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至少5次在东方趁火打劫?清朝所失去的,可不止是151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奇趣城市 2024-05-23 10:48:28
沙俄的初步探索与第一次趁火打劫

从17世纪中叶开始,沙俄的目光便转向了遥远的东亚。这是一个“远水解不了近渴,但能够开拓新天地”的时期,沙俄急需新的领土和资源以支撑其日益庞大的帝国机器。

在这一时期,哈巴罗夫领导的探险队深入黑龙江地区,标志着沙俄对远东的正式觊觎。

探险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发现,更是政治上的宣示。哈巴罗夫的行动迅速引发了与清朝的直接冲突,最终导致了雅克萨之战的爆发。

尽管清朝在1685年春天派出了3000人马成功摧毁了雅克萨堡垒,但沙俄军队的顽强与清朝的反击仅仅是冲突的开始。

到了1689年,两国在尼布楚签署了一份历史性的条约,这不仅是因为沙俄的军事压力,还因为清朝内部的多重困境。

此时的清朝,正忙于整治国内的三藩之乱后遗症,同时还必须应对来自蒙古地区的噶尔丹的威胁。

噶尔丹不仅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军事领袖,更是清朝皇帝康熙的心腹大患。当沙俄在东北边境的军事压力与噶尔丹在西北的威胁交织时,康熙面临的不仅是两线作战的困境,更是内外交困的窘境。

中国有句古话说,“内忧外患,疲于奔命”,这一时期的清朝可谓是身体力行了这一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似乎成了必然。条约内容对沙俄极为有利,不仅确认了沙俄对外兴安岭以北地区的控制,还丧失了清朝对这些土地的所有权益。从此,沙俄正式在法律和国际关系的层面上获得了东北亚的一块重要领土。

沙俄的进一步扩张与第二次趁火打劫

继尼布楚条约之后,沙俄并未停止其对清朝领土的觊觎。随着时间推移,沙俄在1727年再次利用区域不稳定的机会,与清朝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这一次,沙俄的目光落在了中部边界的争议上。

沙俄采取了拖延策略,不断推迟边界的明确划分,这种策略让他们能够在未来进一步扩张领土。

在此期间,准噶尔汗国的大汗策妄阿拉布坦扮演了关键角色。他的政治地位和他与清朝的关系复杂,为沙俄的策略提供了机会。

沙俄利用策妄阿拉布坦的野心,支持他在西北地区的动荡,以此作为谈判桌上的筹码。

这种“借刀杀人”的策略让沙俄在布连斯奇条约中占据了优势,结果是清朝再次丧失了大片中部地区的领土。

在布连斯奇条约的墨迹未干之时,东亚地区的又一场大戏正在上演——第二次鸦片战争。这场由英法联军主导的战争彻底震撼了清朝的统治基础,而沙俄则再次显示了其机会主义的本色。

在英法联军对清朝京城的威胁下,沙俄以一个看似中立的外交态度,实则在幕后推动自己的议程。

1860年,清朝在内忧外患中无奈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这份条约不仅确认了之前的瑷珲条约,更是让清朝割让了包括今天的黑龙江以北及乌苏里江以东的广阔土地。

如同中文谚语所说,“树倒猢狲散”,清朝的软弱让沙俄得以从容地切下了一块又一块肥肉。

沙俄的后期侵略与第三次趁火打劫

随着时间的推移,沙俄的侵略行径并未有所减缓。进入19世纪后期,伊犁事件成为了新的焦点。

这一次,沙俄利用了准噶尔汗国将领阿古柏的叛乱作为干预的借口。阿古柏的野心与叛乱为沙俄提供了进一步介入中亚事务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沙俄不仅干预了叛乱,还实际上占领了伊犁地区,以防止该地区落入阿古柏手中。

清朝面对这股突如其来的外来势力,虽然力求回应,但在国内外压力的双重挤压下,其反应显得力不从心。

通过一系列的谈判,最终在1881年签订了伊犁条约,沙俄归还了部分伊犁地区,但保留了大片土地。这一事件再次揭示了清朝在处理外来侵略时的无力感。

此后不久,甲午战争爆发,清朝在战争中败北,沙俄趁机进一步扩大其在东北的影响力。

战争的结果使清朝深受打击,沙俄则利用这一机会在1895年通过中俄密约,开始在东北地区的大规模土地占领。沙俄的占领不仅限于军事上的控制,更在政治和经济上对东北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事件共同标志着清朝在其边疆地区的持续土地和主权的损失。正如俗语所言,“落井下石”,沙俄在清朝最为脆弱的时刻,不断加深其伤痕,这不仅对清朝的统治造成了挑战,也为中国的近代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创痛。

通过这一系列的事件,沙俄的侵略行为清楚地展示了其利用区域冲突和内部动荡为自己谋取利益的策略。

0 阅读:4

奇趣城市

简介:人文地理,文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