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谒红光山大佛寺记

老山文化 2025-04-25 11:08:44

晨光初透时,我们已踏上山径。四月的风裹着松香与野花的气息,将山道两旁的榆树新叶吹得簌簌作响。转过三道山弯,忽见赭红色山门自林间浮出,门楣上"红光山"三个鎏金大字在朝阳下熠熠生辉,两侧蹲踞的石狮披着晨露,鬃毛间闪烁着细碎的光。

山门前广场上,西域大佛的金身赫然入目。这尊通高四十余米的立佛,面庞圆润如满月,双目微垂似含悲悯,右手结无畏印,左手持莲台。金箔覆裹的佛身在晨光中流转着蜜色光华,衣袂褶皱间暗藏玄机——近看才知是万千莲花纹样组成的须弥山图。佛足下的八瓣莲台以汉白玉雕就,每片花瓣都镌刻着飞天乐伎,裙带当风,仿佛随时会破石而出。

绕过照壁,迎面是笑面佛广场。这尊弥勒佛以整块和田玉雕成,通体莹白中泛着青晕,耳垂几乎垂肩,肚腹浑圆如鼓。最妙是那笑容——眼角堆起的三道笑纹里,仿佛盛着天山融雪的清亮。几个孩童正踮脚抚摸佛肚,他们的笑声与檐角铜铃的清响混在一处,惊起了菩提树上的一对斑鸠。

钟鼓楼分列中轴线两侧,朱漆廊柱间悬着青铜法器。东侧钟楼悬着三吨重的"平安钟",钟身密布回鹘经文;西侧鼓楼置直径两米的牛皮大鼓,鼓面绘着曼荼罗图案。每日辰时,钟声能传至五公里外的市区,据说音波会在博格达峰的山壁上撞出回响。

九龙壁前的水景最是奇绝。九条琉璃青龙自赭色照壁破壁而出,龙口喷出的水柱在阳光下织成彩虹罗网。池底铺着从阿勒泰运来的彩石,水流激荡时,那些碧玺色、琥珀色的石子便如活物般翻滚。池中锦鲤通体金黄,最大的几尾足有小儿臂长,偶尔跃出水面叼食游客投喂的馕屑,溅起的水珠落在汉白玉栏杆上,立刻化作细小的彩虹。

假山群堪称微缩天山。取自喀拉峻草原的怪石层叠成峰,石缝间生长着耐旱的红柳与沙棘。人工溪流自"雪峰"蜿蜒而下,水底铺着和田籽玉的碎料,在流动中碰撞出清越的声响。最妙是设计师引山泉至假山顶端,水流分作三股跌落,恰似赛里木湖瀑布的形貌。

大雄宝殿的鎏金穹顶令人屏息。这中亚风格与汉地形制交融的建筑,穹顶缀满星月纹饰,四角立着铜铸的迦楼罗金翅鸟。殿内供奉的七佛皆以西域特有技法塑造——面部敷金,衣纹采用"屈铁盘丝"的于阗画派手法,连指甲盖大小的璎珞都錾刻着细密的花纹。仰头可见藻井里绘制的《佛国天宫图》,飞天们手持热瓦普、艾捷克等民族乐器,裙裾飘带上还沾着葡萄美酒的色泽。

后山的森林步道藏着惊喜。新疆杨笔直如剑,树皮上的"眼睛"随生长渐次睁开;野山楂开着米粒大的白花,香气竟比江南的桂花还浓烈。最惊艳的是那片野生郁金香——从荷兰引进的种球经本地驯化后,绽放出火焰般的橙红色,花瓣基部还带着戈壁落日似的紫晕。

正午时分,我们坐在讲经堂前的葡萄架下。百岁古藤的枝干有壮汉腰粗,新抽的嫩须却娇怯如少女睫毛。管理员老马端来桑葚汁:"这藤是左宗棠西征时栽的,结的无核白葡萄甜得像蜜。"透过叶隙,能望见远处博格达峰的雪冠,那永恒的洁白与眼前新绿的嫩叶,构成最震撼的生命对白。

夕阳西斜时,整座寺庙开始蜕变。西域大佛的金身渐渐染上玫红色,笑面佛的白玉泛起蜜糖光泽,九龙喷泉的水幕成了金丝织就的帘栊。最神奇是那些琉璃瓦——白昼里碧绿的瓦片,此刻竟泛出孔雀蓝的幽光,仿佛千万只西域神鸟的羽毛在暮色中呼吸。

暮鼓响起时,我们坐在放生池边的胡杨木长椅上。池中锦鲤搅碎晚霞的样子,让人想起喀纳斯湖的晨昏变幻。对岸的榆树林里,忽然窜出几只天山雪貂,它们饮水的姿态优雅如敦煌壁画里的灵兽,喝完还不忘用前爪抹脸。

归途经过山门,意外发现夜灯下的石狮别有韵味。白天威严的守护者,此刻眼窝里盛着月光,竟显出几分温柔。守夜人艾力正在调试景观灯,他操着带维吾尔腔的普通话介绍:"这些LED灯是从深圳定制的,能照出佛经里说的'七宝光'。"

下山时回望,整座山寺已成琉璃世界。西域大佛周身环绕着淡金色光晕,宛如腾空而起;笑面佛在射灯下通体透明,仿佛真是未来佛乘愿再来。夜风送来隐约的《十二木卡姆》乐声——原来是景区在播放非遗录音,那沙塔尔琴声缠绕着都塔尔的热烈,恰似这汉唐风骨与西域神韵交融的圣地,在星空下诉说着丝绸之路上永不褪色的传奇。

这一日的春游,让我在佛光山色中读懂何为"庄严国土"。那些建筑构件里凝固的匠心,草木间跃动的生机,乃至每块砖石承载的历史记忆,都在诉说这片土地如何将多元文明酿成甘露。归去时,背包里装着捡拾的榆钱与彩石,而心底已种下对这片山河更深的眷恋。

原创首发!

0 阅读:1

老山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