示,企业因为资金周转等各方面的问题,工作基本停止,街道领导也很重视此事,街道已经又找了一家有生活垃圾清运资质的企业,开始逐村地拉需要清运的垃圾。报道几日后,记者从多位居民处获悉,此前堆积的垃圾不少点位已经清理完毕。

2.资金不足电梯难安,安装公司易主终完工

此前,家住市北区浮山后的张先生曾因加装电梯停工所困扰。在2021年十月份,为方便上下楼,张先生所在的单元楼居民自发筹集资金加装电梯。而原定于2022年1月份交付的电梯,工程却一拖再拖。作为加装电梯牵头人的张先生曾多次和单元楼居民联系施工公司,但未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负责加装电梯给出的说法是资金链断裂导致工程项目停滞。“真探”栏目记者到该小区进行探访,电梯安装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已经将该工程交出去了,也在交接和走流程。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答表示,将会尽快协助解决。报道后不久,张先生告诉记者,电梯已加装完毕,问题得到了解决。

3.路没修好门外是“断崖”,“老问题”引发部门重视

此前,有市民反映城阳区龙翔路修路迟迟未完工,导致生活不便,盼望道路早日修好。记者实地探访发现,目前道路处于封闭状态,一小区正门外是施工现场,居民只得“另走他门”。市民到附近一单位办理业务,也因道路封闭,只得无奈“走后门”。记者调查发现,因电线杆占路、土地征用等问题导致的修路受阻或者“霸道”问题,并非个例,2021年11月份,记者就关注过胶州等地电线杆拆除难导致“霸道”的问题,经报道,问题最终顺利解决问题。对此,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表示,该路段正在维修,但是因为涉及高压电线杆和加压站的问题,暂时无法顺利施工,需要高线电线杆“下地”,将加压站拆除后,才能继续施工。目前,针对这两个问题,相关部门努力协调,推动问题尽快解决。”

【公共安全】

安全无小事,预防是关键!一年来,“真探”栏目聚焦市民身边的安全,及时曝光公共安全乱象和漏洞,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与公众诚恳探讨交流,将隐患及时扼杀在摇篮中,助力铸造安全屏障。

1.15月大幼童被“咬伤”,古力伤人再引关注

2023年7月份,即墨冷女士所在的小区施工,门前古力盖被施工车辆轧碎,迟迟没有修复。冷女士15个月大的孩子不慎跌落其中,孩子身上有多处外伤,头上有四个大包,脸上多处出血,右耳朵耳垂上方鲜血直流,“磕掉一块肉”。物业工作人员刘女士说表示,古力遭损坏后,曾第一时间处理,事发后,居委会、物业一起给孩子家长和施工方协调,先后协调三次,但双方就赔偿金额没达成一致。施工方相关负责人回应称,“责任不全在我们”,对方要求赔偿的数额过高,最好是走法律途径。记者积极协调,同时通过报道,引发相关各方对脚底下的安全的重视。

2.楼上抛快递不可取,守护“头顶上的安全”

有网友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一段视频,讲述自己不下楼将快递交给快递员的过程。该视频发布后,立即引发不少青岛同城的网友围观。不少网友留言质疑,该视频疑似被发布者删除。记者调查发现,高空抛物的现象并不少见,多位市民网友曾反映过,而因高空抛物获刑的案例不止一个,在这些案例中,车被砸坏、人被砸伤如同“家常便饭”。律师提醒,高空抛物涉嫌高空抛物罪,可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为预防和惩治高空抛物,相关部门提示,控制情绪管住手,高空抛物可入刑,切莫以身试法。

3.7个警示牌难挡冒险者,警惕网红打卡地隐患

8月9日,四川雅安一处名为“鱼鳞坝”的网红打卡点,突发河道涨水,多名打卡游客被水冲走,致7人遇难。今年夏天,在莱西大沽河一处名为“情人坝”的地方,也迅速走红,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然而,美景背后隐患重重,引发市民网友热议。记者实探发现,仍有人在此游泳,尽管一个入口处就张贴了7个警示牌,但仍挡不住冒险者的脚步。每当青岛已经进入旅游季,岛城的不少网红打卡地吸引大量游客,但其中不少打卡地是“野生”景点,容易发生险情。除了向相关部门反映,记者还对话救援队,展示警示性案例,呼吁理性打卡安全第一,多方协力织牢防控网。

【城市文明】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媒体是正能量的传播者,更应该是负能量的抨击者、矫正者。“真探”栏目聚焦岛城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曝光深剖负能量,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城市文明发展培根铸魂助力。

1.青岛男子出门被狗咬,呼吁文明养犬“不掉链”

王先生介绍,他住在李沧区永平路附近,9月27日早上6时20分左右,王先生要到板桥坊附近拿点货,出门后恰逢附近一市民领着自家的小狗出门遛弯。小狗突然就朝着王先生的左腿咬了一口,到了晚上下班后,王先生在洗澡时发现腿上有血,这才意识到腿被狗咬了一个“洞”。近年来,狗咬人现象并不是个例,不文明养犬行为也频频出现。一线执法人员坦言,执法时常常面临“两难”的局面。记者通过深剖狗患治理难点,呼吁青岛社会各界依法养犬、文明养犬,营造和谐有序的城市环境和宽松舒适的养犬空间。

2.珊瑚贝桥被熏变“花脸”,文明打卡引发思考

2023年1月份,有网友反映,有人在青岛网红景点星光岛珊瑚贝桥打卡时,燃放烟花爆竹,致使原本洁白的桥体“花了脸”,影响市容环境,网友对此展开热议。记者实探发现,桥体上有多处污损区域,其中最长的一处长度至少20米。现场附近人员介绍,桥体被熏主要发生在元旦前后。记者实地探访后,将相关问题反映到相关部门,相关部门采取了加强巡查等措施。报道发出后,不文明打卡现象明显减少。同时,记者连线青岛市政协委员,共同探讨游客文明打卡,呼吁市民共建文明典范城市。

3.共享电动车“卷土重来”,前海一线秩序被搅乱

进入6月份,岛城沿海一线进入“20℃”的清爽模式,随着广大游客的纷至沓来,“共享”电动车成为不少游客关注的热门话题。6月13日,记者走访前海一线多处景点发现,路边停放着不少电动车,其中有的由运营公司投放,还有的由个人出租。业内人士介绍,最近在岛城街头出现的所谓“共享电动车”,更像是打着“共享”名义的电动车租赁业务。记者在试乘体验时发现,“共享”电动车在方便部分游客的同时,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主城区道路狭窄,非机动车专用道极少,电动车在车流中穿行,危机四伏。相关报道引发部门重视。

【前沿观察】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生事物大量出现,与此相关的“猫腻”也不少见。“真探”栏目关注与此相关的乱象,及时指出,深刻探讨,并引发相关部门及大众的关注思考。

1.网售擦边手办引担忧,警惕“挂羊头卖狗肉”

近日,央视曝光擦边手办引发关注,市民网友纷纷表示,为避免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应该警惕此类产品。记者调查发现,线上线下确实有大量衣着暴露、造型夸张暧昧的手办在售,甚至有不少成人用品也打着手办的旗号售卖。分析人士指出,为避免此类产品肆无忌惮地销售,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需要加强审查监管,推进手办产业健康绿色发展。

2.交友APP现李鬼“账号”,可能涉及诈骗需谨慎

自己从来没有注册过账户,但是交友平台上却出现使用自己照片的用户,这是咋回事?岛城的尹女士通过网络发布了自己的奇葩遭遇。被识破后,还没等尹女士采取措施,对方账户已经搜不到了。记者调查发现,照片被冒用的现象并不少见,其中有些被不法分子用来实施诈骗。律师表示,公民肖像权不容侵犯,市民网友要保护好个人信息,网络交友要谨慎对待。

3.“网暴”来袭乱象丛生,网络平台应加强监管

因评论一杯奶茶好不好喝,没想到招致网友的谩骂;因谈论针对一部影视剧情节的看法,就引来“键盘侠”的辱骂和诅咒……近年来,网络暴力的层出不穷,令不少网友“噤若寒蝉”,青岛市民朱女士和在校大学生小怡就经历了网络暴力。记者调查发现,像朱女士和小怡类似被网暴的遭遇并不是个例,近年来,因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网暴之下悲剧频出。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提供“一键取证”功能,回应了网络暴力取证难的现实困境。

回首2023年,“真·探”栏目收获满满,真正做到了聚焦市民诉求,关注热点事件,倾听百姓呼声,探寻背后真相!2024年,“真·探”栏目将继续深入基层一线、关注热点事件、倾听百姓呼声、探寻背后真相,架设起政府和百姓之间的桥梁,继续与您同行,不见不散!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