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 2:魔童闹海》在国内收获了无数赞誉与高票房,可是在日本市场却遭遇了滑铁卢,票房仅 1200 余万人民币,影院数也大幅削减,这背后是多方面原因的综合作用。

首先,文化差异是个绕不开的槛。日本观众对哪吒这一中国神话形象相当陌生,缺乏文化认同感。电影里构建的宏大的封神宇宙,各种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背景设定,让他们理解起来困难重重,就像看一部需要不断查阅资料才能跟上的陌生历史剧。而且,影片超长的叙事时长与紧凑的节奏,和日本动画电影的常规模式大相径庭,日本观众习惯的是 90 - 120 分钟的观影时长,这样密集的信息输出,很容易让他们产生疲惫感与距离感。
其次,发行方的策略也存在明显问题。一开始过于自信地大规模排片,仅凭试映场的短暂热度就铺开 160 家影院,可后续上座率撑不起这样的规模,热度迅速回落。而且在整个宣发过程中,没有和日本本土的头部动画公司携手合作,错失了借助本土渠道精准触达目标受众的好机会,宣传声量难以在日本市场扩大。

再者,市场竞争环境也不容乐观。当时日本院线充斥着轻松娱乐的异世界题材动画,这类作品更契合日本观众追求 “快餐式观影” 的口味,相比之下,《哪吒 2》的风格与叙事就显得 “水土不服”。同时,香港电影《九龙城寨》凭借东亚文化共通性与日本观众对港片的怀旧情怀,分流了不少潜在观众,进一步挤压了《哪吒 2》的生存空间。
最后,宣发和制作上的细节短板也暴露无遗。从 3 月 14 日限定上映到 4 月 4 日全面上映,中间长达 20 天的间隔,生生把观影热情给磨没了。
限定上映期间只有英文字幕搭配中文对白,让不少日本观众感到不适,且盗版影像的流出更是雪上加霜。而且,发行方未推出日语配音版,仅靠加日语字幕,在观影体验上就输给了全是原声加顶级声优的日本本土动画。

《哪吒 2》在日本的遇冷,给中国电影的出海之路敲响了警钟。未来中国电影想要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既要深入研究当地市场规律,找准文化契合点与观众需求,又要在宣发、制作等各个环节精心打磨,平衡好自身文化特色与普适性表达,才能真正走得长远。
这还用问,小鬼子不缺动画片,尤其那种靠屎尿段子来博眼球的动画片!
中文语音英文字幕?这居然还能在日本卖1,200万人民币?!这要哪个日本火爆电影来中国公映只有日文配音英文字幕,能卖出几个钱?(不谈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